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機農藥,是農作物的大補丸還是生態鏈浩劫?
2014/11/20 22:43:13瀏覽233|回應0|推薦0
環保意識抬頭,向來主宰市場的化學合成農藥受到嚴格監督,且引起許多批判、爭議,全球各農化大廠因此紛紛轉而投入有機農藥的發展。
  全球農化龍頭大廠,包括巴斯夫(BASF)、杜邦(DuPont)、拜耳(Bayer)、孟山都(Monsanto)等,近幾年來皆重金投資由細菌、真菌培養製成的有機農藥,並宣稱能幫助玉米、黃豆等作物抵抗害蟲侵蝕,及加速作物成熟。
 鑒於主宰市場的人工合成肥料、殺蟲劑近年來因環保意識抬頭,受到美國法規嚴格規範,及消費者、公民團體積極監督,使得各農化大廠積極發展微生物有機農藥,試圖從過往的化學合成農藥開創一條嶄新道路,藉此達到多樣化效果。
 杜邦種子事業總裁施克勒(Paul Shickler)對此表示,和當今化學合成農藥一樣,以微生物技術為基礎的有機農藥必將有長足發展。
 有機農藥近數十年來並未被廣泛使用,大多只使用於黃豆等豆科作物,協助其吸收養分。不過,隨著基因分析及培養技術的進步,新的益菌不斷被發現並應用,有機農藥的功能已被開拓的更為廣泛,例如可用於保護作物免於乾旱等災害,防止害蟲侵擾等。
 孟山都科技長弗萊利(Robert Fraley)則指出,現今DNA分析技術的進步,已讓農業發展遠遠超越5至10年前。
 過去20年來,孟山都等農化大廠藉由改良玉米、棉花等種子基因,使其能製造殺死害蟲的蛋白質,或抵抗化學藥劑的噴灑。但有機農藥與此不同,反而是透過讓有益的細菌、真菌覆蓋於種子上,或噴灑於作物上,幫助其吸收養分、並抵抗害蟲與災害。
  然而,平均一小匙的泥土中,就涵蓋了500億種微生物。因此,尋找適合開發有機農藥的微生物,正如同於乾草堆中尋找一根針般困難。研究員必須尋遍各地,從佛教廟宇庭院、夏威夷沙灘到乾涸河床,都是尋找樣本的採集地。其中,拜耳集團亦曾有研究員於北卡羅萊納州的自家後院,找到一種能夠殺死毛毛蟲之微生物。
  研究機構派傑(Piper Jaffray)分析師卡克斯(Michael Cox)樂觀看待有機農藥的發展,認為化學合成農藥受質疑之際,正有利有機農藥推廣成形,預料未來年銷售額可望成長至50億美元,市占則揚升至10%。

資料來源:2014/11/9 工商時報 洪紹運

本心堂附記

歐盟內輿論對於基改(GMO)作物或有機農藥,近年來一直有兩派不同聲音,一派認為歐洲農業應該擁抱新科技,理由是如此才能提高效率、產量,不然歐洲農業很可能會被全球化農業競爭給擊倒;另一派則是傾向應繼續使用目前行之有年的農法,在改變之前再觀察一段時間。
個人的淺見如果是一般大宗食用作物,這交給大規模生產如澳洲、美國、東南亞或許更有效率,歐洲農產作物的特色之一在於全球星級餐廳都喜歡使用的食材。
這樣的食材本身,競爭力並不會輸給其他所謂"高度使用或輸出農業生物科技"的國家。
對農業科技,個人的淺見對能增加作物抵抗全球異常氣候能力的科技重要性不亞於能提高產量、縮短生長速度的技術。
國內一家知名食米廠商近年即因為所收購契作稻米,種植之稻農因氣候異常擔心作物受害,而在農藥噴灑安全期未過前即收割,以致發生市售食米農藥殘留。使商譽損失,公司經營也陷入危機。
食物安全在氣候異常、通貨膨脹、及新興國家糧食需求增加三管壓力下,可見的未來對經濟、國家安全影響層面將可能會愈來愈大,食品科技與生物科技是兩把雙面刃,樂觀的研究與謹慎的應用或許是可以思考的態度。相關文章:全球暖化浪潮,台灣稻米凍未條,育種時機不能再等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