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20 17:11:52瀏覽408|回應0|推薦1 | |
玫瑰經的開始可說是平信徒的聖詠集。古老的聖詠集,或「聖詠書」,包括了150首聖神啟發的詩或歌。努西亞的聖本篤於第六世紀寫下西方主要管理修女及修士的生活規章,規定他的門生應該一星期至少祈禱這150篇聖詠一次。他特別指出早期比較熱心的修士甚至每天一遍。至於初學生,聖本篤也期望他的門生記住這些聖詠,於清晨預備一個特別的時段背誦。修院經常矗立在城鎮的中央,在俗教友的祈禱受到修院的啟發,以他們為模範,到他們的教堂聚集祈禱。只是這些聖詠對一般信徒來說太過複雜,所以150遍「天主經」的「聖詠集」孕育而出,沿著一串珠子計數。 除了按規章指定的正歸日課,大多數的修院每天還有慶祝萬福無玷瑪利亞的「小日課」。所以「瑪利亞的聖詠集」,很快傍著「天主經聖詠集」出現。取自路加福音天使的問候取代了天主經:萬福,瑪利亞,妳充滿聖寵,主與你同在。在第十二世紀:妳在婦女中受讚頌,妳的親子耶穌同受讚頌(路一42),也是摘錄自路加福音,附在萬福或萬福瑪利亞之後。「聖母經」的第二部份(天主聖母瑪利亞,求妳現在和我們臨終時,為我們罪人祈求天主。阿們),到了第十六世紀才普遍使用。在這個世紀,每十遍聖母經後首次增加一遍聖三光榮頌,正如修士們將聖三光榮頌附加在每一首聖詠後。十三世紀開始,成串的念珠縮減為五十顆,在晨、中、晚背誦,而且這五十粒珠子由一粒珠子,即所謂的「我們的天父」分開,如此「天主經」的禱詞遂插入聖母經之中。 一二五O年左右,岡弟迫的多瑪斯(Thomas of Contimpre)似乎是第一個稱此為玫瑰經的,也就是一座玫瑰花園。如果我們進入玫瑰經如同是一座花園,或許我們會更加真切地進入玫瑰經的精神,與喜悅的白玫瑰、悲傷的紅玫瑰和榮福的金黃玫瑰一起。有刺,還有血的紅色;但是整座花園卻洋溢著喜悅,因為這些是無限愛情的表示。是我主,耶穌基督生活、死亡及復活的奧蹟,以及他母親的奧蹟,是我們喜樂的緣由。我們耗費在與玫瑰經一起的時刻,就是耗費在一座愛的花園的時刻。 當修士和修女們在祭壇兩旁背誦或吟唱聖詠時,他們常常增加某種對經。這些短短的經句,時常摘錄自聖經,由特殊的慶典或禮儀的節其所引發,這種用法也依其方式延用至教友的聖詠集。最早收集這些玫瑰經「對經」或聖經的經句,慶祝瑪利亞的喜樂的,當屬熙篤會克來福的伯爾納定(S. Bernard of Clairvaux)。在下一個世紀他的子弟中,莎蕾的斯德望寫下更充滿喜樂的十五個奧蹟。一連串反映瑪利亞的悲傷與榮福的奧蹟是以後出現的。最初似乎在每遍「聖母經」前增加一個句子,如同每首聖詠前有一經句。當玫瑰經形成十端時,熙篤會科卡的亨利艾佛(Herry Egher of Kolkar),是第一位清楚宣佈玫瑰經包含十五端,每端有一篇天主經和十遍聖母經,聖經的經句簡化為十五個奧蹟的人。十五世紀末以前,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十五端在當時已普遍流行。一四五五年一位道明會修士印成一本名為「我們的聖母聖詠集」。他所發行的也就是我們今天所採用的,除了最後兩端外;瑪利亞的升天和加冕放在第十四端,第十五端則輪到最後審判。 玫瑰經是一種祈禱方式、一種工具。由天主透過教會賜給我們,為了幫助我們祈禱,為了進入與天主溝通及合一。玫瑰經可有許多祈禱方式,卻沒有一種能讓人先入為主,認為比其他的方式更好,或者比另一種方式表示出更進步的祈禱。在一個特定的日子或一天特別的時刻,為了一個理由或另外的原因,以一種方是用念珠祈禱,可能比較適合我們,也更吸引我們。在晚上疲憊的時候,用一種比較安靜、比較默觀的方式念玫瑰經,可能令我們更感到舒適;清晨以一種更活躍、更動人的方式可能更有用。請常常記住:祈禱是件事情,與天主溝通是我們要去做的事,是我們感興趣的事-而不是玫瑰經念的很美妙,或用最「進步的」方式。我們只是要「祈禱」。因此,我們以任何方式用玫瑰經或祈禱,都應該覺得自由自在,好幫助我們進入與天主合一。 (摘自潘寧頓神父著,《玫瑰經祈禱》,上智出版。)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