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P181,L1
2010/03/23 08:09:03瀏覽2458|回應0|推薦0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別,二支分略攝,三幾世圓滿,四此等攝義。  今初

希求解脫方便分二:1.由苦集諦中思維2.由十二緣起門中思維。

「十二緣起」中以四項來說明1.各自之差別即特性2.依各自特性來分類3.發起之程序與時間4.除上述外之補充說明。首先說明各支性質:

十二緣起支中初無明者,如俱舍云﹕「無明如非親實等。」此亦如說怨敵虛誑,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品。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此乃法稱論師所許。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為未解心,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為覺無我慧。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1.無明:這裡引用俱舍論:「無明如非親實等。」來解釋「無明」的定義與論式,這定義論式是:非、親實、等,其意義是『「不僅是」()「親友,指善知識」()所說「諦實語,隨順真實義之語」()之「相反對立面」()』,不是「親友」()即應是「怨敵」、不是「諦實語」() 即應是「虛誑」,但這兩端中間仍有不是親、不是怨敵或不是實、不是虛誑的部份(亦即是異親實),仍是是包含於上述論式敘述之範圍,所以「如非親實等」這論式強調的就是要限縮範圍:若不是親友以外,不是諦實語以外,則都是屬於所要包含之範圍內;接著就用這邏輯來解釋無明:「是明相違所對治品」簡言之:除了「明」之外都是「無明」所含攝。那什麼是「明」?「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所以「無明」就是與此相違的「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而這是法稱論師的見解;另外無著與世親菩薩則認為無明有「倒執實義、蒙昧實義」兩類,補特伽羅的無明主要是後者即蒙昧實義,對空性實義愚痴毫不了解,也就是「邪解、未解」二心中之未解心,而與此相違而且能真正對治的,三位菩薩都承許是「覺無我慧」。而對空性實義之愚痴,在集論中又分為二類: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前者業果愚即不了解業果故會因所造之惡業導致墮落惡趣,而後者真實義愚則會因不解決定勝義,故雖造善業卻投生天道樂趣,仍在三有輪迴之中。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RL56&aid=3877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