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P211,L4
2010/07/22 08:10:29瀏覽806|回應0|推薦0

初中有三。初重要者,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盡度眾生重擔,賴此悲故,不荷此擔便不能入大乘數故。

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分三部分說明:第一因為由大悲心所策勵,發起決定不移的誓願要幫助一切有情解脫生死,但若悲心若不具足圓滿,便會做不到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所以要完全擔起盡度眾生的重擔,要靠的是圓滿具足的大悲心,而且沒有荷盡度眾生重擔就不能算是大乘修行人。

悲初重要,如無盡慧經云﹕「大德舍利弗,又諸菩薩,大悲無盡,所以者何,是前導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導,如是諸菩薩所有大悲,亦是成辦大乘前導。」

悲心就是這般重要,在無盡慧經中釋尊告訴舍利弗:所有菩薩具足圓滿無止無盡的悲心,是因為悲心是大乘道的前導;這前導就像是人活著必定要呼吸一樣,所以說大乘道必定要具足悲心。

伽耶經云﹕「曼殊室利,諸菩薩行,云何發起何為依處。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為依。」若不修學至極廣大二種資糧,終不能滿如是誓願,觀見是已轉趣難行廣大資糧,故為轉入諸行所依。

伽耶經中有段天子請問文殊菩薩有關菩薩行要如何發起、發起後何為所依?文殊菩薩回答道:菩薩行是由大悲心發起,而這大悲心是以無量有情為依憑。所以為了要圓滿成辦荷盡度眾生重擔的誓願,就必須要修學至極廣大二種資糧,也因為清楚了這道理,菩薩就以這樣的意樂與悲心投入利益有情的一切作為。

中重要者。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眾多行為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劫無量,見已怯畏退墮小乘,非唯一次發起大悲,應恆修習漸令增長。於自苦樂全不顧慮,於利他事毫無厭捨,故易圓滿一切資糧。如修次初篇云,「如是菩薩大悲所動,全不自顧,極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糧,如聖發生信力經說。其大悲者,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捨,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第二說明的是大悲心要恆修習漸令增長:當發心濟度有情後,但因為有情眾生其數眾多性行不定,這使得實行學處相形困難、無邊無際無著力處也歷時久遠,所以修行人也可能因此便怯畏而回復到僅求自利的意樂,所以這發心並不應僅是一次發起而已,更應是恆修習漸令增長。所以菩薩是完全不顧慮自己苦樂,對於利他事也毫無厭捨,有這樣的意樂、這樣的菩提心就容易成就圓滿二資糧。以下引用修次初篇為證:菩薩因大悲所策勵,不顧自身只希求利他,所以能投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糧的作為,而這在聖發生信力經中亦已有所宣說。所以菩薩的大悲心,是要幫助一切有情解脫成就,在這過程中菩薩並沒有痛苦的感受是因為救拔眾生菩薩根本不覺得受苦,也不會有快樂的感受是因為菩薩不捨仍有受苦的眾生;所以菩薩行此極大難行,很快就可以圓滿成就二資糧,決定證得一切智智,所以經說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RL56&aid=425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