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18 11:45:48瀏覽622|回應6|推薦2 | |
這是繼續我的評李登輝的「脫古改新」1和評李登輝的「脫古改新」2。 最近工作很忙,進度緩慢。不過我還是想把我的想法記錄下來。 藍字是李登輝的原文。 11. 中國法統的「託古改制」,顯然已經不為近代民主化潮流所接受,對台灣尤其需要重新檢討。登輝於是提出「脫古改新」新思維,作為改革的方向。「脫古改新」目的在切斷「託古改制」餘毒的亞洲價值,擺脫「一個中國」、「中國法統」約束,開拓台灣成為具有主體性的民主國家。 我認為中國的傳統也有知識份子的氣節與風骨。如資中筠所說的,有不同的傳統。 中國和台灣,都需要再啓蒙。 _ 12. 台灣要「脫古改新」,必須分別處理台灣本身的問題,以及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 登輝在一九八八年接任總統時,國家的大略背景是:台灣是「中國法統」的根據地,國民黨政權是以威權方式進行統治。這樣的背景,內中包含了繼承與創新的混 亂、保守與開放的對立、台灣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實體的矛盾,民主體制與威權體制的選擇等嚴重問題。特別是要求民主改革的民意聲音非常之大。綜觀 這些問題包括的範圍非常廣泛,其實主要問題在於使用一部不適合台灣現況的「中華民國憲法」。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由修憲做起。 其實,中華民國憲法,何嘗不是「古」, 李登輝用老國代來修憲,是一個很有智慧的策略。 _ 13. 當時登輝兼任國民黨主席,國民黨黨藉國大代表在國民大會中佔有絕對多數,所以國民黨是一部具有絕對優勢的政治改革機器。但問題是出在國民黨內部的保守勢力。保守勢力緊抱着老憲法不放,不肯放棄「法統」地位,不肯順應民主改革的聲音,只想維持政權。但是時代的進步是無法阻擋的,最後保守勢力還是被民主潮流 打敗。登輝雖然經歷無數困難,但是終能在全體國人的支持下,以及在維持經濟成長、社會安定的過程中,完成不流血的「寧靜革命」,也就是六次修憲工作。 在老立委、老國代中,也不乏具有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的風骨和氣節的人士。 不過李登輝的功不可沒。 我不相信沒有李登輝,老立委、老國代等既得利益者,會主動改革。 _ 14. 達成主要修憲目標包括: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中央民意代表全部由台灣人民選舉、台灣人民直接選舉總統等;由於改革工作的先後完成,不但打開民主大門,同時已將「中華民國」推向「中華民國在台灣」,再推進到「台灣中華民國」新位置。這個時候,長期追求具有台灣主體性的政權業已成型。 換言之,台灣已經朝向擺脫「一個中國」,以及終止「中國法統」的道路向前邁進,打破「亞洲價值」的神話。 我認為台灣與中國「兩國」的形成,最重要的事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另外,台灣本來就在滿清割讓後,就不屬於中國。 不過兩國內,都有許多支持中國大一統的人士,睜著眼說瞎話。 這種瞎話,仍然以「一中各表」的分身,還在存在著。 我不覺得這些瞎話,已經完全被打破。 李登輝的寧靜革命的真正意義,在延續了國民黨的生命,強化了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合法性,並且「統一」了台灣。 在多次修憲後,中華民國憲法已經真正成為台灣憲法。 要真正打破大一統的亞洲價值,還是需要「再啓蒙」才行。 _ 15. 到了一九九九年,在接受德國之音訪問時,更明白宣示台灣與中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對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明確劃分界線。我們可以這樣講,超過半個世紀以來,台灣的麻煩都是來自中國。台灣與中國關係能夠得到釐清,台灣就可以長治久安了。 我不認為發表兩國論,有帶來台灣的長治久安。 在幕僚的規劃裏,強化台灣主權國家的地位,是一個需要數年的過程。 李登輝急於尋求歷史地位,過早的推出兩國論,功過難論。 對於兩國論的內容,我則百分之百的同意,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應該也是同意的。 麻煩來自中國,要化解也是需要中國文明的進步。 台灣需要一個能代表台灣和中國溝通的領導人。 _ 16. 台灣要建立成為具有主體性的國家,文化建設很重要。因此,登輝在政治改革的同時,提出了教育改革、司法改革,以及心靈改革,以期減少一個中國的文化色彩,由多面向建立具有台灣主體性的文化,從而堅固台灣國家根基,當時我把他稱為建立「新台灣文化」。 對李登輝而言,教育改革的目的竟然是「建立具有台灣主體性的文化」,我認為是有所偏頗。 我覺得台灣人反而缺乏了歷史觀與世界觀。 「主體性的文化」,或許結果其實是讓台灣變成了夜郎自大國。 _ 17. 台灣民主改革的完成、新文化的建立,以及與中國關係的釐清,就是由「託古改制」轉移到「脫古改新」的過程,達成否定亞洲價值目標,建立「新時代台灣人」的新概念;也就是一切價值的價值轉換的實現。 台灣「脫古改新」歷史大業的完成,實現了此種一切價值的價值轉換工程,使台灣得以改頭換面,進入民主社會的新紀元,令人欣慰。 自吹自擂。 我認為歷史大業並沒有完成。 台灣人面對中國能不卑不亢的人,很少了。 很多的台灣人,特別是國民黨的部份人士,以及台商,有如資中筠所說: 相當多的知識分子在收入和社會地位上是得利者。在此情況下,直接或間接「頌聖」 現在有話語權的上層精英多為富貴(名利)所淫,而多數尚未站穩腳跟,忙於為稻粱謀者,則可以說是為貧賤所移。多數人並非良知全泯,但感到無力和無奈,而抗拒則立即失去很多,於是選擇與種種明知非正義的“潛規則”或“明規則”妥協。自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的留學生主要是“偷天火”,企圖回國進行啟蒙,改變黑暗、落後的現狀;今之留學生則是主要為自己找更好的出路,如果選擇回國來發展,大多不是改造社會而是被改造,一部分甚至成為維護現狀的吹鼓手。 「脫古改新」、「否定大一統的觀念」,只有在中國再啓蒙之後才能算真正的完成。 -- 2012/07/05 發現林濁水有類似的見解。 52803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