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10 00:59:02瀏覽414|回應0|推薦4 | |
現在稻米品種恐難以對抗未來的氣候變化。台大農藝系教授盧虎生利用溫室模擬2025年的氣候栽培稻米,發現屆時溫度比現在至少上升5度,台灣現有稻米品種受不了,白米白粉質粒高達八成,呼籲政府應盡快進行各式育種及農業科技研究,否則氣候變遷所帶的糧食危機,恐怕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 所謂白粉質粒,就是米粒外觀呈現不透明或白粉狀,且占米粒二分之一以上,雖然沒有任何食安問題,但白粉質粒越少,表示白米品質等級越高,是國家評判白米品質的重要指標。 稻穗空包彈恐變更多 盧虎生表示,現在栽培稻米溫度約25至30度,白米白粉質粒約在10%以下,溫度每上升2至3度,白粉質粒會增加成40%至50%,到2025年,栽培稻米的溫度成了30至35度,等於溫度比現在上升4至5度,白米中有八成以上都是白粉質粒,且被害粒、發育不完全的未熟粒、碎米粒也會增加,稻穗成長期的空包彈也變更多。 熱浪增加稻米不孕率 稻米對溫度極為敏感,溫度每上升一度,稻米結穗的不孕率便會增加16%。盧虎生表示,栽培稻米以26度為分水嶺,溫度超過26度,品質下降、損害變多,特別是這幾年夏天常因熱浪造成減產、農損,問題嚴重,值得國人深思。 本心堂附記: 台灣的稻米種植歷史從考古已出土的碳化稻米,可追溯至距今四千八百年(現今觀音山西北麓的大坌坑文化),台灣也有原生稻種,目前原生稻種也已經於台灣大學校園內少量復育成功。而荷蘭據台時期,為提高唐山農夫在台灣耕作的稻作產量,一位牧師透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印度引進了一百多頭水牛,這是台灣的第一批水牛。 鄭氏治臺與清領時期由漢人從唐山引進台灣耕作的為秈稻,日本治台後引進稉稻,接著日人末永仁再陸續做了許多育種實驗,成功育出台中65號稻,之後繼續又有磯永吉農業博士接續進行育種工作,1945二戰結束後,經過幾年磯永吉博士仍獲政府農業單位農林廳聘為指導顧問,繼續來台協助育種工作,前後磯永吉博士在台停留近五十年。現在的米分級制度,(一等米、二等米、三等米、等外米),在1945前即已確立。 資料來源:2013/12/7 聯合晚報 彭宣雅 磯永吉博士、末永仁於台中農業試驗場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