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17 00:28:05瀏覽3040|回應1|推薦51 | |
◎《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懺悔品第六〉 ~2012年輯錄轉貼/2016年元月重貼 一、本文係唐一玄老菩薩校閱,由釋心印師父、釋圓一師父、陳愛珠居士等七位先進共同編注。 其後釋心印師父主編,重新校勘訂正後,發行《壇經箋註》改正版〔民國 68 年〕。 二、欲攬勝《六祖壇經》,這本《六祖壇經箋註》註解版本最為詳贍。 按本文成冊流傳,乃佛學功德範本,初學者修禪、習佛均宜。 一、《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二、《六祖壇經闡釋》~蔡銘宗編著/成信文化經銷。 三、《六祖壇經箋註》網路版~報佛恩網製作/丁福保著。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295.htm 釋品題: 六祖為來山聽法的士庶,說自性五分法身、無相懺悔、自心四弘誓願、自性三寶歸戒,以及自性一體三身等法。這些程序,好比是在懺摩時的儀式,故以「懺悔」為品題。
= = = = = =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陞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丙一、傳自性法身香: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覩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音 義: ①駢集:駢(音胼,注音作ㄆㄧㄢˊ,先韻)集就是併合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②懺悔:懺音儳,注音作ㄔㄢˋ,陷韻;梵語懺摩(Ksamayati)之略,是認罪求恕。悔,是改過自新。懺悔就是請人原諒自己的懺罪悔改,從此誓不再犯的意思。 ③胡跪:單是右膝著地,左膝豎起的跪法;因係原是胡人的跪敬之禮,所以叫作胡跪。 ④嫉妒:嫉(音疾,注音作ㄐㄧˊ,質韻)妒(音肚,注音作ㄉㄨˋ,遇韻)是看見他人勝過自己時,所起怨恨對方的心理。 ⑤矜恤:矜(音今,注音作ㄐㄧㄣ,蒸韻)恤(音序,注音作ㄒㄩˋ,質韻)是憐憫救濟的意思。 ⑥攀緣:猿猴依枝附木轉移,叫做攀緣。所以心隨外境轉移也就叫作攀緣。 ⑦和光接物:即和其光同其塵的意思,指與塵俗人同處時謙和明智的態度;接物即待人接物的意思,指社會中人與人的交接事項。 ⑧薰:音薰,注音作ㄒㄩㄣ,文韻。感習或感襲的意思,故通常亦有「薰習」或「薰修」之稱。 ⑨解脫知見:就是自己證知「已經獲得解脫」之智;亦即「觀照常明.通達無礙」的後得智。 譯 文: 一時,六祖看見廣州、韶州及四方士民羣聚在山中聽法,於是陞坐法座,告訴大眾說:『來!諸位善知識!這修行佛道的大事必須要從自性的覺悟中做起。在任何時候,念念中自淨己心,自己修其自行,見到自己的法身,見到自己的自心佛,自己度自己戒,這樣纔算來到曹溪不假。你們既從遠方而來,一同在此會中,大家都共有法緣。現在各位各自胡跪下來!我要先為你們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次再傳授「無相懺悔」。』大眾都依照胡跪。 六祖說:『一、戒香:是說自心中無過失、無罪惡、無嫉賢妒能的心理、無慳貪瞋忿的念頭、無劫掠殺害的意圖,這就叫作「自性法身戒香」。二、定香:是說看到一切善惡境相之時,自心不會散亂,這就叫作「自性法身定香」。三、慧香:是說自心無障無礙,常以智慧觀照得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惡之事;雖是修行種種善事,但心中不執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輩.體念下人,憐憫孤苦.救濟貧窮;這就叫作「自性法身慧香」。四、解脫香:是說自心在外境上無所攀緣,不想善,不想惡,安然自在.沒有罣礙,這就叫作「自性法身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於善惡都無所攀緣,但也不可以沉落斷空頑守枯寂,應當廣泛參學多多聞法,認識自己的本心,通達諸佛的道法;與塵俗同處則待人接物時要同塵和光,至少要做到無我相無人相;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時,真如自性毫不變易;這就叫作「自性法身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這五分自性法身香,都是在各人自己向內心自薰,千萬不要離自心自性而向外尋求! 論 議: 敦煌本先說自性三身佛,次發四弘誓願,次說無相懺悔,次說無相三歸依戒。此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一段,為燉煌本所無。自性五分法身香,是自性法身上的五種功德法香。戒定慧三功德法香,是從因上立名;解脫、解脫知見兩功德法香,是從果上立名。「香」的意義,是以智慧火燒那抽象的無價真香,這是真實莊嚴佛身,這是真實供養如來。 這五分香,皆從自性上說,皆從功德上修,也就是從自證自性法身來成如如佛。若不能用這五分香向內心自薰,而僅僅在小善福德上向外求覓,那就不可能成佛了。 復次,在「解脫知見香」下,「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兩句,不可輕易讀過!禪門行人,悟前考功夫,悟後考見解。一不可落空亡枯寂,即使內守幽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非正真禪境界。二不可落孤陋寡聞,即須多研教理以自求印證,廣行六度以自行考驗。所謂「達理」「接物」,悟後事更須智悲雙運來圓滿自己覺行也。 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丙三、發自心四弘誓願: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音 義: ①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稱為三世。凡已生已滅之法名叫過去世;已生未滅之法名叫現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名叫未來世。 ②三業:身業(身所為之事,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口業(口所言之語,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話。),意業(心中所想之念,如貪瞋癡等動念。)。 ③銷滅:銷,同消,注音作ㄒㄧㄠ,蕭韻。銷滅就是消除滅盡的意思。 ④憍誑:憍,同驕,注音作ㄐㄧㄠ,蕭韻;是自大的意思。憍誑,就是心懷異念,多現不實與不正的事。 ⑤愆:音牽,注音作ㄑㄧㄢ,先韻。就是過失的意思。〈參看本書[疑問品]「諐」〈同愆〉字音義。〉 譯 文: 現在給你們傳授「無相懺悔」,以滅除三世罪業,使你們的身口意三業都得到究竟的清淨。善知識!你們各人都隨著我的話同時宣說:「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來的念,念念都不被愚癡迷執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以及愚迷等罪,現在完全赤誠地懺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來的念,念念都不被憍傲欺誑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以及憍誑等罪,現在完全赤誠地懺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來的念,念念不被嫉害妒忌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以及嫉妒等罪,現在完全赤誠地懺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 善知識!以上所宣說的就叫作「無相懺悔」。甚麼叫作「懺」?甚麼叫作「悔」呢?所謂懺,就是懺自己以前所犯的過失;從前所有的一切惡業,愚癡迷執憍誑嫉妒等罪,完全盡懺無餘,今後永不再起,這就叫作懺。所謂悔,就是悔改自己以後再犯的過失;從今以後,所有的一切惡業,愚癡迷執憍誑嫉妒等罪,現已覺悟過來,完全永遠斷絕,更不再有所造作,這就叫作悔。所以稱為懺悔。 凡夫愚癡迷執,只知道懺自己以前所犯的過失,而不知道悔改自己以後的再錯。因為不知悔改的原故,所以從前的罪業未能滅除,往後的過失又頻頻而生。既然前罪不能滅除.後過又再生起,這如何能稱為「懺悔」呢? 善知識!現已傳授懺悔完了,再與各位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人都須專心諦聽!「自心裡的眾生無邊我誓願度盡,自心裡的煩惱無邊我誓願斷盡;自性裡的法門無量我誓願修學,自性裡的無上佛道我誓願成就。」 論 議: 吾人過去由於不識自性本自清淨,認緣慮心為己心,隨境而生,逐境而滅,念念不離愚迷憍誑嫉妒,故常常造成罪業。今六祖要大眾回過頭來返觀自性,勿為妄念所迷。於是始知從前所謂「無邊眾生」不是在外的眾生,竟是自心中的眾生。一朝懺悔,永不再起,「無邊煩惱」於今斷盡;就在這懺悔斷盡的當時,朗然見性。於是始又知從前所謂「無量法門」「無上佛道」不須向外覓求,竟是法爾現成的心地法門,法爾現成的自性真如佛。 《楞伽師資記》引四祖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懺。』六祖的「自性無相懺悔」,正與此相同。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却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却成妄。 音 義: ①恁麼道:猶言這麼說。恁音任,注音作ㄖㄣˋ,寢韻。參看本書[行由品]「正與麼時」音義。 ②邪魔外道:邪,是指左道,就是說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說妨害佛法的人。凡是不明佛法,妨害佛法,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總稱為邪魔外道。 ③貢高:高傲憍慢的意思。貢,音供,注音作ㄍㄨㄥˋ,送韻。 譯 文: 善知識!大家不是說「眾生無邊誓願度」麼?這麼說,是各位自性自度而並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就是所說的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種種不善之心,都是心中的眾生;各人都須自性自己度,這才叫作「真度」。如何叫作「自性自度」呢?就是說將自己心中的邪見煩惱愚癡眾生,用正見來度。既然有了正見,運用般若大智慧來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性自度。邪見來時用正見度,執迷來時用覺悟度,愚癡來時用智慧度,惡念來時用善念度,這樣來度心中眾生,就叫作真度。 又,煩惱無盡誓願度,就是運用自性般若的智慧來除掉虛妄的思想心。又,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必須自己見到自性,常常實行正法,這就叫作「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就是既然常能下心,實行真正的佛法,既離迷同時也離覺,內心常生般若的智慧,真妄兩不涉,就能見到自身佛性,也就能在一言之下立即成佛。必須要常常念到修行,這是願力法。 善知識!現在已經發「四弘誓願」了,再給各位善知識傳授「無相三歸依戒」。 善知識!歸依覺,福慧兩具足的至尊;歸依正,遠離塵欲之尊;歸依淨,是人天敬重之尊。從今以後,應當稱覺為本師,再也不去歸依其他邪魔外道!以自性的佛法僧三寶常常自己證明自己。奉勸各位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所謂佛,就是覺;所謂法,就是正;所謂僧,就是淨。 自心歸依覺,邪迷之念不生,少欲望而知足,能遠離財貨色情,所以叫作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都無邪見,因沒有邪見的原故,就沒有人我、貢高、貪愛等執著,所以叫作離欲尊。自心歸心淨,在一切塵勞愛欲的塵境中,自性都無所染著,所以叫作眾中尊。如果能修此行,就是自性歸依。凡夫不會了解這無相歸依,所以從早到晚求受形式上的三歸依戒;若說是歸依佛,佛在那裡呢?如其見不到佛,憑甚麼為所歸依呢?所以說來反成為妄語了。 論 議: 六祖示人見性成佛,都教人自度自戒,從無相無念無住三原則上去體驗自性本體,所以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授「無相懺悔」,發「自心四弘誓願」,授「無相三自歸依」,總不外乎「心地法門」與「自性真如佛」。亦即明示「參禪是見法身,修行是依法身,證果是證法身」,因果該徹,不離自性。若初心參學,不與法身相應,不能自見自性,縱行種種法事,終於功德無益。禪是佛心,修心養性一句作麼生道?自心「內自證」,「見性」莫蹉過!若執外求佛,十人十錯路。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音 義: ①「色身」、「法身」、「報身」、「化身」:另詳本書[付囑品]音義中。 譯 文: 善知識!你們各位要善自觀察!不要錯用了心意!經文上分明是說「自歸依佛」,並不說「歸依他佛」。自性佛不歸依,就沒有所歸依處了。現在既經自己悟了,各位須要歸依自性三寶!向內要調自己的心性,在外要恭敬尊重他人,這就是「自歸依」。 善知識!既已歸依自性三寶了,各位再專心諦聽!我與你們再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使你們都能夠見到自性三身,明了地覺悟自心的自性。大家都隨著我的話說:「就在自己的肉身中歸依清淨法身佛,就在自己的肉身中歸依圓滿報身佛,就在自己的肉身中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論 議: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皆是佛,所以說「歸依自佛」不是「歸依他佛」。既然人人是佛,為何不自證得?祇因「妄想顛倒執著」之故。因此,想要明心見性,說難並不難,只在「莫妄想」三字。《圓覺經》云:『居一切時(每日二十四小時) 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有心息妄亦是妄心),住妄想境不加了知(無了知即無計度分別.若加了知則了知亦是妄計),於無了知不辨真實。(能知既寂,即是真實;若辨真實,則又起妄。) 又云:『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故知即離,不生虛妄;離即菩提,一切現成;直是自性真如佛,儘可自歸依了。 善知識!色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 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自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音 義: ①浮游:即浮動不定的意思。 譯 文: 善知識!色身猶如我們自己的住宅一般,所以不可說歸依色身。向來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佛,是在自己的心性之中,世上人一總都有。因為自己的心性被無明所迷,不能見到內在的自性;向外去尋覓三身佛,却看不見自身中本來就具有的三身佛。 你們好好地聽我說!就使你們在自身中見到自性所具有的三身佛。這三身佛,是從自己的自性中所生出的,並不是從外面尋覓所得到的。甚麼叫作「清淨法身佛」呢?世人的心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一切萬法由自性隨緣而產生出來。若心中思量一切惡事,就生起惡的行為來;若心中思量一切善事,就生起善的行為來。就如這樣,善惡諸法之在自性中,好像天空本來常清,日月本來常明,只因為被浮雲的遮蓋覆蔽而形成天空中上明下暗的現象;如果忽然遇到一陣風來把浮雲吹散,那麼天空中上下全明,萬象都清楚的現出來了。世人心性著迷,常常浮游不定,就好像那天空的浮雲。 善知識!智譬如是日,慧譬如是月,智慧本來就常常明朗的;假如在外滯著塵境,就被自己的妄念浮雲遮蓋了自性,智日慧月便不得明朗了。倘若遇到善知識的開導,聽聞到真理正法,自己除去自心中的迷執妄念,自然就內外光明清徹,在自性中也都萬法一一現出來了。見自性的人就是這樣。這就叫作清淨法身佛。 論 議: 《楞伽經》云:『法佛者(修德法身),離心自性相(離妄念),自覺聖智所緣境界(於離妄念所顯之自覺聖智所緣之法相),建立施作(和光接物,任運暢行)。』此乃謂:「法」是現量法,「身」是「無相身」,「佛」是過量人也。那末,在不落比量.不離自性,心物統一.境智一如時,那個是「聞聲悟道.見色明心」的自性清淨法身佛?真參實驗者會得! 譯 文: 善知識!由自心歸依自己本有的自性,就是歸依真佛。所謂自歸依,就是自己除去自性中的妄念遷流之心、嫉惡妒忌之心、諂媚枉曲之心、吾我分別之心、誑騙詐妄之心、輕人不敬之心、自恃慢他之心、邪惡邊見之心、高傲自誇之心,以及任何時間中所有的不善行為;常常自己反省得自己的罪過,不說別人的好壞是非,這就是自歸依。必須常懷謙下之心,普遍對人恭敬,就是見自性通達一切,心中更沒有滯執罣礙,這就叫作自歸依。 何名「圓滿」?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音 義: ①恒沙:梵語Gangā-nadi-val-ukā,華譯恒河沙,略稱恒沙。恒河是印度文化中心區域的大河流,所以佛說法時,常以恒河沙比喻數目之多;因此,後人亦就習用此語以說明多得無可計數的數量。 譯 文: 甚麼叫做「圓滿報身佛」呢?譬如一盞明燈能破除千年的黑暗,一智之起能滅除萬年的愚迷。不要想向以前的事,已經過去的事是不可得的;要常想在後的行為,以後念念圓明,自然見到自己的本性。善與惡雖是不同,但其本性却沒有兩樣,這無二之性,就叫作實性。在實性中,善惡都不染,這就叫作「圓滿報身佛」。自性若起一念之惡,便可消滅萬劫所修的善因;自性若起一念之善,便可滅盡多如恒沙的惡業。從初發心一直到成就無上菩提,念念之間自己能見本性,且不再失此見性的本念,就叫作「報身」。 論 議: 曾鳳儀《楞伽宗通》,以「依佛」釋「報佛」。略云:『報佛明於七識邊事,即八識所流第七識,恒與八識相依,故報佛為法性所流佛(依法身佛而成)。而七識與六識更相繫屬,從中種種計著。若明知所計虛妄不實如幻,即如來藏覺了自心所現,即真即妄,即妄即真,故名法性所流佛。』曾氏於此,將「自覺聖智於所緣之法相,隨順法性所流,成熟眾生,顯現報身佛相」的心識分疏出來,正可引來作為「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的注脚。 何名「千百億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音 義: ①上界:指諸天。即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②下方:指三塗。即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譯 文: 甚麼叫作「千百億化身」呢?如果不攀緣思量萬法,心性本來就如晴空;若對萬法有了一念的思量,就叫作「變化」。思量惡事時,自心就能變化成為地獄的境界;思量善事時,自心就能變化成為天堂的境界;生起毒害之念時,自心就能變化成為龍蛇的境界;生起慈悲之念時,自心就能變化成為菩薩的境界;自性流露智慧時,自心就能變化成為上界諸天的境界;自性迷執愚癡時,自心就能變化成為下方三塗的境界。自性的變化非常之多,愚迷的人不能自省自覺,所以念念生起惡念,常行於惡道。如果能回轉一念之善,般若智慧就在這時生起。這就叫作「自性化身佛」。 論 議: 《楞伽經》云:『化佛者:說施、戒、忍、精進、禪定及心智慧,離陰(五陰)界(十八界)入(十二入),解脫識相分別(二乘法),觀察建立(自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菩薩自行化他法),超外道見、無色見(離斷常二見)。』此與六祖所說「自性化身佛」正可對讀互訓。六祖自稱不識字,而於摩訶般若經外,又能通說法華涅槃楞伽等經大意,可知上文「即須廣學多聞」一句早為自己道破,實非目不識丁者。 善知識!法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 譯 文: 善知識!法身本來就具足在自性中,念念自見自性就是報身佛,從報身上思量發智運用就是化身佛。自己覺悟自己修行這自性功德,就是真歸依。皮肉就是色身,色身譬如是自己的住宅,不可說是歸依。只要能了悟自性中本具三身,就是認識了自性佛。我有一個「無相頌」,如果能讀誦受持,就能夠在言下立即使你們累積多劫的迷罪,頓時一同消滅。』 論 議: 法身佛以自性言,報身佛以智慧言,化身佛以行為言。一體三身自性佛者,人人自身心中本是具足,只須信得及.把得住,心口一如,即是自性一體三身佛,毋庸妄向外求也。 頌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乙三、付囑: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音 義: ①三惡:即指心中的貪瞋癡三毒。亦可作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講。 ②悠悠:另詳本書[付囑品]音義中。 ③靡:音米,注音作ㄇㄧˇ,紙韻。是沒有的意思。 譯 文: 頌說:『迷人只知修福不知修道,所以只說修福就是修道;布施供養可以得無邊福,心中三惡却仍如原來造。想以所修之福滅除業罪,來生雖得福而罪仍然在;唯有向自心根除罪業緣,各於自性中自行真懺悔。倘能頓悟大乘真懺悔法,除邪迷行正道即就無罪。學道能夠常從自性觀照,就與十方諸佛等同一類。我祖師只傳這頓教法門,普願聞者見性與佛同體。倘若要在後來覓得法身,須離諸法相而心如淨洗。努力自見性不要空蹉跎!後念忽斷絕此生已終止!若悟大乘理得見自本性,虔敬且合掌至誠自心求。』 六祖說:『善知識!大家都須讀誦此頌,依照修行!能在言下立即見性,雖離我有千里之遙,也如同常隨在吾的身邊一樣。若在這言下不能即悟,就是對面也如同遠隔千里,何必勤勞遠來求法呢?你們都各自珍重好好地回去罷!』大眾聽了六祖這樣說法後,沒有不開悟的,大家都歡喜信受奉行。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