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4 17:15:46瀏覽1621|回應0|推薦1 | |
今年4月始為養膝傷,遵師囑改練輪椅太極,靜心打坐養氣,至8月氣通任督二脈,加之有暇閱玩拳論,於靜坐之法微有體味,懇請同好不吝賜教。 拳經云:“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靜調合,則陰陽相濟也。就鄭子太極而言,動可練拳架、走駱駝,靜可練護心樁、打坐,無論動中求靜,亦或靜中求動,其理同源,其行同法,而效果一致也。恩師謝昭隆師父曾言,練拳與靜坐並行,自可相得益彰耳。 靜坐者,即古之所謂內功也,其粗者可袪病,精者乃可成道。自古儒釋道家,均有靜坐之功;各大武術流派,皆重內功修煉。鄭子太極拳亦然。宗 靜坐之法,儒釋道家,諸門各派,其名不同,其法略異,然理為一貫,不外氣沉丹田,養氣積氣耳。鄭子太極拳較其他門派,更為殊勝簡易,概言之有調身、調息、調心三步驟。 調身者,調和身姿也,此為靜坐之基本功夫。可雙盤膝,可單盤膝,亦可平坐。本門採取平坐之法,頭正項豎,舌貼上顎,兩眼微閉;含胸拔背,脊骨中正,松腹松胯;左手背疊於右掌面,右大拇指、中指輕捏左無名指根部,松置腹前腿上;兩腳平行,與肩同寬,湧泉貼地;身柱與大腿、大腿與小腿成二直角可也。 調息者,調整呼吸也,此為靜坐入手最重要之功夫。“氣以細長靜慢為主,緩緩吸入丹田,與心相守,稍使逗留,久之漸能宿氣,日積月累,直養無害,未可限量也。”曼髯宗師此言,已臻善境也。 調心者,調伏妄心也,此為靜坐之究竟功夫。大凡初坐通病,一為昏沉,一為散亂。欲治昏沉之病,可虛靈頂頸,令心向上,則精神能提得起。晚間靜坐,因晝勞倦易致昏沉,早晨或午睡後靜坐,可免此患。欲治散亂之病,可用數息法,或數出息,或數入息,從一數至十,再從一數起,若中途而斷,再從一息數起,久之純熟,心息相依,妄心可去也。 以上調身、調息、調心三法,實際靜坐時同時並用。其要訣為:脊柱不屈不挺,重在放鬆小腹;呼吸不急不躁,重在細長靜慢;丹田不守不離,重在勿忘勿助。靜坐之次數,因情制宜,能多則多,早起、寢前固好,閑有空隙亦可;靜坐之時間,循序漸進,能長則長,總以舒松自然為度。 靜坐之功效,在於養氣積氣。日久丹田氣漸滿,佐以本門河車倒運,自能越尾閭、夾脊、泥丸,氣通任督二脈,爾後達奇經八脈,全身氣血通暢,五腑六臟得以無窮補養,欲生病而不可得也。就太極而言,氣通三關後,恒練不息,漸爾“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再爾“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至此,大功可成矣!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願與 (楊氏鄭子太極拳福建有緣拳社 劉世和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