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7 00:56:16瀏覽4122|回應16|推薦119 | |
◎《老子道德經》76 至 78 章註譯~ ..... 雁南飛/2013/09.17 第七十六章 〈註:此章引喻吾人當謙遜處下,以柔克剛;勿恃強處上,剛愎自用也。〉 成語熟語: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註解: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柔弱,軟弱也;喻身體屈伸自如。堅強,剛直也;喻骨肉僵硬不動。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死之徒〈生之徒〉,此處「徒」指歷程、道路。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兵強,恃兵眾以稱強也。木強,恃木堅以稱強也。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強大,喻人之軀體與草木之主幹。處下,指根部盤居於卑低之處所。柔弱,喻人之四肢與草木之枝節。處上,指枝條生長於高亢之處所。 譯文: 吾人之生死有命;生時身體屈伸自如,死後骨肉僵硬不動。 草木之榮枯亦有命;生時枝幹柔軟不易折斷;死時枝條乾枯易於摧折。 故而人類與草木,其生之時皆柔弱屈伸,其死之時皆僵硬枯萎。 是以恃兵眾以稱強〈窮兵黷武〉者,每戰不能勝大敵。恃木堅以稱強〈逞強好勝〉者,生長不免被攀折。 人之軀體與草木之主幹,其根部常盤居於卑低根深柢固之處所。而人之四肢與草木之枝節,其枝條常生長於高上易被攀折之處所。 老子〈維基分享〉 = = = = = =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成語熟語: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註解: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天之道,猶言自然無為之道。張弓,謂開弓拉引射標的。與,同歟;語尾助詞。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抑,壓抑也。高者抑之,謂弦位偏高就壓低它。舉,升舉也。下者舉之,謂弦位偏低就拉高它。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有餘者,指弓弦過長也。損之,謂減短它。不足者,指弓弦過短也。補之,謂增長它。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損有餘,喻像弓弦般減少其有餘之贅。補不足,喻像弓弦般增補其不足之缺。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人之道,指世俗習以為常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諷世俗之道反而減損窮缺而奉承富裕者。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餘以奉天下,謂實施富裕經濟以奉承天下萬民。有道者,指言行合於治國大道之聖人明君。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為而不恃,言聖人明君化育萬物而不自恃其能。功成而不處,言聖人明君造就萬物而不自居其功。不欲見賢,謂聖人明君大公無私,而不以賢德自耀。 譯文: 自然無為之道,猶如開弓拉引射標的吧? 弦位偏高就壓低它;弦位偏低就拉高它。 其弓弦若過長,就把它減短;其弓弦若過短,就把它增長。 自然無為之道,要像弓弦般減少其有餘之贅;也要增補其不足之缺。 世俗習以為常之道,反而減損窮缺〈喻老百姓〉而奉承富裕〈喻權貴富賈〉者。 有誰能實施富裕經濟以奉承天下萬民呢?唯有言行合於治國大道之聖人明君罷。 是以聖人明君化育萬物而不自恃其能;造就萬物而不自居其功;大公無私,而不以賢德自耀。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成語熟語: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註解: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天下莫柔弱於水,謂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軟示弱。攻堅強者,謂摧毀攻錯堅強之硬物。 以其無以易之:其,言柔水也。易,輕也;引申勝也,超越也。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弱之勝強,言水之軟弱卻能戰勝堅固也。柔之勝剛,言水之柔和卻能剋制剛強也。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言天下萬民。莫不知,指無人不知「以柔克剛」之理。莫能行,言無人做到「謙卑處下」之道。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垢,恥辱也。受國之垢,喻一國之君王當能擔負治理國家所蒙受之恥辱。社稷主,謂國家之聖人明君也。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不祥,災殃也。受國不祥,喻一國之君王當能承受治理國家所遭遇之災殃。天下王,猶社稷主,謂天下之聖人明君也。 正言若反:正言,指上述「謙卑處下」合乎自然無為之道。若反,喻與世俗爭權奪利之道相反。 譯文: 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軟示弱者;然而摧毀攻錯堅強之硬物,也沒有勝過水的。 這因為水之力量大,沒有任何事物能超越它。 故水之軟弱卻能戰勝堅固;水之柔性卻能剋制剛強。 然而天下萬民無人不知「以柔克剛」之理;也無人做到「謙卑處下」之道。 是以一國之君王當能擔負治理國家所蒙受之恥辱,方得謂國家之聖人明君。 亦當能承受治理國家所遭遇之災殃,方得謂天下之聖人明君。 感喟上述「謙卑處下」合乎自然無為之道,恰與世俗爭權奪利之道相反矣。 〈註:此章隱有諷諫當今世界國家政治之短視也~不知「以柔克剛」之理;亦無人做到「謙卑處下」之道。〉 帛書老子甲本〈維基分享〉 = = = = = = = = = = = = 《老子》是跨年代、不同學術思想作者集合的結晶。 以道家為主,揉合儒家、佛家、墨家、法家與兵家思想於一體。 http://blog.udn.com/Axeman/6629569 ◎推薦參考《老子》譯解及考證書目:2012/0914 一、《老子章句淺釋》/劉瑞符 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二、《老子讀本》/林翠萍 註譯/漢風出版社。〈坊間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三、《新譯老子讀本》/余培林 註譯/三民書局。 四、《新譯老子想爾注》/顧寶田、張忠利 註譯/三民書局。 五、《道德經句解》/李易儒 註釋/易儒出版社。〈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六、《老子道德經/憨山註》/憨山大師 著/報佛恩網。〈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七、《老子新註新譯》/陳鼓應 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八、《老子新校》/鄭良樹 著/台灣學生書局。〈校正版本之用〉 十、《老子他說》上集、續集/南懷瑾 著/老古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一、《老子河上公注疏證》/鄭成海 著/華正書局。〈完整校正各家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二、《老子新繹》/吳宏一 著/天宏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三、《老子校正》/陳錫勇 著/里仁書局。〈完整校正各家版本之用〉 十四、《老子釋疑》/陳錫勇 著/國家出版社。〈完整校正各家版本之用〉 十五、《老子心印》/成尚道 註講/文史哲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六、《老子註解》/劉省齊 註譯/三清道學出版社。〈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十七、《太上真言:道德經》/李華 編著/三清道學出版社。〈道教〔道家〕另類版本〉 一、「王弼注釋八十一章《老子》」:目前最普遍之「通行本」。書分上下兩篇,曰「道經」(一至三十七章 )與「德經」(三十八至八十一章),合稱《道德經》。 王弼版《老子道德經》上篇第一章首論「道可道,非常道」 ,下篇第一章首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全文合計 6620 字。 二、「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1973 年於湖南長沙出土。沒有分章,僅分上、下篇。均係《德經》在《道經》之前 ,與《韓非子.解老》所引次序一致。以帛書乙本為準,全文合計 5467 字。 三、「戰國楚墓出土竹簡《老子》甲、乙、丙組」:1993 年 10 月於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出土。亦稱「郭店竹簡老子」或「楚墓竹簡老子」。甲組計 1090 字,乙組計 389 字,丙組計 270 字;加上殘缺字補足字數合共 1831 字。 竹簡《老子》僅通行本三分之一篇幅。未分章 ,亦未分上、下篇。內容次序上與帛書本或通行本迥異。較接近帛書本與通行本者,傳為丙組。 ..... 〈按:弼注《老子道德經》與帛書《老子》,於篇章次序、使用文字符號及內容字數等項,均有差異。〉 ◎《老子》版本補註: 竹簡《老子》甲乙丙三冊〈組〉,可能是原始初稿。 最初完整版,可能是帛書《老子》甲乙本兩種之一。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為綜合後人各版本之通行本。 茲依成書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如次: 竹簡《老子》甲乙丙組=>帛書《老子》甲乙本=>各家版本紛立=>王弼注《老子道德經》通行本=>王弼之後出現之版本。 道教中的老子~三清之太上老君〈網路分享〉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