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6/07/25 22:27:58瀏覽1050|回應0|推薦1 | |
約瑟芬.鐵伊—法蘭柴思事件 2003-10-29 Tey是1930左右古典推理黃金時期的女作家,和同期的克莉絲汀比起來,Tey顯得名不見經傳,她一生中只有八本推理小說,我之前拜讀過<時間的女兒>以及<萍小姐的主意>,<法蘭柴思事件>是第三本我所接觸的Tey作品,也是一本令我喟然長嘆的佳作。 為什麼要用"喟然長嘆"這種形容詞呢?只因為這部小說的內容和當前的台灣社會實在太相似了,很難想像1949年在英國發表的作品,竟然會如此地貼近2003年的台灣,更令人嘆息的是,人性的脆弱似乎是沒有國界和時間的。 這部小說並非典型的本格派推理,三百多頁的故事裡,沒有血淋淋的屍體,沒有高深莫測的偵探,只有一個謊言,一堆傳媒和一個即將被抹滅的真相。故事敘述一個十五歲的女孩失縱了數天後回到家中,她只穿著單衣,全身是傷,疲憊不堪。她告訴大家,她被一對獨居在大宅子裡的母女給軟禁,受到了許多虐待,後來才趁機逃出。 這件事很快就被八卦小報給炒開,最後變成全國性的社會新聞,大家都同情那個女孩,畢竟那女孩是有教養,穩重,清秀;相對地,被指控的母女卻是離群索居的怪人,個性孤僻古怪。這件事在司法程序裡蹣跚而行,但司法程序外,全國民眾已經將那對母女當成女巫,不斷地騷擾甚至破壞她們的生活。主角是被告的律師,他所面對的是一個絕望的情況,他或許能讓整件案子導向"無法證明"而讓自己的當事人獲判無罪,但他決定拯救當事人的名譽,他不只要打贏官司,他要揭穿那一整個謊。 光看這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已經能體會,那種"真相--群眾--媒體"的糾結,始終存在著,尤其我大四上做了毀謗罪以後的報告,更加體會到那種矛盾。現代社會人和人交際頻繁但不深入,一個很表面的名譽往往能左右某些特別重大的決定,現在媒體越見發達的同時,要建立一個名譽很難,但要毀掉一個名譽,卻是輕而易舉。雖然我們會告訴自己"不要太相信報紙寫的東西",但一個事情既然見了報,它就很難不在我們心裡留下一個印象,當我門沒有其他觀察的角度時,就只能以媒體所提供的角度來觀察,不知不覺地,所有的人都會被導向同一方向--可能是一起錯,也可能是一起對。 最好舉的例子是去年涂醒哲的事情,這件事最後雖然是安全的收場了,但我們不禁要警惕,有多少的情形可以這樣結束?涂案和法蘭柴思事件有許多類似的地方,指控者是李慶安,雖然政治立場不同,但她的形象仍屬正面,被指控者是涂醒哲,大家對他的了解少之有少。當這種雙方的情況失衡時(如果是林瑞圖出來講話,相信的人大概就少很多),群眾便無法真正地判斷事實的真偽,會自然地往正面的那方倒去,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幾乎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多數人都有一種心態,"要是你沒做,人家怎麼會找上你"或是說"無風不起浪"等等,即便說司法能夠排除眾義,還給清白的人清白,但在司法之外,當事人已經受了太多委屈,更何況,司法並不一定有能力還原一切。 我想這是人性的弱點,Tey在1949年用推理小說的方式描述了這個情形。小說中當然含了太多主觀的陳述,也太過於責備那些盲目的群眾,最後是很戲劇性的讓真相還原,符合了推理小說"真相大白"的結尾要求。或許對有些人來說,這部小說略嫌沉悶,中間調查的部分只能用絕望來形容,不過我個人相當喜歡Tey生活化的寫法,即使不是驚天動地的謎題,讀起來也不會乏味,個人相當推薦的一部作品。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