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格友共勉:布施與忍辱
2009/11/20 07:47:56瀏覽1307|回應3|推薦162

有菩薩的理念

修行是修正自己自以為「對」的錯誤觀念與行為,我們是凡夫,針對日常生活中每天很多的大小事務,並不很清楚自己是否能在短暫的一生之內,把學習到,所要修行的佛法掌握住。我們學佛,就要盡可能在這樣一個有限的時間裡去學習到佛法正確的理念與做到身心的安頓。我們身為一個修行人,不論從事任何的一種職事,必須心胸要開闊為基礎,這也就是一個所謂「菩薩的理念」。一般人碰到有關自己利益衝突的時候,就會採取保護自己的方式。而學佛人的理念,就是「為大局、為全體、為別人著想」、「犧牲奉獻自己」這是一個很高的標準,也是很好的拿捏尺寸,我們不一定能夠做得很圓滿,但是我們盡量放大心量,朝著這樣的基本理念去做,吃虧的絕對不是自己,因為我們尋求的,不是眼前短暫的利益,而是须勇猛精進,完成此生了脫生死的大志與大願。

布施廣結善緣

布施,是成佛必經之路,是學佛之助行,也修行根本,學布施是第一步,它能激發我們心境的逆轉其種類包含: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是指錢財的提供或供養,法施:是能宣說佛法,使人覺知、悟道,印經、供養三寶,或勸人為善,令人聽聞解脫煩惱等。無畏施:是指能施予人遠離恐怖憂懼等。放下貪愛的心,利益他人一切付出的行為,其廣義而言:善意微笑、體諒的話、親切關愛、無償助人、濟貧扶弱、關愛生命、盡忠職守、服務他人等皆包含在內。行布施是一種付出,而付出首要在發心,是一種捨己為人的發心、一種利他的發心,不求回報的一種善行,對他人是「施與」,對自己就是「放下」。

我們對於色身、錢財、名利最貪著,朝思暮想汲汲營營就是為了這些,以這樣的貪愛為生活的目標,所以生活便有種種的「求」出現,求不得時憂惱;求到了又怕失去;失去了又痛苦萬分。所有的煩惱痛苦,仔細推想起來皆源自於我們的「貪」,所以當我們不再執著自己所貪愛的,所付出的,種種煩惱自然無著力點,人生必定歡喜自在,自利利他。隨順因緣、廣行布施、修善積福,也是行菩薩道的根本,藉由布施去除貪心、增長慈心,與眾生廣結善緣。

忍辱不見世間過

古人常說:「處事難,做人更難。」一般凡夫的心都是隨時千變萬化的,念頭也是隨境界在轉,相處上當然是有困難,唯一的相處原則就是忍讓。放寬自己的心量,學習如何容忍、能忍讓,甚至遭到辱罵與侮辱如何以微笑,不附合、不相應、就能避免一切的衝突、摩擦,如以相同回應處理,整天煩惱念頭紛飛,豈不與他的心境契合?惠能大師曾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只為生死事大,所以有這麼高的警覺心。一心一意要了生死、出三界,世間一切與他不相干。我們應順境、逆境一切都隨順,他以了生死為重要,念佛人以往生為第一要務。真正慈悲的人,不僅要容忍,而且要用智慧、善巧去感化他,這就是大慈大悲。

自私自利是根源

以「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就是「貪」,啟動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與行為,這種錯誤思想行為,就是「造業」,甚至在言語行為上,做出傷害眾生的事情,形成「惡業」。懂得忍辱就是修習隨順因緣,善惡緣皆是因緣所聚合,必須從中清楚認知,使惡緣無著力點,不再現出新業力,我們的心性原本是畝良田,需勤加耕耘灌溉,除了修行布施外仍不夠,還需忍辱的定力與智慧,這必須好好深思與學習的。

圖片取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13208476@N05/2713234546/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KW1111&aid=3504939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知易行難呀
2009/11/29 22:24

感謝共勉

布施與忍辱在執行起來才發現

知易而行難呀

尤以忍辱更為困難

時常在與人切磋而有相左意見時

雖不形於色,卻常於自心中暗自嘀咕

暗藏於心中,無法排解

鄉下老翁(CKW1111) 於 2009-11-30 10:48 回覆:

雖不形於色,心中暗自嘀咕,有此境是好事,就怕不知也不覺,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足夠我們磨練,日久自然有成,會發現週遭也在變化,這就是修行。         與您共勉


思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收穫
2009/11/23 15:41

看完這篇文章

很有收穫

謝謝提供

鄉下老翁(CKW1111) 於 2009-11-23 18:42 回覆:

謝謝     共勉力行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您
2009/11/23 13:21
謝謝您的來訪與推薦!
鄉下老翁(CKW1111) 於 2009-11-23 18:43 回覆:
謝謝 歡迎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