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4 08:23:47瀏覽887|回應4|推薦129 | |
雪廬老人的叮嚀: 學佛的入手處 「學佛,佛就是覺悟,從何處入手呢?先從人身上入手。人是基本問題,人是人道,成了好人,在家庭中,才能成家。家庭整理好了,出了社會,幫社會的忙。在社會上,不論地位高下,職務繁簡,盡義務是平等的。所以家庭壞,國家壞,都不埋怨,主要在求自己,自己好了,家庭就好,要是沒將自己弄好,什麼都弄不好。」 傲不可長 自卑而尊人 「人一下生,就帶著貪、瞋、痴、慢、疑來,這『慢』就是傲慢。孩子時天真爛漫,下生帶來的種子,早有這個因,沒有增上緣,還不起現行。孩子漸漸長大,知識一開,有了增上緣,一上學,學了東西,就增傲慢。到老了,就不得了,老人愈活愈傲慢。有老人常說:『我活了一大把,還要你教!』這種人一自滿傲慢,學問道德就不進步,禍亂就多了。」「禮記上說:『禮者,自卑而尊人。』尊人,是沒階級的,都得學,只要學了,尊人者更尊,卑人者就不尊了。有富貴的人,若不自尊,便不富貴了,就下賤了。富貴人懂禮了,就不驕傲。俗言:『官大脾氣長。』這種官,若懂禮是『自卑而尊人』,便絕不驕傲。」 覺 心 菩薩悲心 「佛非他事,只是覺心。心是什麼?不可言說。心在那裡?無處尋覓。必要追求,當知汝現前一念虛靈便是。若是緣佛而起的心,這心豈不就是佛心。否則就是其他,要從此處著眼,則功夫方能得力。」「對自己著想,我是菩薩,應起覺照,當行忍辱。對他著想,爾乃痴漢,應起悲心,與以原諒。再急用一句洪名,當作金盾,綿綿念去,壓住瞋心,不然他痴、我瞋,同一墮落。」 靜下心來 積陰德 「學佛學儒,甚至學一切學問,必先靜下心。吾幼時讀書, 功德大小 竭誠盡敬 「念佛功德最大,為其是無漏正道,能證涅槃。拜神功德最小,以其不過對神的一種恭敬而已,無他益處也。」「齋公、齋婆,老實念佛、拜佛,至誠恭敬,便得往生。而高談法理者,往往不重實行,反落在愚夫愚婦之後。」印祖云:「每天愚夫愚婦,顓蒙修持,所得利益,較聰明人為多者。一則以竭誠盡敬,專心一致;一則以悠忽疏散,虛妄計度之所致也。」 於田殷重 修行即修念頭 「修行好比種田,農夫靠著田地吃飯,過去,地不長五穀,長出金元寶都不行,沒了五穀,人就得餓死。而修行人修的道,就好比田地一樣。你得尊重它,還得恭敬它。因此道之厚薄全在各人,不尊重就不能得一心,一恭敬,就收心。」「學佛修行,修行是什麼?修行即修念頭。大家說:『我不大起念頭。』到了等覺菩薩才不起念頭。無念,是無邪念,而非無正念。」 真 心 了生死 「真正終日求學,只要心裡不雜亂,將來的事情,大家均可明白。這不是神通,大家書都念過,咱們是儒、佛雙修,學的是聖言量,我們沒有獨立的能力,只要『真心』,辦事有假心,則一事不成。誠字二個講法,一是根本就誠,不學就誠,這是天之道。二是誠之者,人之道。咱們的能力,只能誠之者。說真話,存真心,往這上頭走,漸漸未來事,就可以曉得。」「學佛最要緊是後來了生死,不了生死,將三藏十二部倒著念,會背,也沒用處。」 時久攝心 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 常有人言,念佛時,依然妄想雜陳,如何除法?「此是工夫日淺之故,時久漸能攝心。現在不可勉強,恐不得其法,愈除反覺愈多,但於念佛之時,此六字起於心要清楚,出於口要清楚,再入於耳更要清楚,依此而行,妄念自淺矣。一般人都說,心好就好,何必學佛?「一切眾生貪、瞋、癡充滿,何能誇心好?日日口說妄語、綺語等,身作殺、盜(不與取)、邪淫等,何可自贊是好人?信佛正是求覺悟,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