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03 19:04:04瀏覽3841|回應7|推薦56 | |
◎《雁子隨筆》之三: ~從李白「水中撈月」淺述歷史與文學的對話 ..... 雁南飛/2012. 07. 04 ◎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 岑夫子,丹丘生; 詩仙李白〈繪圖--柚子〉
《夢李白》八行詩..... 雁南飛:0704 馬蹄輕拂 蓮步於太白曼妙詩園 詩人搓揉成美麗詩泥 啜飲敦煌 知了 那浪漫美麗的詩歌謳唱 詩仙李白〈繪圖--柚子〉
譬如一齣偉大的歷史事蹟,必須倚賴文學的張力加以傳播發揚光大;又如一件偉大的文學創作,必須依附歷史的片斷加以鋪衍感動世界。 唐代李白的「水中撈月」史載軼事,本是一段依附歷史的片斷演繹而成千古浪漫之美談,並沒有所謂善惡、良窳或虛實與否等不同的評價之絕對唯一定論。 因此,詩人、小說家或劇作家對「水中撈月」的吟詠、演述或謳歌,乃純粹文學創作的公領域,不受歷史史實所束縛,無庸置疑。 追求歷史的真相予以忠實記載,傳諸後世以鑑古知今,是史學家的專業任務; 追求文學的解放加以浪漫演繹,傳諸千秋以歌詠人生,是文學家的美麗使命。 結語: 歷史家求真,文學家求美;若強求文學家作品必須吻合史實,或強求歷史家必須謳歌歷史,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吾人沉醉於「歷史的漩渦」,既是幸福,也是負數;故而著書立說方為王道。若以主觀意識折人,洵非良策矣! 李白撈月〈繪圖--古瑞珍〉
..... 林子的沈思: 許多人認為歷史解釋既然是必要的,歷史就是為服務人的需求而存在的,這種需求可以是肯定人的價值觀,在此觀念下「以古非今」或「以今非古」的歷史解釋乃無不可。這種說法若是涉及難以理性判定的對錯問題,如美醜看法或個人的價值觀,則無大礙,但若是有關於知識可以論斷的是非問題,則有扭曲事實之虞。 例如我們可以「人格平等」的現代觀念,去批評古代社會重男輕女的制度是不好的,這是因為人格平等是理性可以肯定的觀念,也就是具有永恆性與普世性的道理;但若我們以現代流行的細瘦身材美感,去批評古人對身材豐滿的喜愛是沒品味的,這便是不當的歷史解釋,因為胖瘦何者為美,並不能以理性斷定絕對的標準。 全文參閱: http://www.wretch.cc/blog/leolin0918/23144067 以下節錄朝山雁子溫柔的回應資深格友泥土的對話: 關於詩仙李白之「水中撈月」的傳說,我們可以分兩個層次來討論: 一是「歷史與詩歌的區隔」;二是「李白真正死因的探討」。 首先,我們來談「歷史與詩歌的區隔」: 歷史必須求真,否則不成青史;詩歌容許浪漫,否則不成風雅。 甲木木寫的是浪漫的詩歌,不是寫實的青史。縱令李白本人,亦曾吟唱「白髮三千丈」之千古名句。 李白《秋浦歌》詩云: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即使號稱「詩史」的杜甫,也有「窗舍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等詩句使用了夸飾譬譽的手法。 杜甫.《絕句》/七絕: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參考:《古詩新書 與君共賞》/作者 憶臨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2/27/n438063.htm 古希臘荷馬的兩部史詩《伊里亞德》〔亦譯《特洛伊記》〕及《奧德賽》,也都充滿了神秘浪漫的神話色彩;而中國的浪漫詩歌與之比較,還算符合史實幾分。 李白的死因可歸納為下列三類: 一是「病死的」:膿胸症。〈正史;主流說法〉 李陽冰在《草堂集序》謂李白是病死。皮日休《李翰林詩》亦云:「竟遭腐脅疾,醉魂歸八極。」指出李白是患「腐脅疾」而死的。 所謂「腐脅疾」,大約類似現代的「膿胸症」。 二是「醉死的」:酒精中毒。〈亦正史〉 《舊唐書.李白傳》:「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據《舊唐書》記載,李白遭流放,後雖遇赦,但因途中感歎宦途多舛而飲酒過度,竟醉死於宣城。 《新唐書》亦記載,唐代宗繼位後,以左拾遺召回李白,但李白已因醉酒辭世了。 三是「溺死的」:水中撈月失足。〈稗官野史〉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因獲贈號「醉仙」。其《敘贈江陽宰陸調》詩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之句。 王定保《唐摭言》云:「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辛文房《唐才子傳》曰:「(李)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 可見李白醉入水中捉月溺死的傳說,自古即已流傳久遠,並非空穴來風。 按:古人素忌諱兇殺、上吊、溺水、焚火等橫死;如不幸遇之,多以「因病歿」輕帶過。 清人王琦云:「豈古不弔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說多妄而詩人好奇,姑假以發新意耶?」 斯為明證。故總結李白真正死因,不外乎「酒精中毒」。或曰「嗜酒如命+身有腐脅疾+遭流放獲赦悲喜交集痛飲..... 傳說縱身漫游采石江中,以醉酒故,沉入水中捉月而溺。」 常人入水中捉月,固然不可能;但酣醉之人無論做了什麼稀奇古怪荒唐事,皆有可能發生。 八部天龍
英國史學家愛德華.卡爾《什麼是歷史?(What is History?)》:「歷史是現在與過去的無終止對話..... 歷史家和事實之間不斷的交互過程。」 =>既然是歷史家和事實之間不斷的交互過程,就無法證明某個歷史家所撰寫的某段歷史為真實;而只能進行「現在與過去的無終止對話」。 美國史學家海登。懷特:「歷史與小說無異。」 =>既然是類似小說,就未必是史實;那古今中外小說沒有一部完全根據史實寫成的,何況是詩歌呢? 許倬雲教授《歷史分光鏡》:「歷史只是一個變的總和,在這個變的總和裏,有許許多多的因素,每一個都在發生,而每一個也不斷的衍生出新的因素。」 =>歷史的變數太多了,每一個新的線索或證據發生,都可能完全推翻我們對以往歷史的認知;故而西諺云:「盡信書〔歷史〕,不如無書〔歷史〕!」 「歷史」或我們認知所謂的「史實」尚且不可盡信,那麼我們怎能苛求「文學」務必要符合「史實」呢? 李白醉酒〈繪圖--古瑞珍〉
李白唯一存世真跡《上陽台帖》,現存北京故宮
= = = = = = = = = = = = .....作者 許倬雲教授 在這裏必須要為歷史下一個定義。歷史究竟是什麼?在我們看來歷史只是一個變的總和,在這個變的總和裏,有許許多多的因素,每一個都在發生,而每一個也不斷的衍生出新的因素。時間這個因素是歷史最重要的一個要件,就是說一切都在動,一切都在變,而各個因素配合起來,它們變化的速度不一樣,變化的情況不一樣,於是我們就有各種不同的組合,不同的排列。在不同的排列和組合之下,我們應該注意比較不同的圖片間的差異,不論上一個圖片和下一個圖片(也就是說歷史的前一個階段和後一個階段),相銜接的地步有多遠,也不論一個階段所跨的時間多遠。 假如有兩個不同時期是相銜接的話,這兩個時期被兩個不同的圖像來代表,每一種圖像,由於其中許多因素的消失與產生,改變與退化,造成了完全不同的配合。兩個不同圖像之間的差別本身也許就是歷史的動力。譬如說,許多因素構成了一個平衡體,可是這個平衡的情況只存在於很短暫的一時一刻,頃刻間,這個平衡體就因為時間的進行而使其中平衡的各個部分產生了新的相對關係,有的發展很慢,有的發展很快,發展很慢的會接住了發展很快的;發展得快的也會拖著發展得慢的向前進行。在因素與因素之間有許多的抗和拒,進和退,以及種種的相對位置的改變。這些相對位置的改變本身就造成了第二個時期的歷史面目,也就是造型時期靜止的圖片。 每一個靜止時期事實上都不能維持很長年,因為時間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刊物線。在這個線上,既然時間不會停止,這種改變就永遠不會停止,也沒有一個時期有真正靜止的局面。換句話說,每一個頃刻間有一個新的平衡,每一個頃刻間各個因素之間有新的相對關係。歷史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史家毋須再去尋找究竟哪一個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也不須再去尋找哪一種力量是存在於歷史以外,卻又支配歷史的。這時候歷史的行為者,也就是人群之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構成了平衡體中的一個因素。把歷史定義說清,其中沒有因素與人的對立。因為人也是因素,我們也就談不到人受外界的影響,或外界的環境來影響人。這個平衡體是繼續不斷的在調節,在改變;而繼續不斷之中,最不可預測的部分,最沒有一定規範可以約束的部分,正是人類的自由意志。 因此循環論者要拿一個生物體來做比喻的那種嘗試,註定都是要失敗的。因為每一個平衡體發展的方向,每一時每一刻都受決於其中的許多因素。許多因素之中,有不少是自由意志,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看見它演變的可能性總和將要是無限大,而並不是在若干可能性中間動盪,並不是在分和合中間動盪,並不是在治和亂中間動盪,而是在許多數不清的治的方式或數不清的亂的方式,或數不清的治和亂的不同程度的配合中間,由於參預其事的個人做了某種選擇(這個選擇可能是由一群人做的,也可能是由一個人做的),而造成了整個歷史圖片上整體平衡關係的改變,歷史就因此而被引向新的方向,發展出新的制度,創造出新的環境。 ..... 以上節錄自許倬雲教授《歷史分光鏡》一書 《說文解字》:「文,錯畫也。集眾彩以成錦繡,會集眾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學,覺悟也。上所施,下所效,謂之教。教人所以自覺之謂學也。」 《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於言。」 《維基百科》:「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與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張雙英《文學概論》:「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傳達媒介,以擬人化的世界為主要內涵,以美學要素為基本性質之一個文化活動的場域。」 以下引錄網路分享文章: 一、文學是以語言為材料或媒介的藝術: 1. 語言與其他藝術媒介不同 二、文學是創造的藝術: 1. 文學是用語言創造一個虛構的世界 三、文學是情感的形式,或「情感的象徵」: 1. 文學表現人類對生活、事物所產生的情感 四、文學是作家對於生活評價性的反映: 1. 文學作品裡有豐富的、對於現實世界的批評 五、文學的定義和價值由讀者決定: 1. 文學是讀者所認同的最有價值的寫作 中國古典文學分為詩和文,文又分為韻文和散文,現代一般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並稱為四大文學體裁;中國的抒情詩和散文(稱為古文)最早而比較發達。西方則分為詩歌與散文兩個基本類型。敘事詩和戲劇成熟較早,此外小說比較發達。 ①詩:傳統的詩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它通過想像與抒情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感。詩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形式。中國是世界上詩歌最發達的國度之一。從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以來,漢代的樂府,唐宋格律詩,和唐末興起的詞,元曲以及五四以來的新詩,歷代的民間歌謠,構成了中國詩歌無以倫比的巨大傳統。相比之下西方的敘事詩發達較晚,而結合戲劇,成就很大,例如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等。 ②散文:是一種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學形式,與韻文相對。中國的散文從先秦諸子散文發展而來,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歷史散文和賦體以及奏議文告等應用文體,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發達的國度。 ③戲劇:是另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主要通過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戲劇可以用於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閱讀。 元曲 ④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通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環境的描述來概括地表現社會生活。「小說」一詞最早記載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從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濫觴,經過漢末六朝的筆記,到唐傳奇宋話本擬話本而成熟,再傳至明清以四大奇書(後《金瓶梅》被《紅樓夢》取代,成「四大名著」)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和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小說。 西方小說西方的小說稱為「fiction」,被稱為散文史詩。小說上接神話傳說,作為後起的文學形式。由於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現實和人們的思想,成為近代以後主流的文學形式之一。 其他體裁史傳文學 筆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87%E5%AD%B8&variant=zh-tw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