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牛肉麵的故事:第三回-眷村,麵食搖籃
2014/03/08 09:59:45瀏覽1580|回應6|推薦38

第三回:眷村-台灣麵食文化的搖籃

 

早年安置軍人、跟眷屬居住的村子,在台灣叫做眷村,大概相當於大陸的軍隊大院.極盛時期,台灣各地曾經有過大約八百個上下的眷村,安置著戰火餘生、去國懐鄉的眷戶達十萬家.

 

兩岸分隔六、七十年,看起來極不起眼的眷村,在這一段悠長的歲月裡,其實在扮演著兩岸文化的臍帶這樣一個角色,“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山東人落魄湖北,客久思歸,西元204年登樓作賦:“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大陸各個地方語言、風俗、習慣、文化在臺灣眷村這些被竹籬笆隔離出來的土地上落地生根、衝擊交融,形成了一套源自於大陸、而又自成體系的的特殊文化風采.

 

早期的眷村,一般都有個響亮的、類似“XX新村”的名字,有點象徵浴火重生的意味,是也許相識、與更多不相識的人們,各自從天之一涯,歷經戰亂,帶著不同的鄉音和記憶,忐忑不安地來到臺灣這個陌生的海之一角,驚魂甫定之餘,養家活口(如果僥倖還有家的話)、安身立命的所在.

 

沒有想到的是,再次回鄉已經是半個世紀以後的事了,唐代詩人賈島有一首〈渡桑乾〉的詩:“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住在山西太原已經十年了,賈島心裡常想著要回陝西咸陽.等到有一天渡過桑乾河,這才發現,早已把太原看成故鄉了.

 

眷村的消失,象徵的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曾經淚光泛著笑影,印證彷徨後的決然,近幾年來電視連續劇“再見、忠貞二村”、“光陰的故事”、“閃亮的日子”一再重播、熱潮始終不退,演出長達三個半小時的舞臺劇“寶島一村”,在海峽兩岸演出,更是一票難求、遲遲謝不了幕.

 

群族的藩籬被拆除了,而文化的融合則是不著痕跡、永遠存在、磨沒不了的.

 

據說,當年搭建眷村的時候,土地的取得都是以徵收、或者租借的方式取得,使用期限一概是到“反攻大陸”為止.

 

記得當年台灣喊過一句口號:“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由於一開始就沒有永久居留的打算,加上政府財務拮据,眷村房舍的因陋就簡,也就可以想見.那個年頭,叫做“克難時期”,一切從簡,人們有個遮風避雨的窩,也就心滿意足!

 

說來令人感慨,其實,蔣介石在臺灣,從來只是一個過客.

 

他有過太多在臺灣宣告獨立的機會,但是終其一生,卻孤寂、而又頑強地執著於中國的一統,冷戰時期美國第七艦隊也許保證了台灣的安全,卻也殘酷的阻斷了這位孤單落寞老人的歸鄉路,所以晚年的蔣介石儘管顯得十分慈眉善目,但是掩不住眼神裡深層的失落.

 

在濃郁的人情味、和厚重的家鄉味薰陶之下,孕育了一大群流落在異域他鄉的孤臣孽子,不僅吃的一部分是配給制麵食,當年在眷村的男孩子,很多都是穿著美援麵粉袋子改製的內褲長大的,屁股上面印著美國國旗滿街跑,一透水、就透光,曾經是大家共同的記憶.

 

饞遊《飽》島:台灣牛肉麵的故事」在《天涯社區.暢遊台灣》寫到這一段的時候,有大陸網友回應:「在大陸我們穿過用日本尿素袋做的褲子,那個年代,有辦法才能搞到尿素袋.台灣麵袋,大陸尿素袋,也是中華民族時代背景的折射,很有歷史意義」.

 

兩岸都經歷過苦日子,褲子、哦,袋子的為用大矣哉.

 

眷村裡的北方人,加上糧食不足而大量進口的美援麵粉,形成了在台灣的人吃麵食的契機,當然,早先服義務役,絕大多數男孩子要在部隊裡待個一到三年,早餐必不可少的饅頭,當兵,成了數饅頭的日子,順帶便也就把麵食普及到台灣每一個角落.

 

眷村大都因陋就簡,現在大多已經改建,留存的不多,這些在形象上低矮擁擠的村子,因為沒有被“大革命”掉,儘管生活極其困頓,但是文化沒有產生斷層,而且很完整的保留住了不同省份、種族的多樣生活方式,至少,臺灣人的麵食習慣,應該就是從眷村裡培養出來的.

 

( 休閒生活美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wanese&aid=11586284

 回應文章

倚天萬里須長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08 12:03

“客舍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州是故鄉”

“客舍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州是故鄉”.

(州ㄉ不是的簡體字)

灣 叔(Chiwanese) 於 2014-03-09 19:36 回覆: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08 11:52
動盪年代的世紀大遷徙
在一方小小的竹籬笆裡
把來自大江南北的記憶複製並升級
雞犬相聞、克難清貧
獨一無二而令人感念的眷村
灣 叔(Chiwanese) 於 2014-03-09 20:12 回覆:
眷村子弟唸軍校的多,所以後來民進黨說外省軍官欺負台灣充員兵.

Timoth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人的麵
2014/03/08 11:34
台灣人愛吃油麵,上網查油麵是麵粉混以硼砂及鹼水製成,但不是非常確定,去過一趟閩南,當地並無麵類小吃,我認為現在的油麵應該是日據時代傳下來的,日本人吃的涼麵應該是老祖宗
內蒙古有一種食物叫莜麵窩窩,莜字當地人讀有,我查字典並沒有這個字,寨主博學,可有以教我?莜麵窩窩念快了就成油麵窩窩,原料是莜麥,據說就是燕麥,蒙古跟日本緯度相若,也許有類似的原料、食材、吃法互相影響,寨主若有雅興不妨考證考證
遊成吉思汗陵時,在陵下餐廳午飯,見一菜名紅燒肉燉蛋,不知紅燒肉如何燉蛋,點一道嚐嚐,端上桌來一瞧,乃台灣家家戶戶皆能嚐到的滷肉滷蛋,坑爹啊
灣 叔(Chiwanese) 於 2014-03-09 20:08 回覆:

莜麵,得從"莜"字入手.

論語·微子》中有“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句.蓧,《說文》作"莜".《說文解字·艸部》“莜,艸田器.即"草編的田間用的盛放東西的器物".

 

蓧面栲栳栳,據傳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區民間的家常美食,民間相傳,唐國公李淵被貶太原留守,攜家眷途經靈空山古刹盤穀寺,老方丈特製了這種蓧面食品以款待.李淵問:"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稱,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看來當時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籠屜作答了.後來李淵當了皇帝,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住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路過靜樂縣,看蓧麥初收,便把蓧面栲栳栳制法傳給當地,再後來這種民間麵食傳遍了晉、陝、蒙、冀、魯等地,成為北方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


假惺惺
2014/03/08 10:55
現在在懷念眷村的人,當初都是最早搬出眷村的人
例如,王偉x,
版主,您是否也是這樣的人嗎?
灣 叔(Chiwanese) 於 2014-03-09 19:40 回覆:
猜吧,但這關你甚麼事?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客舍並州已十霜==>并州
2014/03/08 10:47
唐代相當今山西省陽曲縣以南、文水縣以北的汾水中游及其以東地區。唐開元十一年(723年)改為太原府。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9%B6%E5%B7%9E

并州是太原府,灣叔已經說的很清楚。
灣 叔(Chiwanese) 於 2014-03-09 19:39 回覆:
簡轉繁,沒校對,應該是"并州",謝謝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