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P149,L4
2009/12/15 08:32:09瀏覽972|回應0|推薦0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云﹕「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應如後行。此復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

所以了解業果道理後要如何努力修持呢?在集法論中是這樣教誡的:如果造作了惡業又不積集福德資糧,不修持正法卻有不如法的行為,這樣造作惡業的人臨死前將會非常驚恐懼畏,好比像一艘散朽不堅固的船必定無法航行溺於輪迴大海。反之如果是造善業積集很多福德資糧,依教奉行的善士,到臨終前必能無所罣礙,就像乘坐一艘堅固法船決定可以渡過生死大海到達解脫。宗大師在此再次殷重提示:莫依前作,應如後行。接下來則說明另一類修行時常有的行相,即是說的比做的還好,這也將是「義利微劣」沒什麼好處的,反之如果了知一些法義但卻能即知即行,取正捨偏則必定是「義利殊大」。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痴,此等能得沙門分。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

以下引用集法句經來作例證:修行時如果只是說很多了很多道理,但卻行為放逸,就像牧人不管自己的牲畜卻去計算他人的牲畜,這樣是無法具足修法的資糧與功德。而如果不太說道理,但卻能依教奉行、依法行止,就必定可以遠離三毒之害,成就修法的善緣。所以修行人必須精勤防護以遠離放逸,就可以「自導出惡趣」避免掉沉,就大象爬出淤泥一般輕鬆容易,也能去除一切惡行,像戒風吹落枯壞葉毫不費力。

如是親友書亦云﹕「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於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此於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本依處。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餘典,令起猛利恆常定解,應當持為極扼要義。

最後引用龍樹菩薩的親友書來作總結:如果希望求得增上生與決定勝,就得依正知見來修習;如果雖然有造作善行但卻不是依著正知見行持,所得的仍將是異熟的苦果。所以對於善惡二業因果緣起的道理,如果可以正確地觀照、思維與行持,一定能證得諸乘果位成就一切功德資糧,所以共下士道次是絕對必要也是最根本要依只修持的次第。所以宗大師再再殷重囑咐:要數數串習業果道理,持頌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等經文、修習止觀與戒律等等經律論三藏經典,直到相續中生起勇猛樂利恆時常住之決定勝解,這是共下士道次中最最重要的義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RL56&aid=3589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