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術數師》已知加已知等於未知的創意
2012/03/14 23:08:51瀏覽3404|回應0|推薦9
今天是3月14日,是什麼日子呢?
白色情人節?嗯……當然不能說答錯,只是與J設定的答案不同XD。猜猜看,是誰在1879年的3月14日出生,天生是個左撇子、並且患有閱讀障礙症,因而從小被認為是拖垮班上進度的孩子,其實他擁有一副不可思議的大腦,甚至長大成人之後,以一個簡約的「E=MC²」公式影響了全世界?

沒錯,今天就是愛因斯坦的生日!
於是J心裡琢磨著:有什麼日子比今天更適合來發表《術數師》的閱讀心得呢?所以擇日不如撞日,便選在今天來分享一下。到底為什麼3月14日適合來發表《術數師》感想呢?是由於本書的男主角「樊系數」也是在今天出生的,相隔一百年的時空,作者用什麼樣的方式把樊系數與愛因斯坦串聯在一起?在討論他們的關係之前,我想要先來概括的整理一下,《術數師》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書籍。

我想,我們可以這麼認為:所謂「創意」有時候並不是憑空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東西,有時候創意僅是將我們已知的東西,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拼湊起來,創造出驚喜的感覺。而《術數師》就是一部這樣的小說,它將我們的生活經驗、歷史經驗、科學或藝術常識串聯在一起,完成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我們讀者熟知的事物,讓整部小說懸浮在亦真亦假的想像之中,成就了那樣新奇的感覺。

我這樣舉例說明吧,這部小說目前出了三集,分段敘述了三個主角的修練路程,樊系數、蕭紅、賴雲飛,作者讓這三個角色與我們所「熟知的人物」串聯,樊系數是愛因斯坦,因為他的成長歷程不但與愛因斯坦相近,他的師傅教育他成為術數師時,也不斷以愛因斯坦的故事鼓勵他──「愛因斯坦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被摑了一巴掌。」藉此鼓勵樊系數如愛因斯坦一樣,由苦難中獲得智慧成長。

而蕭紅串聯的古人是蕭邦(蕭邦的刀,少女的微笑),雖然蕭紅彈得一手好琴,不過這裡的蕭邦是蕭刀門的創始人、蕭何的兒子,而不是鼎鼎大名的鋼琴詩人,是不是又帶了幾分惡趣味呢?第三集的賴雲飛是蕭紅的雙生弟弟,他串聯的古人是宮本武藏,從他的書法字帖中領會出雙刀流的奧義(宮本武藏的末世傳人)。

所以這部書當中,它將「數」成為一個主軸,這裡的「數」不光是數學,其實代表的是「術數」,包含了易數、命數,甚至於神秘學當中數字的部份,而得到這些「術數」真傳的人被稱為「術數師」,除了樊系數是術數師之外,他們將要對付的最終敵人紀九歌(其實就是自己的師叔)也是一名術數師。憎恨人類的師叔不但得到〈易經〉真傳,甚至取得失落的〈連山〉,力量強大到足以控制他人的命數,樊等人為了阻止他在2012年毀滅世界,便想要搶先取得最後失落的〈歸藏〉,而〈歸藏〉的秘密卻藏在和氏璧中,導致兩幫人馬匯聚到西安要盜秦始皇的陵墓。(又盜墓?難道我真的喜歡盜墓文學?XD)

看了上述的段落,應該可以明白所謂「已知+已知=未知」的意思了吧?我們都知道易經,都知道三字經教我們的「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也知道和氏璧、也知道秦始皇,但是串在一起又是個全新的視角,但看作者在各種書籍裡取經,選擇有趣的拼圖,然後巧妙的拼貼在一起。他是如何把質數、64易數、人類基因染色體這些梗概縫補在一起,引導出「控制基因就能控制命運,乃至於長生不老」的妙趣,取得閱讀者的驚喜感,即使是時事如禽流感這樣的議題,他也能夠海納進去,真是無所不包。

而蕭紅的設定也是大家所喜愛的類型角色──「神偷」,異於常人的聽覺與苦練的功夫,如何從沿街討食的乞兒成為蕭刀門的最後一代傳人,所謂的「蕭刀門」創始人──蕭邦建立門派的原因,以及蕭何與劉邦之間的關係、蕭何與兩千年後的末日預言的關係、蕭刀門的「刀」與針灸穴位的關係,源源不絕的「已知」組成了「未知」,再用這樣的驚喜打破了「已知」的觀念,產生了更豐富的樂趣。

蕭紅的弟弟賴雲飛同樣也擁有異能,刀槍不入的人體磁場,因緣際會跟隨一名從書法字帖中領悟劍法的師父習武,得到真傳後,開始協助警方辦案,對付許多難纏的對手,像名列「殺手排行榜」中殺人如麻、手段詭譎的殺手們,這途中還取得了三把古劍之一的泰阿劍,連兵器都進化了!最後是因為必須仰賴他的長才,在蕭紅朋友的請託下入秦陵解救受困其中的蕭紅。作者以同樣的手法鋪設筆梗在其中,像殺手王琥與《聖經》中參孫的關係、融會少女靈媒的體質、甚至經典的漫畫故事都可以陳列其中,能夠使用的素材,都盡可能地不要浪費。

一般來說,書籍本來就難以用「好看不好看」這麼武斷地評價,因為每個人的閱讀習慣與喜好都不盡相同,如《術數師》將那麼多討喜的素材放在一起,是它的優點,也難免有些零亂與應接不暇的疲乏,如同插花一般,將所有美麗的花都插進花瓶裡,當然是艷麗無雙,可是主題性與中心思想便會相對薄弱。以這部作品來說,跳脫框架時可以察覺到這樣的問題,可是刁鑽於這樣的問題就太過吹毛求疵了,有趣的書籍就應該讓它發揮有趣的價值,在閱讀這部書的時侯,它的確很有本事讓人浸淫其中,也很有方法在字裡行間爆破出無窮的驚喜。

這些「已知」來自於普羅大眾的常識,對有些人來說也許有不夠精確的地方,他們可能擁有歷史專業,知道蕭何沒有個叫蕭邦的兒子,古時候都要避皇帝的名諱,就算是私生子也不可能使用皇帝的名字;或者有些人對文字學有所堅持,文字早在倉頡出生的數百年前便出現了,他是個整理文字的人而非創造者等等。可是就閱讀的價值來說,枯索這些專業性質的東西便是降低在書中獲得樂趣的可能性,我覺得在《術數師》身上看見的,就是作者博覽群書之後,咀嚼再哺餵給讀者的成份,因為不知道下一口是什麼滋味、因為口中的食物跟記憶中有所不同,而覺得十分意外與快樂。

如果您也很好奇生活中的「已知經驗」是如何被貫串在書中,如果您也很好奇這些中西融併、古今交錯的文明如何像星砂一樣被裝在玻璃瓶中展示,倒是不妨翻閱本書看看,故事的格局如此大,卻保留幾分純真的筆觸,充滿兩小無猜的戀愛堅持(這個應該是作者的喜好喔!),書裡即使是反派的立場,也不著墨邪惡的本身,進而對其引發些許悲情之感,是一部介於純小說與輕小說之間、可以快意閱讀的作品喔!

看完了三集故事,分別介紹三個主要角色(術數師、神偷、劍客)的演進過程,在第三集末尾時,終於將三條支線拉在一起,將時空背景回歸到秦始皇的陵墓,以及最終敵人紀九歌的身上,接下來會如何展開劇情,如何用運用更多的「已知」來創造「未知」的情節,則教人十分期待呢。

撰於:2012(3月14日快結束的時候)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utterfly425&aid=6215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