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要者。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眾多行為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劫無量,見已怯畏退墮小乘,非唯一次發起大悲,應恆修習漸令增長。於自苦樂全不顧慮,於利他事毫無厭捨,故易圓滿一切資糧。如修次初篇云,「如是菩薩大悲所動,全不自顧,極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糧,如聖發生信力經說。其大悲者,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捨,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 第二說明的是大悲心要恆修習漸令增長:當發心濟度有情後,但因為有情眾生其數眾多性行不定,這使得實行學處相形困難、無邊無際無著力處也歷時久遠,所以修行人也可能因此便怯畏而回復到僅求自利的意樂,所以這發心並不應僅是一次發起而已,更應是恆修習漸令增長。所以菩薩是完全不顧慮自己苦樂,對於利他事也毫無厭捨,有這樣的意樂、這樣的菩提心就容易成就圓滿二資糧。以下引用修次初篇為證:菩薩因大悲所策勵,不顧自身只希求利他,所以能投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糧的作為,而這在聖發生信力經中亦已有所宣說。所以菩薩的大悲心,是要幫助一切有情解脫成就,在這過程中菩薩並沒有痛苦的感受是因為救拔眾生菩薩根本不覺得受苦,也不會有快樂的感受是因為菩薩不捨仍有受苦的眾生;所以菩薩行此極大難行,很快就可以圓滿成就二資糧,決定證得一切智智,所以經說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