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媒體專訪: 末日近了? 國產車未來該如何發展?
2020/02/19 01:23:28瀏覽1901|回應0|推薦33

我在唸大三時就決定進汽車公司服務, 有幸從1990年代見證與參加台灣汽車產業的發展與試煉.

當然就現在這個時間點來看: 國產車市場不斷萎縮, 進口車市佔屢次過半; 本地代理商8成以上已由國外原廠分公司取代; 國內唯一的獨立車廠銷售黯淡, 核心的研發公司以持股49%的合資公司名義轉售給國內電子代工製造業龍頭企業. 境外也沒甚麼好消息: 國內零組件業者賴以鼻息的大陸汽車市場銷售失速急墜, 武漢肺炎疫情又已經讓台灣與大陸牽連甚深的零組件製造熄火停工; 遠在南太平洋澳洲164年歷史的Holden車廠今年底確定關門大吉, 澳洲國產車業正式歸零…… 裡外看來台灣汽車產業發展就是一場不用算命就知道結果的牌局?!

回顧這30年的歷程, 我恰好從國內服務到國外, 從製造廠到銷售公司到周邊衍生服務企業, 從歐洲, 日本, 韓國的一流到非主流車廠都有機會服務, 對於多國汽車產業的尖端技術平台至於國際消費市場的遷移發展, 自然有比較廣泛與自信的觀察解讀. 大體上來說:

1990年代國內汽車業者開始由年輕的第二代接班, 追求經營利潤的最大化, 偏安享樂的代價是丟棄了在第一次金融風暴成為亞洲汽車製造中心的機會.

2000年代進入WTO, 國內業者垂涎中國大陸市場的龐大消費市場與低廉生產成本, 集體盲目地把對岸這頭巨熊當成小狗豢養使喚, 在山寨稱王錯失許多歐洲日本中小型整車或零組件業者的購併機會, 待國際汽車產業版圖重組完成時才發現自己連對岸的凳子也不見了.

2010年代政府為了在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 日韓國際貨幣長貶低價出口, 美國貿易報復, 歐盟貿易談判的壓力鍋下求生路, 汽車市場對國外業者更加開放不設限; 誤判電子業是汽車業的未來, 用愛發電用電造車, 順利把病入膏肓的汽車業發展為沒有技術內涵也沒有競爭力, 完全由國外業者主導的殭屍產業……

看起來蠻令人沮喪地沒錯. 不過就消極的樂觀來看, 過去做錯的就錯了, 我們倒不如站起來拍拍塵土繼續往前走往前看; 交通運輸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汽車機車不一定要長現在這個樣子, 點對點的移動方式依然有龐大市場, 不然景氣蕭條這麼久的台灣不會一年汽車新車還是賣了44萬輛; 只有會被淘汰的夕陽經營模式, 沒有甚麼夕陽產業……

所以儘管我離開汽車業好幾年了, 去年7月受訪10月上架的這支關於國內汽車產業發展建議的影片, 在這幾個月國內外發生許多事件之後, 益發證明許多內容是有道理與具備可實行性的, 歡迎大家能夠參考收看.

積極日就是好日, and any start is a good start; 明天, 就是給今天準備好的人.
希望大家一齊努力, 搞不好2030年讓我還可以寫一篇汽車業40年見證文投稿賺一下稿費~~~(誤)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ckieChang88&aid=13176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