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性、藥、搖滾」(上)
2008/04/18 01:50:12瀏覽3600|回應0|推薦7

(攝影/黃郁棋/國立東華大學)

  剛看完一半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 - 兩代共讀的三十六封家書》,就忍不住要寫些什麼;雖然這是心理學導論的作業,我卻不想將它當成作業,在讀書的當下,不曉得有多少思辯在我腦海發酵,我害怕明天一覺醒來,它們全部都成了土司麵包。

  我想從種族問題說起。想必沒有人不承認,剛出生的小孩,個性中是絲毫沒有國籍問題的,然而,二十年下來,孩子越來越像道地的臺灣人。如果在六O、七O年代,這或許能解釋成「能吃苦、敢奮鬥,懂得為國著想」,但是在今天,臺灣人則成為了「尷尬」的代名詞。臺灣位處大陸東南方,隔著一條臺灣海峽,右邊則是廣闊的太平洋,再過去就是暫時領先全球的軍事強國美國的領土。被兩強夾在中間,地理位置尷尬;種族認同尷尬,臺灣人到底是臺灣人,還是中國人,我想白皮膚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大多分不出來,然而連住在臺灣這個島嶼上的人,恐怕自己也分不出來,介於獨立與統一中間的搖擺地位,正是目前臺灣的處境。經濟也尷尬,臺灣人民已不再是便宜又肯吃苦的勞工,工業據點都轉移到對岸去,加上經濟不景氣,臺灣人的失業率居高不下,暫時排行世界第三十七,真是可喜可賀。

  如果把臺灣的學生拿來跟歐美國家相比,臺灣學生顯得十分「閉俗」;什麼都不敢作,什麼都不敢想,絕大多數人寧可躲在人群中作為保護色,也不願想盡辦法爭取別人的注意、甚至爭取自己的權益。當然這跟臺灣人的上一代有舉足輕重的關係,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子成鳳,要求作一個肯用功能上進的好學生,任何可能發生一點危險的團體活動都不準孩子參加,怕壞人怕得要死,只因為希望孩子能安全的繼承家產,或是善用自己工作換來的積蓄。

  接下來我要說「閉俗」所帶來的問題。目前全世界呈現後現代化的趨勢,解構主義盛行,這一個年代的年輕人找不到所謂的標的物;正如同安德烈書中所說的,六O年代有披頭四,八O年代有Michael Jackson以及Madonna,我們這個年代呢?似乎找不到什麼偉大的事物可供追求。於是,開放的西方文化便退而追求較為小眾的次文化,而內向的東方人呢?依照我的推測,恐怕不少人就這麼成為了失去燈塔的黑夜船隻,憂鬱成為了不可躲避的現象之一。

  「我們總是對過去充滿懷念,對現在充滿幻滅;往來處看去又無法找到什麼新鮮的想像,這是個沒有標記的年代,連叛逆的題目都找不到。」安德烈如此說著,雖然他在後面幾封信試圖推翻自己曾經說過的這個說法,舉出這個社會依舊不公平作為例證,然而,這個年代是個沒有標記的年代,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父母親這一輩的人或許會這麼想:「至少目前我也跟你們活在相同的時間空間當中,憑什麼我們就禁受得住,而你們就不行!」其實,這正是年長者對自己的價值觀封鎖。可得知道,你們經歷過五O年代,我們可沒有!你們是在希望中出生,一直到成年,世界才逐漸失去方向,而七O年代後出生的人,則是剛學會認識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自己認不得自己了!

  憂鬱,如果只是人際關係、自信上的不足而憂鬱,抑或是感情生活的挫敗而產生的憂鬱,或許都還好辦,最怕的是情況不僅如此。對於整個世代的迷惘,以及晦澀、機械化的未來而產生的憂鬱,恐怕會是更不好解決的難題,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無解的題目。安德烈有在文章中提及:「我們的生活信條就是俗稱的,『性、藥、搖滾』」。我想這比較適用於西方的年輕人,至少今天臺灣的青年還沒有到多數人奉此為快樂宗旨的地步,但也相差不遠了。

  安德烈跟我有著相同的習慣,早上起來就聽音樂,平常沒事就聽音樂,無時無刻都在聽音樂。放眼今天的社會,似乎惟有「音樂、體育」是最健康、能紓解壓力的手段,當音樂被政客拿去當政治手段,我只感覺到被侵犯了,十分不悅。

性、愛、搖滾(上) 結束

(考慮版權因素,不繼續提供音樂試聽)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udelaire&aid=179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