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歧視」一文的迴響
2020/05/22 00:12:22瀏覽1220|回應1|推薦30









「歧視」一文的迴響




拙作「歧視」在一月七日刊登於更生日報副刊之後,我把文章貼在我的部落格和初中同學在Line上的群組,跟網友和同學分享。僅僅在兩天之間,竟然看到一些海內、外的網友和同學們的迴響,這是我始料所不及的。可見歧視這種事,實在是非常的普遍,而且是許多人都有過的親身的經歷。

有旅居國外的網友,針對台灣英語補習班的師資有這樣的批評:「台灣人的國際觀完全不及格,英語補習班裡頭,澳洲腔英語還不算奇葩,荷蘭、比利時、東歐來的都有,真正可笑至極。」

對於歧視無所不在,有網友是這麼說的:「人類愚蠢,歧視無所不在,任誰也逃不掉,只有虛偽者號稱沒有歧視。張忠謀如此人物,當年在美國一樣飽受歧視,玻璃屋頂從未消失過。」住在加拿大的他,舉了下面一個他所知道的實際例子:「我有一個醫生朋友,是出生在美國的亞裔,娶了一個漂亮白人老婆,結果呢?他們的孩子因為亞裔姓名,在學校飽受霸凌,曾經考慮是否改(白人)姓。所以我當年不考慮移民美國,因為加拿大的人種歧視狀況,比美國好太多了。」他更進一步說:「在加拿大,In God We Trust ,在官方不能用,甚至Merry Xmas都不行,這才叫做反對人種、宗教的歧視。美國在這方面差多了。」

另一位網友回應道:「膚色的歧視一直都存在的。黃皮膚的人以嫁娶白人為榮,拒絕黑人入家門當家人。」

一位在美國居住了四十七年的女同學,談起她的人生經歷。她自幼喪父,進入大學之後喪母,孤女一人在國外東飄西流,經歷過不少的歧視,只因為她是個移民的黃種人,處於不利的地位。雖然歷盡滄桑,她完成了學業。幸好她有教育、學識,而且能夠堅持上進和刻苦耐勞。她覺得她經常需要証實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必須有表現和成就,才能謙虛但自信的,贏得別人的尊重。她認為,偏見和歧視的行為,是無知所致。她也很感恩上蒼憐憫她的傷心、痛苦與掙扎,並且賜給她一位有緣及非常特殊的好丈夫。這是她此生最大的恩賜。她接著說,大部分的美國人是非常正直、有禮貌和善良的。她也有很多正面的好經驗,例如有熱心的好教授們,珍貴的好朋友們,很多好鄰居, 由於他們的善意支持及友誼,使她有機會品嚐成功,快樂和幸福的生活。她是非常的知足、感恩和珍惜她們所擁有的人生經驗,家庭,健康,朋友以及同學們的友情。

一位旅居美國的男同學說,歧視哪裡都有。他提到一個小時候的親身經驗。在唸國小的時候,受邀到一位同學家去摘桔子。翻過了山才抵達,可是同學的父親卻拒絕讓他進入,因為說他是唐山人。他說:「在美國我永遠是華人,終於到了“祖國”,卻又被稱為美國人。」

看完這樣的敘述,我立即想到上述的女同學的感嘆:「偏見和歧視的行為,是無知所致。」同時,一個小小心靈在當時受傷的畫面,立即很強烈的呈現在我的腦海裡。想想看,幾個天真浪漫的小朋友,興高采烈的流著汗,翻過了山嶺,到了橘園,卻被大人單獨挑出,說他是外省人,不准他跟其他同學進入果園。一個小朋友興沖沖前來,卻這樣被澆了滿身的冷水,然後一個人孤零零,充滿委屈地再翻過山嶺回家,那種對心靈的傷害,你可以想像有多大嗎?這種事情的發生,真的讓人覺得非常的遺憾。

偏見和歧視的行為,真的是因為無知所致。省籍的差異,外國人和本國人的排斥或是阿諛,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間的相互揶揄、取笑,甚至對立……

另一位同學說:歧視無所不在,台灣亦然。在從前,城市人歧視鄉下人,平地人歧視原住民的例子比比皆是。學歷高的人自視也高,往往認為自己就是真理、普世價值的代言人。







說到城市人歧視鄉下人,另一位同學則提到了在同一個鎮上,街上的人也會歧視鄉下人。我想起,在我小學的年代,鄉下農家的家庭經濟,通常是比較弱勢,他們的穿著是比較差些,上學,他們要走很遠的路到學校,不像住在街上的小朋友,只是幾步路之遙,而且鄉下小朋友時常是打赤腳來上學的,即使是在寒冷,路上都已結霜的冬天。

雖然小學時,我不曾取笑或捉弄住在鄉下的同學,但我也的確目睹過,一些對來自鄉下的同學,不友善甚至欺凌的例子。不過這位同學也舉了一個沒有偏見的例子。他說:國小時的陳同學,住街上,他的父母在鎮公所邊開了一家商店。陳同學人長得瘦小,坐在他的前面,讀書成績雖不怎麼樣,個性卻天真、活潑、開朗,是個熱情善良的同學,一年級時,就常帶他們這些鄉下的孩子到他的店裡玩,他的爸爸就會拿糖果請同學們,之後十多位同學受邀去玩,陳同學的爸爸抓了一把像彈珠的糖果放在桌上,結果一下就被拿光了,陳同學見狀說,還不夠分,乾脆把架上的整桶糖果搬了下來,陳伯伯看了目瞪口呆,說不可以這樣,這是要用來作生意的糖呀。不過因陳同學是他的心肝寶貝,也只好順從他意了。雖只是一顆小小的糖,至今仍感恩在心。

看到這樣的敘述,陳同學瘦弱的模樣也呈現在我的心版上了,因為記憶中,小學一到三年級,他是跟我在同個班上的。從款待同學彈珠般的糖果和翻過山嶺,在橘園前被拒進入,都是發生在小孩的身上,也都取決在大人所做的決定,那種歡樂與傷害,就這樣烙印在小孩的小小心靈上,一輩子都不會忘懷。

有同學談到在美國遇到歧視新移民的經驗。他說,在與卡車司機的聚會中,由政治談到移民。有老美提到新移民們很無知,連英文都說不好……他答道:「至少我還會說英語,你們有幾人會說英語以外的語言呢?我知道美國五十個州的首府及地理位置,你們呢?我認識五十個星球,你們呢?我到過五十幾個國家,你們呢?」這樣的反擊,非常的有力,想必讓那些卡車司機們啞口無言吧?

他的這個親身經歷,倒也讓我想到另一個實例。我在德州教書的時候,在校園附近有一家中餐廳,來了一位年輕的服務員。她是從文化學院(現在的文化大學)中文系夜間部畢業的,剛移民到美國不久,在餐廳打工,英語自然是說得不好,台灣腔很重。一些大學生在用餐時,喜歡模仿她說英語的怪腔怪調,取樂一番。雖說做生意,顧客至上,顧客永遠是對的,但是有一天,她覺得這些美國大學生越取笑越過火,她怒火中燒,豁出去了,大概也有「大不了我不幹了」的決心和心理準備。她把托盤往桌上一擱,厲聲說:「英語原本不是我的母語,我努力試著跟你們溝通,說得不好,你們把我當笑話,那麼,你們哪一個人有能力說出一句華語嗎?」她突來的氣勢,把那幾個老美大學生震懾住了,從此沒有客人敢當著她的面取笑她說的英語。

一位旅居美國的同學對於在國外遭受到歧視和差別待遇,提出了另一個角度的看法。他認為他的一個黑人朋友說得很對。他說:「你們是自願來美國的,不像黑人,是頭上套著繩子來的(意指當年黑奴從非洲被當牲畜般的運到美國販賣,現今的黑人是黑奴的子孫),所以,你們這些自願來美國的人們,還有什麼不平的?聖經中有一段故事:做了全天工作的工人對主人抱怨道,只做半天的工人,也拿一樣多的錢。」因此被問說:「難道你沒有得到你該得的嗎?」他接著說:「我比那個工人強,我得到的,比我所希望的還多。尤其是到老了,更証明了我到美國是非常對的事。至少政府扣不了我的退休金,也查不了我的水表。」

我想,像我們這些單槍匹馬的到國外奮鬥的人,都能深切了解其中的不易與甘苦,而且或多或少,也曾遭遇到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或不自在的情況。然而,我們靠著我們的才智與努力,向那些不懷好意的人們證明,我們比他們強,讓他們不得不服氣。當然,明理的好人也很多,我也認識了好些熱忱善良的同學、同事和朋友。我的指導教授與我維持了三十幾年的友誼,直到前兩年他遠離了塵世,這種亦師亦友的情誼才劃上了句點。面對思想和行為有偏差的人們,我為他們沒有一顆平衡的心感到悲哀,同時自己也更珍惜那些對我們熱忱和釋出善意的人們。






「歧視」一文的迴響(2之1)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375884

「歧視」一文的迴響(2之2)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376292



         (2020-05-21&22 刊於更生日報副刊)   

【附記】

這篇短文刊出時,距離文稿寄出的日期,約四個月又兩個星期;被分成兩天刊登。

重讀這篇自己在四個多月前所寫的文章,感觸還是很多。原本四月初就要返美的我,因為全球coronavirus肆虐之故,我只能將行程推遲至七月初(希望屆時能順利成行)。這是我停留台灣時間最長的一次(約八個月),在這段漫長的時日裡,感謝我在美國的對門鄰居佛萊德夫婦,一直為我按時收取信件、剪草、整理院子、為我前往繳付汽車牌照稅……得空就傳簡訊或寄張我家庭院的照片過來,要我安心。在人生旅途上,好人和壞人我們都可能遇到,也可能碰上有愛心和充滿偏見與歧視的人,希望我們都能持著正面的思維與態度,把不好的經驗當作借鏡,不要成為那一類會傷害別人的人;對善待我們的人,則心懷感恩之情,並且也努力讓自己也能充滿愛心,善待他人。





Arrival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Chen&aid=136326954

 回應文章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22 17:53
三十幾年前溫哥華繼香港人之後來了很多台灣的有錢人。有天下午沒什麼乘客的公車上,一群台灣大媽高聲談論「老外」。突然一個站在車門邊的白人用京片子說「妳們才是老外!」自此後,大家就很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