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子道德經》第 1 至第 3 章註譯~0715
2012/07/13 11:55:08瀏覽1634|回應1|推薦41

《老子道德經》第 1 至第 3 章註譯~

 .....雁南飛/ 2012.0715 小修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成語熟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解:

 道可道:前頭的道是名詞,猶言宇宙真理;後面的道是動詞,論述、解說、表達之意。

 名可名:前頭的名是名詞,猶言混沌概念;後面的名是動詞,名相、命名、起名之意。

 常道;常名:常,恆久、絕對。常道,謂恆久而顛撲不破的真理。常名,謂絕對不變的混沌概念或名稱。

 無;有:無,謂宇宙混沌虛無;指道之本體。有,謂天地化育萬物,指道之作用。

 觀其妙;觀其徼:觀,猶言觀照。妙,精微深闢之奧妙。徼,廣袤無涯之蹤跡。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雖異名而相對,實為同源於太初自然之道,故同為精微深闢之玄妙道理。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之又玄,玄妙深奧之至極,謂玄妙道理深微到了極處;眾妙之門,謂宇宙眾理蘊涵與變化之源頭或門徑。

譯文:

 道若可以說明白,就不是恆久而顛撲不破的真理。名若可以起名相,就不是絕對不變的混沌概念。

 可以說它是虛無,因它存在於混沌宇宙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實有,因它是天地化育萬物之母。

 故從宇宙混沌虛無的角度觀照,可以揣摩它的精深奧妙;從天地化育萬物的角度觀照,可以洞察它的渺遠蹤跡。

 虛無與實有兩者,只是名稱不同說法相對,實際上兩者體用合一,都源於太初自然之道;故可一併謂之玄妙至極的道理。

 這個玄秘深微到了極處的玄秘,是為混沌宇宙間化育萬物之奧妙變化道理的源頭。

道教中的老子~三清之太上老君〈維基〉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成語熟語: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註解:

 美之為美:前頭的美指美之觀念;後面的美指美麗的感覺。

 斯惡已:有了美之觀念定義的美感,就有相對的醜惡產生。

 善之為善:前頭的善指善之觀念;後面的善指良善的感覺。

 斯不善已:有了善之觀念定義的良善,就有相對的不善產生。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實有與虛無是相對而依存的;艱難與容易是相對而構成的。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修長與短小是相對而形比的;高聳與低下是相對而傾就的。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柔音與宏聲是相對而應和的;前頭與後邊是相對而伴隨的。

 聖人:此處聖人,於道家指摒棄名教返璞歸真,與道渾然同體之高士。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主張以自然無為治理天下事務,以身作則行使不多言規之潛移教化人民。

 萬物作焉而不辭:不辭,作「不為始」解;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干涉它們的起始活動。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言天道生畜萬物而不自占為己有;化育萬物而不自恃其能;造就萬物而自居其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聖人行天道造就萬物而不自居其功,故其功勞得永恆不朽。

譯文:

 天下人皆知道以美之觀念為美麗,這就產生了醜;也都知以善之觀念為良善,這就產生了惡。

 實有與虛無是相對而依存的,難艱難與容易是相對而構成的,修長與短小相對而形比的,高聳與低下是相對而傾就的,柔音與宏聲是相對而應和的,前頭與後邊是相對而伴隨的。

 所以聖人以身作則,以自然無為治理天下事務,施行超乎一切言語之外的潛移教化人民;任憑萬物自行生長,而不干涉它們的起始活動過程。

 聖人以天道生畜萬物而不占為己有;化育萬物而不自恃其能;造就萬物而不自居其功。

 正因聖人行天道造就萬物不自居其功,故其功勞得以永恆不朽。

清源山老君岩〈維基分享〉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成語熟語: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註解: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崇尚賢能,使人民不盲目爭取賢名。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重珍奇難得之財貨,使人民不致因而產生盜心。引伸為不重視難得之官位財富,使人民不起貪贓枉法、聚斂財富之盜心。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上位者不顯見貪得名利之心,避免誘使人民迷失心志而爭名逐利,方能使民心平穩,社稷安定不亂。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人民摒棄妄念以淡泊其心;使人民衣食無缺生活飽足;使人民削弱心志以防濫用巧詐;使人民強健體魄而不役於物。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常使人民無機巧、無私欲,使智巧之人不敢胡作非為。

 為無為,則無不治:遵行無為之道,則天下無處不大治。

譯文:

 不崇尚賢能之輩,使人民不因盲目爭取賢名而停止爭鬥。

 不重視難得之官位財富,使人民不起貪贓枉法、聚斂財富之盜心。

 上位者不顯見貪得名利之心,避免誘使人民迷失心志而爭名逐利,方能使民心平穩,社稷安定不亂。

 所以聖人治理萬民,欲使人民摒棄妄念以淡泊其心;使人民衣食無缺生活飽足;使人民削弱心志以防濫用巧詐;使人民強健體魄而不役於物。

 聖人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常使人民無機巧、無私欲,使智巧之人不敢胡作非為。
 
 聖人遵行無為之道,則天下無處不大治。

老子騎牛圖〈維基〉

附記:

 莊子曾暫歎老子為「博大真人」,而老子的形上哲學,亦為古今中外學者推崇備至。

 老子學說的思想體系,大略可分為 1. 宇宙論〈本體論〉、2. 人生觀〈人生論〉、3. 倫理觀〈道德論〉及 4. 政治觀〈政治論〉四個部分:

然則老子政治哲學〈政治觀〈政治論〉》,果真能行諸四海而皆準乎?茲舉《老子道德經》〔第三章〕兩句: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以今日政治學之觀點作比對,「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不啻類似一種「棄智絕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治?

 故老子的形上哲學之「無為而治」政治論主張,是否適合於今日之知識經濟時代?則尚有待未來證明。

 我個人非常嚮往太上真人老子~渾沌的宇宙論〈本體論〉、豁達的人生觀〈人生論〉及謙沖的倫理觀〈道德論〉。

 但對於老子「無知無欲」、「棄聖絕智」、「民本主義」及「無為而治」的主張,除力挺恤民的「民本主義」外.....

 其餘三項「無知無欲」、「棄聖絕智」和「無為而治」等主張,形似現代的烏托邦主義,則抱持著「保留」態度。

 是以「無為而治」與「愚民政治」之如何區隔?或者「無為而治」只是理想國烏托邦?則見仁見智,此點猶待後人釐清;以上謹併供參考。

推薦參考下列《老子》譯解版本:

 一、《老子章句淺釋》/劉瑞符  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

 二、《老子讀本》/林翠萍  註譯/漢風出版社。

 三、《新譯老子讀本》/余培林  註譯/三民書局。

 四、《新譯老子想爾注》/顧寶田、張忠利  註譯/三民書局。

 五、《道德經句解》/李易儒  註釋/易儒出版社。

 六、《老子道德經/憨山註》/憨山大師 著/報佛恩網。

 七、《老子新註新譯》/陳鼓應  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

 八、《老子新校》/鄭良樹  編著/台灣學生書局。

 九、《解讀老子》/傅佩榮  編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十、《太上真言:道德經》/李華  編著/三清道學出版社。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xeman&aid=6621972

 回應文章

牧羊女--黑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校對工作
2012/11/19 15:35

老師

學生來做校對工作

第二章譯文第二段

艱難與容易是相對

附記

莊子讚(暫)嘆

謝謝老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