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7 22:55:35瀏覽2435|回應0|推薦1 | |
J一直認為自己是「好逸惡勞」型的人(笑)。這點也表現在欣賞好作品的時候,總是光看而已、懶得寫心得分享,沒想到我心血來潮想要開始來寫一個部落格時,才發現以前東一篇、西一篇零零散散的心得文,咦?我應該很好逸惡勞才對的呀~這是怎麼回事?呵,不管如何,以下是我又翻到的2009年寫的心得文,我想我以前的文字確實有比較「犀利」喔!(感覺真不好意思) 認識我的人大概都知道,我不特別喜歡李安的電影。 這部電影中有它的層次和呼應的地方,尤其女主角王佳芝的性格刻劃得很入微,稍微瞭解戲劇的人就會知道,一部戲裡的情節,常常是用來凸顯主人翁的性格,如果這個目的達成了,基本就算得上是一部的成功戲了。 也許有人很想問,為什麼要拍得那麼像色情片?有這個必要性嗎?基本上,我不會說「性」是唯一的手段,但是它的確是很清楚明顯又有力的手段。片中有三場性愛鏡頭,各自有不同的進階層次。第一次是在易先生私人的小屋,充滿暴力與不體貼的性愛:易先生在三年前就對王佳芝頗有好感,因為搬遷之故,也就按下不談,想不到闊別三年,又見到更為成熟的王佳芝,那時的性只是為了一洩這三年前的情欲想妄,大概談不上感情,就是純然的發洩。 結束之後,易先生無意間聽到王佳芝打算回香港一趟的消息,他在出差南京之時,開始發現自己對王佳芝有難以放手的衝動,一回到易府,聽說老婆不在家,就直奔王佳芝的房間,看見她正在打包行李(雖然是王佳芝早已算計好的),易先生才知道自己是真的不想要王佳芝走,想挽留住她,這種激懷讓一向謹慎的易生完全不挑地點、不顧忌老婆可能隨時會回來,就在王佳芝房中擁抱她,不斷切換的警犬畫面,多半是為了增加事情敗露的危機感,更顯出易先生對王佳芝的渴望。王佳芝和他要一間公寓,目的是想在外處殺了易先生,但聽在易先生耳裡,卻認為王佳芝是在對他說──這段感情不是單向的,所以他才會微笑,緊緊抱住王佳芝。 他們第三次的性愛,出現了經典畫面,王佳芝無意識地看了手槍一眼,易先生注意到了,他也轉過頭去要看,王佳芝趕緊拿枕頭蒙住易先生的眼睛,表現出來王佳芝的掙扎和易先生的信任,事後,王佳芝哭了,有人說她是因為和易先生靈肉的契合而哭,這當然也有可能,但是最大原因的莫過於王佳芝自己心防的瓦解,她是替情報局工作的,她夢想有一天任務完成之後,能夠到遠遠的地方去,再也不要想起這些人、這些事,可是每一次和易先生擁抱,就距離那個信念越來越遠,她怕自己無法完成任務,她怕自己彷彿陷入流沙一般,再也找不到出口,這一切都是對易先生的謊言,她怕這個謊言會越來越真實,真實到吞末了自己,對她而言,這也許是一種感情的發端吧,她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心情。 第四種層次,是沒有性愛的層次,當他們私下見面,卻不再是為了性愛,那兩人之間的感情就不言而喻了,對於易先生送她鑽石這件事情,她是大大地受寵若驚了。這呼應到片頭,易太太向易先生討一顆鑽石,易先生還說:「鑽石也是石頭,戴在手上,妳不怕重得打不動麻將?」他不肯買鑽石給易太太,卻買鑽石送給她,是否暗示她在他的心目中比易太太重要呢?王佳芝一生中沒有被人如此珍視過,不論她多麼想收回這份心意,也已經來不及了,她已經背叛了組織,叫易先生快逃了,易先生逃回之後,把他們一行人抓了起來,一起槍斃處決,為什麼易生先不救王佳芝呢?他不是很愛她嗎? 那是言情小說的情節,對易先生而言,他付出了多少的愛,就對王佳芝產生同等的恨,救了她有何用?他們不可能再像從前那樣了,以某種自虐的成度來說,易先生和王佳芝有一點像,王佳芝死了,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就算易先生再心痛,天知道,這是他愛王佳芝的最後一種方式了,我記得有句話形容得十分貼切:「唯獨如此,王佳芝才能生是易家的人,死是易家的鬼。」 又回到這個問題上面,為什麼要拍攝那麼多的性愛畫面呢?這些鏡頭確實十分野蠻,但是這個故事的本身就建立在野蠻的基礎上面,叛國賊、情報、殺人、騙局、真情假愛,無處不野蠻,差別在於心靈上的、和肉體上的,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要陷入肉慾的野蠻,把心胸打開來接受。十分的慾若能表達七分的情,那就不要去看剩下的三分。 再來說到王佳芝的人物塑造,她的自虐性人格,和他生命中的三個男人。 第一個男人是她的爸爸,爸爸在戰爭爆發後就帶著弟弟逃到英國去,留下王佳芝獨自從上海逃難到香港,她的爸爸不算窮,還供得起她唸大學,只是分開沒多久,爸爸就在英國結了婚,不管王佳芝如何表明她想到英國去,爸爸總是推說沒有旅費,其實哪是沒有旅費,不過是不想添這個麻煩罷了,王佳芝自己心裡也明白,因為她不是男兒身,爸爸對她並沒有多少期待。 這樣的空虛在加入話劇社,認識了鄺裕民之後得到些許抒解,鄺裕民是那種有著愛國抱負的英俊青年,是女生憧憬仰慕的對象,和他以及話劇社同伴們在一起的時候,算是她最快樂的時候。沒多久,鄺裕民就提出了暗殺易先生的計劃,她一個女孩子,不懂殺人、不懂抱負,就憑著對鄺裕民的崇拜答應加入暗殺計劃,這個計劃不但沒有成功,還賠上了她的童真,對象甚至是個猥猥瑣瑣、嫖過妓的人,這件事情對王佳芝而言,無疑是一顆「毒瘤」,她逃回上海,行屍走肉一般地過了三年,想不到正式做了情報人員的鄺裕民竟然來找她,要她繼續假扮麥太太的身分接近易先生。 現在在王佳芝眼前的是兩條路,一是忽略掉自己身體裡的「毒瘤」繼續過日子,直到不再想起為止,二是快刀斬亂麻,直接「開刀」將「毒瘤」取出,之前說過王佳芝有著自虐的人格,從她選擇第二條路的舉動就可以看得出來──長痛不如短痛,唯有去剖開當年的那道傷口,她的病才能真正痊癒。除此之外,還能從她的一段自白的片段中見到她的性格展現:「我總是做到沒有任何力氣了,還要繼續做下去,我心裡總想著也許哪一天你們會從門外闖進來一槍殺了他,讓他的腦漿噴了我一身都是。」 王佳芝的第三個男人便是易先生,她對易先生是從來不抱持期待的,嚴格來說,他們是敵對的關係,可是易先生對她付出的,卻比她的父親和無緣的情人來得多。淋漓盡致的性愛,讓剛毅的易先生能在她的面前如此卸下防衛,讓謹慎的易先生對她萌生遐念,這顯然已經由性提升到感情的境界,王佳芝最後是選擇告密以拯救易先生,除了這一路以來感情的累積之外,最重要的導因是那只鴿子蛋鑽石。 在片頭時,易太太向易先生討一只鑽戒,易先生說:「鑽石也是石頭,戴在手上妳不怕打不動麻將?」顯然沒有買給易太太的意願,可是他卻在王佳芝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約了鑽石商見面,讓她喜歡哪顆就選哪顆,王佳芝是完全的受寵若驚,意外得說不出話來,她從來不期待的男人、正在欺騙著的男人,卻是對她最好的男人,鑽石本身不代表什麼,是鑽石背後的意義令她動容,令她犧牲自己,拯救這個男人。 縱觀以上三個男人,如何總結到王佳芝的自虐人格上來呢?父親要再婚,她咬咬牙,發了一封信祝賀父親;鄺裕民要報國,讓她失去童真,她咬咬牙,成全了鄺裕民的情操。曾經,她把對未來的想妄寄託在鄺裕民的身上,直到和易先生越來越親近,鄺裕民對她而言就越來越模糊且遙遠,她說易先生不僅是往她的身體裡鑽,更像一條蛇一樣地往她心裡鑽,已經見得王佳芝對易先生的界線已經呈現模糊的狀態,她開始不斷回想四年前的那一天下午,當鄺裕民叫住她時,她沒有走上那個樓台就好了,鄺裕民要表現他的領袖風範,讓別人去擁抱她,「三年前你可以的,為什麼不?」這句話不是偶發,是王佳芝累積在心中三年的一個疑問,對鄺裕民的埋怨、傷痛,竟能夠忍受了三年,甚至還義務幫他執行任務之後才說出口。父親給她的傷痕,就是讓她以為女人向來都是自我犧牲的,對父親是如此,對鄺裕民是如此,在最後,對易先生也是如此。當然,這都是王佳芝自己選擇的,所以才更能見到她的人物性格,和悲劇運轉的準則。 王佳芝愛易先生嗎?反過來說,我想易先生是愛王佳芝的,但王佳芝的感情比較複雜,不能簡單就說愛,論到「愛」,她這一生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和鄺裕民他們一起演舞台劇的時候,所以鄺裕民再怎麼讓她失望,他在她心中還是有著不可抹滅的份量與地位。而易先生是她迫不得已去接近的男人,他卻給她這一生都沒有享受過的對待,在外在,她是受到威脅和壓力的,但是精神上,易先生同時滿足了父親和情人的雙重身分,王佳芝在他身上體會到最珍貴的一件事,就是──原來自己也是值得的。所以,她才能用最乾淨純粹,而且無悔的心情接受死刑,因此,就算不說到「愛」,易先生仍是她最感謝的人。 我不特別喜歡李安的電影,是因為我喜歡風格化的電影,如果注意李安的電影,會發現他喜歡運用一些角度和質料來述說對白裡沒有交付的事情或感情,《色戒》沒有像《斷背山》那樣大量使用特殊角度,卻運用了不少色彩和質料,利用鏡框式的敘事方法,像黑膠唱盤那樣平穩旋轉,難看兩字是說不上的,還是希望大家能摒除過多的羶色眼光,回歸到主題上,畢竟有些東西是炒作出來的,該過濾掉的就過濾掉,才不會失去了一部電影原有的欣賞價值。 撰於:2009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