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1 23:47:24瀏覽1833|回應2|推薦21 | |
晚上女兒問我何謂「三從四德」?,因為那是她今天國文科補充講義的考題,我隨口回答她三從是未嫁從父、嫁後從夫、夫亡從子時,她告訴我不對,她回房間拿了她的補充講義考題,才發現題目是何謂「胡適PTT的三從四得」?我訝然的問何謂PTT?題目中的得似乎是錯字!但後面她的解釋令我不知何以面對現代教育的Kuso。 所謂PTT是怕太太,新解的三從四得如下: 三從:太太出門要跟從 太太命令要服從 太太說錯要盲從 四得:太太化妝要等得 太太生日要記得 太太打罵要忍得 太太花錢要捨得 看了 教改似乎又要有新動作了,天下雜誌在最新一期以教育為主軸報導台灣教育的實況,教育部長也道出了他自己心中的疑惑與期許,我覺得教改要改的不只是學校與體制,其實家長與社會更應是教改需要涵蓋的思考範疇,畢竟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的父母與現實社會才是台灣教改的最大調整數,或許教育官員可以取經於芬蘭、新加坡等國家,但教育模式是無法全然複製的,因為民族性、價值觀與地域性等……都是影響教育模式的參數,高雄市甫進行小班制公投,市政府也因經費問題而倡導反對角色,試問教育體制在台灣不管如何調整,父母對子女所謂的未來競爭力關切不變之下,升學壓力是無法紓緩的,其實歐美的教育體制也是預算堆疊出來的,前面的5%的升學壓力其實不會輸給台灣的,我總認為沒有壓力而想出類拔萃是不符比例與對價原則的。 教育與國家藍圖是息息相關的,台灣171所大專院校裡有超過50%是社會科學相關科系,但就業市場在此領域佔比不高於15%,試問高學歷高失業在成為新鮮人或科系成立之初不也就確定了供需失衡,所以教改擘畫者應是驅勢先導者,能將台灣未來五到十五年的走向與人力需求下規到教育鏈,當畢業即就業時,教改就無可非議了,我知道很難,但總要有人「從」其理而後才能「得」其果。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