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14 18:02:45瀏覽746|回應3|推薦0 | |||||
盧勝彥法王作家走過「仁寺洞」街景 盧勝彥法王作家韓國之旅手記--
《漫步「仁寺洞」》 在韓國,「仁寺洞」就是「仁寺街」,「洞」即是「街」也。 這「仁寺洞」為何出名?因為是「藝術街」。 這整條街全是: 畫廊。 學古齋。 陶瓷藝。 茶藝。 筆房。 臉譜工藝。 古文書。 .........................................。 我個人對「藝術」,有這樣的念頭,「藝術」是「一念之動」也,一念之動之流露,有它的真善美,這藝術一樣能相應人心,雖是妄,但亦可返妄歸真。 我常常想,要度眾生,可有其他的方法,除了一念之動,互相感應之外,才能產生一念悟境,有了一念悟境,才是如來的法界。 一個藝術家,一念迷昧,是可造出十方色相。 一個藝術家,一念澄凝,豈不是十方虛空嗎? 我用「無心」。 漫步於「仁寺洞」。 這一切也是緣份啊!我融入於「仁寺洞」,觀賞近代的西洋抽象畫,觀賞中國的水墨畫,觀賞韓人特有的嘲諷臉譜,各種誇張的面具。韓人的臉譜表情很豐富,有特色,有僧侶、婦女、老婦、老頭、怪異的神。.......... 我自覺我是一面鏡子。 「藝術」是一面鏡子。 兩鏡交光。相互含住對方,此時三際變成同時,更無作者、賞者、作品。更無古代、現代、未來。這當下完全是欣賞藝術,必然全身心受用。 這正是我的「無心之心」。 在「仁寺洞」,觸目所見,全是「藝術」作品。 我那時有一個想法,我是一個學佛者,我是一個居無定所的漂泊者,我還要畫畫嗎? 還要從事「應化之事」嗎? 還要用畫去詮釋佛理嗎? 還要用非常之畫,入非常之眼嗎? 這時,在我心中有四話升起,何者為四: 一、佛身不動,而遍十方種種應化,畫畫也是其中之一。 偈言: 常作畫事。 安樂清淨。 一心無垢。 教化眾生。 二、彼應化身,行應化事,畫畫也是其中之一。 偈言: 畫菩薩相。 莊嚴光明。 種種方便。 利益群生。 三、彼於一切世界,行應化事,皆是供養,畫畫也是其中之一。 偈言: 雨天樂華。 花果妙香。 廣大無量。 供養讚嘆。 四、彼於無三寶處,行應化事,畫寫三寶,令人遍示而解。 偈言: 世界淤泥。 乃生蓮華。 於無法處。 畫示功德。 漫步於「仁寺洞」之後,我覺得自己應該再畫畫了。
================ 仁寺洞在朝鮮時代(1392-1910年)是官府和貴族兩班私宅密集的地方。日本佔領韓國的後期,仁寺洞沒落的貴族兩班把家中的物品拿出來賣錢,於是這裡就應運而生了一些古董店。後来仁寺洞古董街又有了展銷古董的畫廊和相關聯的店舖,因此仁寺洞漸漸就成為了買賣文化商品的文化街。一般來說,仁寺洞指的是從安國洞經過仁寺洞十字路口,到鍾路2街塔谷公園前面一帶。仁寺洞以中央大街爲中心,四周散佈著數條小巷,多而密集,如同蜘蛛網一般。在小巷子裡隱藏著很多仁寺洞的著名場所。為能找到身藏小巷深處的景點,最好在仁寺洞中央大街的起點、終點和中間的旅遊諮詢中心索取仁寺洞地圖。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