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11 12:06:16瀏覽1775|回應1|推薦39 | |
怎麼最近好像一直在看湊佳苗的書?繼《告白》、《為了N》之後,這是我第三次寫她的書了。以湊佳苗的敘事風格來說,她總是習慣讓案件的關係人「輪流」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去作主觀敘述,而非使用一般小說常見的「全知全能觀點」。用輪述的方式包含了一種手段性,可以適時地「隱藏」或者「開放」某些關鍵的證據(證詞)。另外一個特性就是,在主觀的意識之下,同一件事、同一個行為、同一個片段或場景,就能有各種不同的判斷與解讀,而這些不同的解讀,往往就是湊佳苗要用來「折磨」我們的手法,呵XD,說「折磨」也許言重了,但是她的確實常讓一些我們本來覺得不可原諒的事,沁入了同情的涓流;讓一些我們本來覺得微不足道的小心思,鑽入一條邪淫的靈蛇,所以看她的書的同時,也動搖著我們的認知,我們再也不能一刀兩斷地判斷出孰是孰非──文氣明明這樣的酣暢,讀完卻覺得悵然不已、餘波盪漾。 《贖罪》這本書探討了一個社會議題,當一個人被殺害之後,受到影響的只有被害人與被害人的家屬嗎?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所謂「被害人」或許能引用加賀恭一郎的話:「如果有人因為事件而心靈受到傷害,這個人也算是被害人。」在這個故事中,那四個身為目擊證人的小女孩,在小小的心靈裡已經擠滿了各種情緒,因為「人」本來就是由複雜的意念組成的,所以她們無法像虛擬的「電影英雄」那樣,冷靜、無私(如果無私是聖性、自私是人性,我們是人,自然無法用聖性的標準),沒有受到任何情緒干擾就把證言侃侃而談。事實上她們會害怕、會為了心頭一絲「幸好不是我」的念頭而感到罪惡,還有更多細膩的思緒轉折,作者用一隻筆就將這些密如蜘網的思緒條條說明,讀來的時候,腦袋也和其中的人物一樣漲滿了各種念頭。 當犯人一直抓不到,被殺害的小女孩的母親對著四個活下來的女孩說:「在追捕時效期滿前,妳們去找出兇手來!如果做不到,就得補償到我滿意為止!」(それは母からの有罪宣告)於是這四個女孩往後的人生就像被這句話纏縛了,從第一個女孩開始,展開了一連串殺人的連鎖反應,每一個女孩都被過去的記憶束縛,然後將自己的人生賠償下去,無意識地用自己的人生去向那位傷心的母親贖罪,身為旁觀者的讀者──我們,覺得這樣夠不夠? 一個、兩個……到第四個,麻子女士(母親)終於察覺到自己的一句話,在別人的人生裡投下了多大的震撼彈,儘管四個性格迥異的女孩用不同的人生態度成長,低調、努力、躲避、憤怒,可是最終都把她們拉向了殺人這條路上,麻子女士感覺到自己鑄成大錯,試圖去截斷這些連鎖,但總是晚了一步,就算被指責她在內心深處故意晚了一步,她也無話可說;因為她知道,這個殺人的連鎖最後是會走到她自己的身上的,當她一個一個找到這些女孩,也就距離真相越來越近,讓她看見了真兇的面目,而她也確實地知道,她會親手制裁這個真兇,就像那些女孩們一樣,阻止不了這樣鮮血的循環。 其實真的要說,或許被殺害的小女孩早已為自己報了仇吧?當真兇確切地明白自己到底親手姦殺了誰之後,祈禱還有些良知的他,就用他自己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奠祭這個無辜的小生命吧。 因為在湊佳苗的小說裡,或多或少會存在著一兩個性格極端的人物,而這本《贖罪》之中的五個主要角色,都是活在我們身邊的尋常人物,於是它更加地貼近生活,帶來的衝擊也更加的沉痛。五個人,就有五種性格、五種價值觀,到底要由誰來決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一個案件,剝開了血淋淋的人性面,又要由誰來原諒誰? 有罪?無罪?從媽媽來的判決到底正不正當? 另外報給大家知道,《贖罪》一作開始日劇化囉!明年(2012)1月8日就要上映囉,全5集,歡迎參考官方網站:(看到這個陣容就讓人非常的期待呀!) 撰於:2011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