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13 21:00:27瀏覽3562|回應6|推薦13 | |
《來自深海》這本書於1999年二月出版,創作時間大約是1996 ~ 1998這三年。這三年間發生的事,是我這輩子中相當特殊的一段經驗──五年漁撈生涯結束,執行花蓮海域鯨豚調查計畫,規劃及推動台灣賞鯨船首航,籌畫及設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漁撈生涯記錄於《討海人》及《漂流監獄》這兩本作品;海上鯨豚調查呈現於《鯨生鯨世》;緊接著的賞鯨活動規劃及黑潮海洋基金會的籌措,有些心境以及部分歷程,紀錄於《來自深海》這本書裡頭。 三年來的這些事,並無前例可循算是首創首發,特別面對的是一直背向著海且對海保守的社會,這些向海一步步走出去航出去的開創與突破,難免有些衝突與衝撞。這些,都成為這三年來考驗我的基本功課。 一直沒有太大耐心應對人情人世,當初下海工作為的就是逃離。我完全明白,凡是與人有所牽扯的大小事,難免綁手綁腳多所限制,難免得考慮人性種種,難免恩恩怨怨。 沒想到海上生活數年後,我竟然回到陸地,再次面對人世。 我曉得,推動這些事將牽涉的複雜,可能不輸給海面無可掌握的波浪起落。但是跟當初逃離很不一樣的心境,如同,既然下海航行,就必要明白海域不可能持久風平浪靜。 回頭面對人世的每一步,若不是個性中一直存在著瘋勁和傻勁,若不是海上見識過不少亮麗的陽光,也體驗過不少風浪凶險,大概很難這麼一步步堅持走過。 因為這些經歷與考驗,讓我開始省思,並藉由《來自深海》這本書,回頭探看自己這一路走來與海、與人的各種因緣際會。 出海工作前,常覺得自己是個優柔寡斷的人,處事態度屬於委婉求全而不是當機立斷的個性。這種個性或許比較適合當個協助者而不是開創者。 但為何一個人接觸了大海以後,個性、勇氣、能力都因而有所改變。這些年所經歷的這些事,不只主導,甚至於經歷過白忙一場成果完全被接收完全落空的挫敗處境,若不是相當毅力堅持,哪有可能短短時間裡另起爐灶,另起一片天地,重新站起來,重新開始。 大海確實改變了我的一些生命質素。 《來自深海》藉景抒情,若不是走海灘路,若不是航越黑潮感受到個人渺小,我是體會了大海的寬廣與深邃,並學會了借用那來自深海的力量來彌補自己的有限。 一點一滴,海洋給了我第二口氣。 《來自深海》曾被認為「使命」色彩過於強烈。但是藉由此次改版,當我有機會回頭細看這本書,對比這段時間發生的許多事,我覺得其實都只算是輕描淡寫、點到為止。 我也一直認為,海洋給我這麼多養分,給我這麼多改變的機會,用力介紹她給更多人認識,不過是基本情義。 《來自深海》於我而言,這本書以時間留下了一段空間,以文字記錄留下這三年來大海與我們海島間的許多穿梭和交集。 特別是收錄在這本散文集中的兩篇小說,〈擱淺〉和〈孩子們〉,將老天給予我們如此豐富的海洋鯨豚資源,而我們並不懂得善待這些海洋天賦,作了相當深情的表達。 摘錄自《來自深海》(最新版) 2012年4月 晨星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