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18 16:59:33瀏覽1208|回應3|推薦62 | |
◎禪來禪去「妙空禪」~趣談《禪來禪去》的法喜境界: ..... 雁南飛/2012 年 06 月 23 日 ..... 《禪來禪去》摘自甲木木《以愛養生》新詩集~釀出版 ◎《禪來禪去》..... 甲木木 去!去!去! 去!去!去! 《禪來禪去》是詩人木木《以愛養生》詩集中,最能起妙趣橫生的一篇「妙空禪」。 「妙空禪」,真空妙有之禪也;而《禪來禪去》次篇與《真空妙有》湊巧黏在一塊,兩文相互對照,讀者便不難進入「妙空禪」的法喜境界。=>「施捨情,包容心」。 簡言之,「妙空禪」是人生態度的選擇~~明白說,就是「重新調整、定位自己,隨遇而安的生活禪」,也就是「一種灑脫豁達的人生觀」。=>「轉個彎,路更寬」。 愛默生云:「〈我們〉怎麼樣的思想,就有怎麼樣的生活。」..... 乃西洋文學家對於「人生態度的選擇」所下之註腳。 蕭伯納云:「人生好比有兩瓶必須要喝的啤酒:一瓶是甜蜜的,一瓶是酸苦的。..... 先喝了甜蜜的,其後必然是酸苦。」..... ◎附按:《佛典妙供》有關「真空妙有」之闡釋~ 來源: http://www.sutrapearls.org/duilian/du17.htm 「因為真空,故不礙妙有,否則就是頑空;因為妙有,故不礙真空,否則便是妄有。」 「真空是體,妙有是用,體用不二,空有圓融。若言其有,妙有非有,不礙真空;若言其空,真空不空,能生妙有。」 布袋和尚〈網路好友分享〉 ◎全詩字數三十有二: 姑且嘗試以仿傚「禪門公案」師徒對話之參禪方式,簡單解說如次: 一、 去!去!去! 句解一: 1. 「去!去!去!」:「去!去!去!」有二解。 一是徒問師:「何謂禪?」師故作喝斥:「滾!滾!滾!〈休煩師!〉」。聰慧徒弟一點就通,含笑頂禮而去;魯鈍徒弟搖頭晃腦,拎包落荒而逃。 二是徒問師:「何謂禪?」師反問:「禪去何處?」。聰慧徒弟答曰:「禪去來處。」以下可續推衍「禪無所去無所來;無去處無來處」等。魯鈍徒弟瞠目結舌,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 2. 「無識 無識」:《說文》:「識,知也」。「識」有多解;包括知識、意識、識想、見識、認識、賞識、識別、常識、才識、識力、識破-----等。 「無識」泛指無知識、無見識、無常識。無識有二解。 一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謂「無受、想、行、識」之「無識」,指沒有知識;或「無意識界」,指無真實知識的存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無受、想、行、識」,謂「沒有感覺.形象、意志、知識」; 「無意識界」,指「意識的領域,皆無真實的存在。」; 「無智亦無得」,即謂「有證有得,總非真空;要到無證無得,始是真空。」 二是現代勸善揭惡俗諺;意指「惡人說些假話來誑騙無知識不明事理者,使他們誤信為真而害事。」 佛家不打誑語,故以假言誑騙無知識人之惡行,斷不為也。 3. 「我祇知」:現代禪門對語之一。猶我冇知〔我不知〕之反語。轉解為:除了知這事,其他事我一概不知。 《六祖壇經》【乙十一、一僧問法】: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 六祖的「我不會佛法」,即是古今類似禪門公案之典型。 4. 「朝半日 暮半日.....」:天道有常,寒來暑往;白晝半天,夜晚半天。此亦禪門公案;隱喻佛法存於人心,亦存在日常作息之中,何須勞碌外求斯於事倍功半? 《易經.乾卦.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指天體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君子應當效法天行之剛健不已,而以自強不息惕勵。 唐.穆員《繡西方阿彌陀佛讚(並序)》:「吾觀天道,日昃月虧,幾何而追。吾觀四時,寒來暑往,往來如奔。吾觀萬物,秋落春榮,榮落相續。吾觀人事,禍福倚伏,則維其常。」 小沙彌頌經〈網路分享〉 二、 去!去!去! 句解二: 1. 「無事 無事」:「無事」,指沒事,無須煩心;引申為解脫三千煩惱之義。 「無事」的另一層意義,是隨意、隨性或隨心所欲。明白說,就是「隨意生活,隨意唸佛,隨意參禪;身心自在徹底解脫,不必以世俗之繁文縟節束縛之。」 此處「隨意、隨性或隨心所欲」,乃自我隨性修練功夫;絕非現代人「只要我喜歡,都可以不擇手段去做」的利己害人主義。 2. 「我只是」:亦現代禪門對語之一。猶「我不是」〔我非是〕之反語。轉解為:除了只這事,其他事我非是。 參閱前段句解一之 3. 「我祇知」註解。 3. 「細望荷蓮三株.....」:「細望」,猶細瞧,仔細看事物。「荷蓮三株」,喻尋常事物,自有其不平凡之特色。 細望的引申義,就是「觀自在」:因「觀」而自在,由此而達到自覺者;謂其能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束縛之意。 「荷蓮三株」:又是一段禪門公案。荷花與蓮花均蓮科,俱為佛家代表潔淨之祥物;「荷蓮三株」,猶言「華開五葉」。 按三株,可引喻為禪門「三味」:即「出家味,讀頌味,禪味」。欲求「三味」,但從心底尋找便得,不須費心外求矣。 <附註:「個中三昧」與「個中三味」形似義近;唯佛法、易理、內功,宜用「個中三昧」;餘通用。> 《西遊記.第四十回》:「他曾在火燄山修行了三百年,煉成『三昧真火』,卻也神通廣大。」 類似名詞「華開五葉」,喻佛法得真傳,善加守護度化眾生,自可如一花開五葉,使禪宗法統繁衍茂盛。 《六祖壇經》【丙二、付囑流傳正法】:「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小沙彌問佛〈網路分享〉
好詩的「感性」、「可讀性」與「清新自然」,是必要之善;不必然可以解析或產生共鳴,但至少能「喚醒沉睡詩國的靈魂」。 所心動者,區區三十二字竟意外禪出了「真空妙有」的妙空境界! 《六祖壇經.行由品》:「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對照《禪來禪去》中的「無識 無識」、「無事 無事」,渾然天成而相互輝映! 茲以《禪來禪去》妙趣橫生,導引世人「隨意生活,隨意唸佛,隨意參禪;身心自在徹底解脫」之妙空禪境,故名之。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