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3/01 19:26:47瀏覽1776|回應0|推薦0 | |
凱文在2021/01/17探訪「台南吳園」時,巧遇台南在地的《府城漫遊。導覽行程》的團體,也剛好漫遊到「台南吳園」,而認識了這樣的一個導覽團體。經事後查詢,才知道這是一個專門以漫遊老台南為主軸的團體,藉著探索舊城區,有不同的行程,走知性的府城之旅,喚醒民眾對台南的熱情與感動。台南是凱文的家鄉,對它有深度的感情,也以台南子弟為榮,今天就報名參加了《府城漫遊。導覽行程》中的一個行程-「穿街走巷探索府城3-全臺首學」。
這個行程,主要重點在<台南市・中西區>的文藝區,行程為:南美二館->擇賢堂->重慶寺->葉石濤文學館->台南武德殿->南美一館->台灣文學館->湯德章紀念公園->聚珍台灣->水流觀音老街->清水寺->祿記包子->銀同社區(貓咪高地)->小半樓->錫鼓->順風號->銀同祖廟->浮游咖啡->河洛軒印舖->府中街->呂祖廟燒金->永華宮->泮宮石坊->台南孔廟。
↓下午2點,我們在「南美二館」前集合。「南美二館」也是台南的重要景點,凱文也有一篇遊記(點選連結),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參閱。
↓導覽老師(吳老師)開始點名,並發放識別卡。
↓出發了。今天是補上班日的周六,我們並不是很大的團,而且今天陽光溫和,走起來很舒服。
↓從「友愛街」轉「中正路21巷」,來到第一個景點「擇賢堂」。
↓「擇賢堂」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由齋教先天派教友創建了此座齋堂,主奉觀音菩薩,是台南四大齋堂(擇賢堂、德化堂、報恩堂、西華堂)之一。
↓我們沒有停留多久,往前從「中正路21巷」走出來。
↓對面看到的,是在中正路上的「台灣土地銀行」,建於日據時期《昭和十二年(1937年)》。走廊上高高的圓柱,是採用埃及神廟般的柱廊形式。土銀在房舍另一面(忠義路上),原本也有同樣的圓柱,無奈因當初忠義路拓寬而被移除,改為牆面,上方開有尖拱窗。
↓在柱子的上方還有菊花浮雕及『日本福神』的臉,很特別喔!
↓從「台灣土地銀行」往東走,可以看到「台南市消防局大樓」,這棟大樓是日據時代的《昭和五年(1930年)》,為了慶祝『昭和天皇』登基,所興建的六層樓高的中央高塔。高塔原名「火見樓」,後改稱「望火樓」,是當時台南市區裡最高的建築,後來便做為消防瞭望臺使用。最近大概是配合元宵節接近,而在外牆懸掛各式的燈籠,萬紫千紅的,很好看。
↓我們繼續鑽進「中正路5巷」,來到了「重慶寺」。「重慶寺」建於《清・康熙60年(1721年)》為『台南七寺八廟』之一。寺內奉祀月老,也是台南市『四大月老廟』之一。此外,「重慶寺」內也供奉韋馱菩薩,相傳,韋馱菩薩是棒球選手,尤其是投手,因此,如果有棒球投手想祈求控球精準,可以來這裡頂禮膜拜喔!
『四大月老廟』所司各有不同,說法也略有差異,想要拜月老的,可以依個人的狀況及需要來祈拜。依據《維基百科》的說法,
<大觀音亭>善於說媒牽姻緣,適合無對象者;
<大天后宮>擅長牽紅線,適合情侶或有意中人者;
<祀典武廟>消除「爛桃花」相當有名;
<重慶寺>於廟中使用過醋矸後,皆可讓吵架的情侶回心轉意、重修舊好。
↓同團團友來一張大合照,大家都很配合老師(導覽員),導覽期間也會與老師相互切磋,交換所見所聞,是一團很好的團友。
↓繼續往前,來到了「葉石濤文學館」。
↓館前有座葉老的紀念碑,還有葉老的經典名句。
↓葉石濤先生於1987年出版《台灣文學史觀》,是台灣人寫的第一本台灣文學史。葉老用盡一生參與並推動台灣文學發展,其著作及活動範圍,遍及小說創作、文學評論愈文學史等層面,其畢生經歷,正是一部活的台灣文學史。
↓離開「葉石濤文學館」,來到台南孔廟的側面。從這裡,可以看到日式建築風格的「武德殿」。台灣目前尚存20幾座日據時代遺留下來、大小不一的武德殿,眼前看到的,則是最高層級(州廳級)的三座之一,目前暫做為台南市忠義國小的禮堂。
↓這附近,人文薈萃,多個台南重要場館、名勝古蹟都聚集在這個區域。
↓老師站在孔廟側面圍牆邊,為我們說明:為何孔廟的牆壁都會漆成橘紅色?原來,《東周-春秋》時代,魯國是周公的封地,是唯一可用天子禮樂祭祀天地的諸侯國,古言「周禮盡在魯」。當時冠服宮殿均是以紅色代表著高貴,因為,孔子是周朝人,也是立有「周公廟」的魯國人,所以魯哀公在曲阜為孔子立廟時,自然就採用了周朝最高貴的赤紅色。就這樣,後續各地在建孔廟時,牆面都會漆成赤紅色(橘紅色)。
↓往前走到「南門路」,前面所看到的,是「台南美術1館」,也是林志玲小姐結婚時的宴會場地。我們今天時間有限,並不入內參觀。「台南美術1館」原為「台南警察署」,因此,外觀上看起來就像是一頂警察的帽子,而更早之前,原址其實是「龍王廟」的所在地,可惜於日據時代,被徵用蓋為警察署,廟就被拆除了,而其所祀奉的四海龍王,也一併被移祀至大天后宮。
↓我們剛剛從「葉石濤文學館」走過來,現在要往前到「台灣文學館」,前面這一整排連棟建築物,都是歷史古蹟。
↓首先看到的,是「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這裡是利用原台南市政府舊址(國定古蹟「原台南州廳」),於古蹟後方增建地上二層、地下三層的新建築,做為館舍空間,並與國立台灣文學館以及孔廟等古蹟與歷史建築群,結合成為台南市最具文化氣息的文化園區。
↓臨著「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的,是「台灣文學館」的後棟建築,有間早午餐廳「Minimou」,來這裡用餐或喝咖啡、飲料,也可以坐到戶外來。這裡最有名的餐點,應該是作家韓良露在倫敦一吃就愛上的『農夫三明治』,有機會的話,要來嘗試看看。而這裡,還有被最近正夯的「鳴日號」,旅行社行程安排為休憩的其中一站呢!
↓文學館就是文學館,連外面的柱子上,都有詩人所提的詩句呢!
↓我們再來看一下一排柱子上的詩句集錦,而且都是與「吃」有關的喔。
↓連動建築的最前面,就是「台灣文學館」了。
↓「台灣文學館」目前正展出「飽讀食書」,難怪剛剛的柱子上,展示的都是與吃有關的詩句。
↓在「台灣文學館」前面,由這個角度再望向「台南市消防局大樓」,感覺大樓及燈籠又更壯觀、更五彩繽紛了。
↓「台灣文學館」的正門,目前正在整修中,牆壁貼上了帆布,如果整修完畢後,外觀就像帆布上的圖案的話,也很可觀喔。
↓「台灣文學館」每日開放時間09:00~18:00,周一休館。
↓「台灣文學館」的正前方,圓環中心是「湯德章紀念公園」。過去日據時代(1907年),這裡曾經為了紀念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而豎立了「兒玉壽像」,老一輩的台南人仍以台灣話稱此地為「石像」(白話字:chio̍h-siōng)。
1947年,『228事件』爆發。事件中,律師湯德章出面維持城內秩序,反遭軍隊以叛亂罪名於此處槍決。不過,隨後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宣判湯德章無罪,卻無法挽回湯德章的性命。據說,湯德章當時曾經將台籍菁英名單銷毀,使免於受害,讓台南地區最後只有湯德章一人於『228事件』中罹難。1998年,台南市政府為了紀念湯德章,將此處改名為「湯德章紀念公園」。
↓日據時代,這裡稱為「大正公園」,戰後改稱「民生綠園」,為七路交匯的圓環,串接台南市重要的七條道路,是台南市很重要的交通轉接點,四通八達。
↓離開了「湯德章紀念公園」,我們轉到「開山路」,來到了有名的冰店「芳苑冰棒」。有不同口味的冰棒,團友們也紛紛買來嘗一嘗。
↓對面有一家「上舜碗粿」,是不輸名店的碗粿喔,與「芳苑冰棒」都是在地人比較會來的店。
↓繼續走到對面的「開山路3巷」,經過了「中西區區公所」,這裡是原本的武德殿的舊址。也經過了「聚珍台灣」,這是一間以台灣相關資料為主的書店,目前這裡是他們的辦公室,真正的書店,在<台南市・南區-西門路>的巷弄間,即『藍晒圖文創園區』內。
↓「開山路3巷」走進來,會經過「銀同里社區」,這條巷子裡,有很多小商店及老屋改造的文青咖啡廳,值得我們一一去探訪。
↓首先看到的,是銀同里的里民以回收廢棄物,再利用的牆壁彩繪畫作,很有意思喔!
↓里民的巧思,創造出社區的價值,也間接為巷內的小商店及咖啡廳帶來生機,值得鼓勵。
↓往前走,來到著名的「清水寺」。「清水寺」建於《清・康熙23~61 (1684~1722)年》間,原本祀奉清水祖師,寺前有一條小溪,名為「枋溪」。有一次大雨來襲,溪中飄來一塊柴木,經久擱盤旋不去,蔚為奇觀,里民遂將其拾取,並雕塑為觀世音金身供奉,稱為「流水觀音」,並改主祀觀音佛祖,門額上掛著古匾「寶筏渡川」,頗富禪意。
↓「清水寺」也是『台南七寺八廟』之一,且列為『台南五古剎』之一,僅次於法華、開元二寺,與彌陀、竹溪二寺齊名。寺前有兩棵百年榕樹,旁邊有一支百年幫浦(水協仔)還可以使用。此外,還有一口百年古井,而榕樹前的「枋溪」,目前已經被鋪上箱涵,變成地下暗渠,不見天日,相當可惜。寺內的景觀似乎也不錯看,下次有機會再來詳細觀賞了。
↓在「清水寺」往前不遠處,是百年老店「祿記包子」,聽說很難買到,如果有需要的,最好提前預訂。
↓再往前這一區,有好多家有趣的咖啡廳,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熱門拍照場景。
↓這是「清水寺」前面這條街(以前稱為「清水寺街」)街上的連棟街屋,是二層樓的木造房子。不過,似乎沒有好好整理,少了點老屋的價值。
↓木門及木格子窗,都沒有鐵窗,凱文小時候也是住這樣的房子,怎麼都不會怕小偷呢?
↓沿路走,來到了「貓咪高地」。據說原本牆上頭平台有些景觀,不過,目前隔壁正在整修,「貓咪高地」也跟著有些荒廢了。
↓穿出「開山路3巷」,看到有一間房子,長滿了炮仗紅,煞是好看。
↓跨過「友愛東街」後,來到這個曾經是偶像劇的拍片場景-「小半樓」,這是一間老西藥房改建的陶藝館,很有復古的味道。
↓繼續在巷弄間往前走,要尋訪名字很特別的「牧水巷-老爺製作所」。
↓來到了「牧水巷-老爺製作所」,這裡原本是一間早午餐店,目前已改為咖啡點心店,據說店內有兩隻萌犬,外觀上也很有老屋的古味。
↓往前走,發現連小馬路上的磁磚都很有趣喔!
↓看到一棵長得很高大的石榴,也長了不少顆的果實。
↓往前,又看到另一間老屋、咖啡、早午餐的「MUMU小客廳」,這間比起其他間,屋況稍微新一些,網路的評價也很不錯喔。
↓接著,看到的是「錫鼓」這間老屋。
↓「錫鼓」是一棟日式的建築,主要販售咖啡、飲品、冰淇淋、薄餅等。台南果然是古都,小巷多、老屋多,如果都能好好利用的話,一定能創造出很多新的商機或文化價值的。
↓接著,就在「錫鼓」的斜對面,看到的是「順風號」。其實,「順風號」原本的店址,就在「錫鼓」那裡,後來才搬到斜對面的。而為何命名為「順風號」?是因為這裡的房子,是原『順風牌』老闆的故居,就沿用「順風號」這個名字了。『順風牌』是台南在地的品牌,以生產電風扇聞名。遽聞,當年順風號打算外銷出口,用輪船運送了上百台的電風扇到日本,卻因故卡在海關,滯留數個月,導致全船的電風扇生繡,損失相當慘重。後來,又因為與「大同電鍋」競爭,在轉投資電鍋失利的二度打擊後,使得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電器王國迅速沒落。
↓「順風號」也是古式兩層樓建築,以下午茶咖啡甜點為主,而且,這裡也有兩隻柴犬喔!
↓小巷裡處處有驚奇、處處有巧思。
↓來到了另一間網路名店「浮游咖啡」,這間也以咖啡、茶飲、點心為主,也有店狗,似乎是這一帶咖啡店的共同特色。
↓這間店的另一特色,是屋外有座往二樓的白色樓梯,過去還有人在這個樓梯外拍婚紗照呢!整棟建築的窗框及欄杆,也都漆成白色的,很吸引人。
↓走出小巷弄,來到「開山路」,巷口有一間府城百年老店『河洛軒印舖』。「河洛軒」取名自八卦、掛書「河之為圖、洛之為書」,1897年創業至今第四代,每一代的傳人,都對刻印有深入的鑽研。
↓我們要穿過「開山路」,往「府中街」走了。「府中街」古名「莿桐街」,是因為沿路長了很多的莿桐樹,不過,目前已經沒剩幾棵了。很多人都來過府中街,卻不知府中街園區內,除了吃吃喝喝,還有很多特別的景點喔。
↓我們先來看「甕仔井打水體驗」,從巷子轉進去。
↓這條巷子,就叫做「甕仔井巷」。
↓轉進巷子沒多久,就看到這間特別的房子,外牆很漂亮,貼了不少彩繪磁磚,在這附近,應該算是豪宅級的了。
↓來到這間「月十五小院」,名字很特別,裡面主要是販售食器相關的陶器器皿。
↓其實,這間店吸引我們的,不是它賣的食器,而是店裡面有一口「甕仔井」,這也是這條巷子名為「甕仔井巷」的原因。這口井,可以追溯到《清・康熙59年(1720年)》,300年了。這口井的水源,據說與我們先前尋訪過的「清水寺」前面的「枋溪」,是同一水源喔!
↓同行團友紛紛探頭觀望古井之水。
↓近觀「甕仔井」,雖有些龜裂,不過,看起來還維護得很好,內緣為裸磚。
↓古井看起來很深,而且,目測水質還很清澈。據說,店家還會不定時地打水上來使用,水源不絕。
↓離開「月十五小院」,在不遠處,看到這間「老房子會說話」,這間房子是台南知名畫師曾竹根的故居,曾竹根過去以膠彩畫創作著名。
↓對面另一條巷子中,有一間其貌不揚的房子「豆ㄦDOR」,不過,目前應該已經改名為「餘事Yu Studio」,這是一間藝廊、咖啡店,位於2樓,而且入口在巷子後面,因此,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得到。
↓沿著「餘事Yu Studio」繼續往前,來到了「呂祖廟」。比較令人驚奇的是,「呂祖廟」竟與『清代臺灣四大奇案』有關,而且,台灣諺語「摜籃假燒金」也是從這裡來的。話說古代有位屠夫之妻與當時的道士暗通款曲,經常假借到「呂祖廟」上香的名義,與情夫幽會。後來屠夫發覺,其妻每次只帶空籃子去祭拜,根本是「摜籃假燒金」(提著籃子,假裝燒紙錢),屠夫起疑並帶刀跟蹤其妻到廟中,果然發現其妻與道士的姦情。屠夫一怒之下,將兩人殺死,並埋屍於廟內,後來經呂祖託夢,才得以破案。
↓接著來到「永華宮」。「永華宮」建於《清・乾隆15年(1750年)》,前面有兩棵榕樹,號稱『龍鳳神榕』,樹上掛滿了香客的祈福。廟內門神彩繪,乃是出自廟宇門神彩繪大師潘麗水的作品,而潘麗水與剛剛提到的膠彩畫創作家曾竹根,正是同門師兄弟。「永華宮」供奉的,是鄭成功部隊中的陳永華參軍所迎請而來的「廣澤尊王」,這裡後來因此被稱為「永華宮」,廟裡面也還留有「陳永華紀念館」。
↓就在「永華宮」的旁邊,看到這間老屋「品蓬咖啡」,大概是因為門前有一棵碩大的蘋婆樹,才取名為「品蓬咖啡」,內裝看起來很有品味喔,值得一訪。
↓轉個彎,來到這間同團團友沒人聽過,但是據說很多年輕人都知道的「Mi Cazuela移動的鍋子」。這是一間法式糕餅店,外觀看起來相對現代化一些,是排隊名店呢!
↓結束「府中街」的巷弄之旅前,我們要繼續走一段更窄的巷子、僅容一人通過的巷子。
↓途中,看到一戶人家,門口掛著一排巨大的蘋婆,眾人議論紛紛,不能確定它的真假,有人猜它應該是雕塑品。
↓經過窄巷時,左邊看到一間桌椅很特別的店,這是一間餐廳、書店還是甚麼呢?
↓右邊經過「窄門咖啡」,這也是一間咖啡名店,隱身窄巷中。
↓窄巷的牆壁還有彩繪呢!我們準備走出窄巷了。
↓從窄巷走出來,就是南門路上、孔廟對面、著名的「窄門」的巷子口了。過去,很多人會從這一頭走進去,今天老師帶我們從另一頭走出來,算是不同的體驗。
↓窄門旁邊這一間店,原來就是剛剛看到〔桌椅很特別〕的店,是一家書店,看起來也有經營B&B民宿。
↓我們回到「府中街」,人潮漸多,路口有一間「科學手相」的算命攤。古老算命技藝融合現代科學,也可闖出一片天,吸引客戶。
↓走了約2個小時,團員們有些累了,老師讓我們在這裡吃、喝點涼的。
↓休息片刻,繼續我們的行程,來到「府中街」街口,看到的是一座石造牌樓,牌樓上面,有「泮宮」兩字,兩邊也有對聯以及一對石獅子。
↓地面上也有看到「泮宮」的地磚。
↓老師正在講解「泮宮」的由來,對面就是「台南孔廟」。
↓古代天子的學宮稱為「辟雍」,四面環水。諸侯學府及地方官學,皆只能南面半水,故稱為「泮宮」。這個泮宮石坊,立於《清・乾隆42年(1777年)》是出入孔廟的主要通道,因此,我們稍後要從這個石坊通過,再進到對面的孔廟。柱子上的對聯,是孔廟建築群中唯一的對聯。
↓來到了我們今天的最後一個景點-「台南孔廟」了。台南是府城,台南孔廟也是「全臺首學」。凱文有另一篇台南孔廟的遊記(點選連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閱參考。
↓在孔廟的門口,看到石碑「下馬碑」,這是《清・康熙》時代所立的碑,「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以表達對孔夫子的最高敬意。
「台南孔廟」是西元1665年,鄭經旗下參軍陳永華提議所建立的,是當時全台最早的學校,也是最高學府。
↓「台南孔廟」外垣原有一座「櫺星門」,原名「靈星門」。自古祭天前會先祭拜靈星,而於孔廟外垣建造櫺星門,也有表示推崇孔子施行教化、廣育英才之敬意。「台南孔廟」的這座「櫺星門」原本已經消失多年,後來孔廟內的一棵老榕樹因病枯委,台南市政府於移除老榕樹時,意外發現老榕樹的樹幹中包覆著磚頭與咕咾石結構物,經考證後確認是「櫺星門」及其圍牆,因此,就地保留及陳列相關遺物。
↓在孔廟內,很容易就會發現有一對門,而且是獨立的門,門旁無其他附屬建物,這兩扇門門上分別寫有「禮門」及「義路」。所謂「入門習禮、出門行義」,這正是孔廟教化育才的真諦。
↓孔廟的東北角,有一間三層樓的建築-「文昌閣」,此建築一樓為方形,二樓為圓形,三樓為八角形,意味著「天圓地方,孔子功德澤披八宇」。
↓接著來到「文昌閣」旁邊的「明倫堂」,牆壁的忠孝節義,是朱熹的筆跡擬真寫上的,正堂上,則是《大學》的原文。
↓來到了孔廟的正堂-「大成殿」,這裡坐北朝南,是奉立孔子牌位的地方。屋頂兩方有特別的兩個筒狀物,名為「通天筒」,意謂孔子學問通天;另一說為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士人藏經書於筒狀藏書塔內,而後以其藏書有功而立之,又稱「經塔」。
所謂的「左學右廟」,孔廟的左邊(龍邊),是「文昌閣」與「明倫堂」,是謂「左學」;孔廟的右邊(虎邊),是「大成殿」,是謂「右廟」。只是,大成殿(或說孔子廟)其實也不算真正的廟,因為:1.孔廟內的樑柱、門楹皆未刻字,也無對聯(不敢在孔子前寫文章)、2.沒有門神(子不語怪力亂神)、3.廟中無孔子塑像(明太祖認為雕工無法表現孔子神態,故下令嗣後皆以牌位取代)。
↓在「大成殿」正殿前的東西兩側,分別有「東廡」及「西廡」兩廂房,是分別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先賢是指孔子的直接弟子,而先儒則是指闡揚孔子學說的後世讀書人。
↓一進到「大成殿」正堂內,除了看到孔子牌位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頭上有許多的匾額,從清朝到民國以來,歷任皇帝或總統,都有致贈匾額。
↓我們來看一下,各歷任皇帝或總統所致贈的匾額。
↓走出「大成殿」,其實「大成殿」的後面,還有一棟建築物,做為祭拜孔子往上五代的牌位,以示對孔子的敬重(一般為往上三代),不過,後棟正整修中,無法參觀。我們便來到戶外最南邊的半圓形池塘,是為「泮宮之池」,而池塘後方(正南方),理應還有另一面牆,是為「萬仞宮牆」,只是,目前並未看到這樣的牆了。
↓回到「武德殿」,我們今天的導覽行程,也接近尾聲。
凱文今天參加了台南在地《府城漫遊。導覽行程》中的一個行程-「穿街走巷探索府城3-全臺首學」,認識了一些新的朋友,也認識了台南許多過去未曾注意到的文藝景點,包含兩間美術館、兩間文學館、全台首學孔廟,徜徉於府城巷弄之中,認識了很多古剎宮廟、老屋特色早午餐店、文青咖啡館甜點店,三小時的行程,非常地充實、非常值得。有些景點,也值得另外再單點深入探訪。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