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08 07:41:41瀏覽632|回應1|推薦1 | |
最近美國副總統的演講,被視為是一個宣戰的聲明。 美國副總統談了許多中美歷史,我覺得還蠻有廣度。 這篇演講可以和馬雲上個月的演講一起看。 ** 美國副總統演講也承認過去政策的失敗。這個失敗是以季辛吉為主導的美國中國政策的失敗。 中美的開放政策,可以追溯到清朝時代的美國國務卿海約翰。當年庚子拳亂,戰後賠款,美國還是主張不瓜分中國,各國利益均分,主張中國領土完整,主張和中國貿易。戰後的賠款,拿來蓋學校,也就是現在兩岸都有的清華大學,而後清帝國也開始送留學生往美國留學。 冷戰後早期只和台灣交往,中美關係不正常,台美關係也不正常,是一個掛羊頭賣狗肉的關係。季辛吉以及尼克森以後,回到「寄希望於中國人民」的策略,中美關係正常化,台美關係也稍微正常化,才有蔣經國的獨台。 過去幾任美國總統,基於台灣經驗,認為中國一定會走向自由民主開放,而且樂觀其成,認為只要在中國投資,中國進步,美國投資人也跟著收益。 ** 美國骨子裡的思維方式,是西方現代化進程的經驗。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權初步、建國大綱也可以說是這種「基於西歐以及美國的現代化」的歷史經驗的總結。 東亞各國的發展,中國的發展,不論是解放前,和改革開放的後三、四十年,也大致符合。共產黨的赤化,當中走岔了路,不過智者鄧小平也讓中國走回「正規」,到了江澤民的「三個代表」,方向也是朝著水到渠成的路上走。 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以及希拉蕊的政策都是如此。 ** 不過現在面臨的,不只是貿易戰這麼簡單,現在中國對西方以及對世界的挑戰,來自幾個方面: 1. 中亞「一帶一路」的政策 從小我們在台灣讀中亞新聞都覺得那是一個是非之地。是一些不文明的國家、種族之間,產生出來的宗教與族群戰爭。 從阿拉伯國家的角度來看,完全不是如此。中亞以及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紛爭,他們覺得多半是西方所造成,其中不少人覺得是十字軍東征的延續。十字軍東征,對西方歐洲國家來說,是聖戰,是收復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的聖戰,對阿拉伯國家來說,根本是異族異教徒的入侵。而這種侵略,還在持續當中。 而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從絲路的角度出發。絲路是貿易之路重點是在通有運無,是在做生意,不是在侵略與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中國所抱持的態度與史觀,對阿拉伯國家來說,比較有善意。 這種「善意」反而成為中國對西方以及世界的挑戰。 2. 對民主制度的政府效能的挑戰 中國已經在幾個科技的應用與商業交易的制度領先全球。這些包括手機應用、高鐵技術的採用,金融創新,以及最近兩年在人工智慧的技術的採用的創新。 這些創新的科技基礎,很多是來自境外,但是在「採用」方面,主要民間驅動,但是政府也扮演一定的角色。可以追溯回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貿易保護主張,有些是基於非關稅障礙,不過把對手擋在外面,通常是「不思進步」的理由,不是「進步這麼快」的理由。 如果強而有力的大政府才能在快速科技進展的時代生存,一個新的民主國家,例如,如果北韓要發展,菲律賓、馬來西亞要發展,那個國家的進步模式,會成為新的典範? 3. 地緣政治的挑戰 這已經不只是南海而已。南海填礁造島的意義沒有那麼大。馬來西亞和泰國間如果合作開一條類似巴拿馬運河的運河,麻六甲海峽就失去重要性,進而新加坡也會失去他的地位。 如果新疆和巴基斯坦的鐵路用來運送大量貨物,全球物流的方式都會有很大的不同。美國副總統提到的斯里蘭卡的港口,也是另外一個例子。 南海甚至於台灣海峽,不見得有那麼重要。 4. 機器人和工業4.0 這也就是美國副總統提到的中國製造2025。 美國製造業回流,靠的也是這個。 這場比賽才是最重要的。 *** 馬雲認為這場競爭,還會持續二十年。 從中國在美國矽谷活躍的程度,我認為速度可能更快。 當中,半導體的設計與生產,絕對是最重要的指標。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