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25 00:11:19瀏覽1991|回應2|推薦62 | |
◎《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護法品第九〉 ~2012年輯錄轉貼/2016年元月重貼 一、本文係唐一玄老菩薩校閱,由釋心印師父、釋圓一師父、陳愛珠居士等七位先進共同編注。 其後釋心印師父主編,重新校勘訂正後,發行《壇經箋註》改正版〔民國 68 年〕。 二、欲攬勝《六祖壇經》,這本《六祖壇經箋註》註解版本最為詳贍。 按本文成冊流傳,乃佛學功德範本,初學者修禪、習佛均宜。 一、《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二、《六祖壇經闡釋》~蔡銘宗編著/成信文化經銷。 三、《六祖壇經箋註》網路版~報佛恩網製作/丁福保著。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295.htm 釋品題: 這一品是記述則天太后與中宗皇帝有詔迎請奬諭的經過,也就說明了當時朝廷擁護佛法及尊重六祖的情形,故以「護法」為品題。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丙一、薛簡傳詔諭問法;丁一、問答坐禪義: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丁二、問答明暗義;戊一、明相待假立名相: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戊二、明大乘道體: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戊三、辨外道不生滅見: 簡曰:『師說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音 義: ①神龍元年:唐中宗年號。(西元七○五年)此年號是在武后歸政中宗復位時的第一個年號。 ②上元日:夏曆正月十五日叫作上元日,即是元宵的那一天。 ③則天:姓武氏,為唐高宗的皇后;高宗崩後,中宗即位,武后臨朝稱制,尋又自立稱帝,改國號為周,自名為曌;後狄仁傑、張柬之等迫武后歸政於中宗,遷居上陽宮;則天歸政後五年崩(西元七一○年)。 ④中宗:高宗太子,名顯;即位後五年,武后即將他廢為盧陵王,徙居房州十四年。武后被迫歸政,中宗始得復位。後因惑於韋后,而被弒於神龍殿。 ⑤萬幾:天子治理萬機,言其國事之多。 ⑥上京:就是京都的通稱。 ⑦內侍:官名,就是專侍於內庭,宣傳詔令的宦官。即柳宗元所撰碑文中之「幸臣」及劉禹錫所撰碑文中之「中貴人」。 ⑧詔:皇帝所下的命令叫作詔。 ⑨林麓:林麓猶言山林。麓音祿,注音作ㄌㄨˋ,屋韻;山脚叫作麓。 ⑩禪德:是禪宗大德的簡稱,用以尊稱禪師。 ⑪心要:最精要的法義叫作心要。 ⑫冥:音溟,注音作ㄇㄧㄥˊ,青韻。暗而不明的意思。 ⑬代謝:舊的去,新的來,如此新舊更替叫作代謝。 譯 文: 唐中宗神龍元年乙巳正月十五日,則天太后和中宗皇帝下詔書說:『朕曾迎請惠安和神秀兩位禪師,到宮中來供養;在治理萬幾的閒暇時間,常常參究一佛乘的教理。但是兩師都很謙遜地推讓說:「南方有惠能禪師,曾密受弘忍五祖的衣法,是傳佛心印的人,可以迎請他來參問。」現在派遣宮中的內侍官薛簡,奉詔書馳往迎請。願禪師慈悲,迅速來到京都!』六祖得詔後上表稱病謝辭,請願在山林終其生。 薛簡便說:『京城裡的禪德們都說:「想要體會大乘佛道,必須要坐禪修習定功;若不因坐禪習定功夫而能得到解脫,那是從來沒有的事。」未知大師所說的法是怎樣的?』六祖說:『道是從自心所悟,怎說在坐不坐呢?經上說:「假使有人說如來或坐或臥,這人就在行邪道。」為甚麼呢?因為生處無所來,滅處無所去,無生無滅就是如來的清淨禪,諸法空寂就是如來的清淨坐。究竟的解脫原無一法可以證取,何況談坐不坐呢?』 薛簡說:『弟子回京城去後,皇上必定要問我;希望大師慈悲,指示心法要旨,使得奏聞皇太后皇上兩宮,並以告京城中所有學道的人;這好比點亮了一盞燈,輾轉燃點百千盞燈,能使幽暗都明,明無窮盡。』六祖說:『在道體上說,並沒有「明」與「暗」的分別可言,「明」與「暗」只是有相互代謝的意義。明無窮盡,也仍有盡,因二法只是互相對待所建立的名稱而已。所以維摩詰經上說:「佛法是無可比擬的,因為絕對而沒有對待的原故。」』薛簡說:『「明」譬如智慧,「暗」譬如煩惱;修學佛道的人,倘若不用智慧之光照破無明煩惱,無始以來的生死要憑甚麼去出離呢?』六祖說:『煩惱就是菩提,兩者沒有二別。假如說要用智慧之光來照破無明煩惱,這是二乘人的見解,是羊車鹿車所喻的聲聞緣覺的根機。有上智的大乘根性的人,都不會有這樣的見解。』 薛簡問:『怎樣是大乘的見解呢?』六祖說:『明和無明,在凡夫看來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在明智的人看來却知其性體沒有兩樣,這無二的性體,就是真如實性。所謂實性,就是:在凡愚身上並不曾減少,在聖賢身上亦不會增加;在煩惱中而心不散亂,在禪定中而不滯空寂;不是斷滅亦不是常,沒有來也沒有去,不在中間以及內外。無生無滅,性相一如,常住不變,纔叫作「道」。』 薛簡又問:『大師所說的不生不滅,和外道所說的有甚麼不同呢?』六祖說:『外道所說的不生不滅,是將斷滅來終止其生命,將生命來顯其斷滅;滅等於不滅,生也可說不生。我所說的不生不滅,是說本就生而無生,今也滅而不滅,所以不同於外道所說的不生不滅。你如要知道心法要旨,只須對一切善惡諸法都不去思量,自然就會悟入清淨心體,澄明常寂,而且妙用無量。』 論 議: 實性,實相;空性,空相;佛性,中道;都是真如本體的異名。六祖向薛簡說「性相如如」的「道」,就是這拈却「二分對待」的八不中道--諸法空相。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不落「二分對待」的生滅流轉呢?請先看趙州洗鉢盂因緣! 僧問趙州從諗禪師:『學人乍入叢林,請師指示!』州曰:『喫粥「了」也「未」?』(了與未,總落兩邊。)曰:『喫粥了也。』州曰:『洗鉢盂去!』(趙州只是指示解粘,不料後代兒孫死在句下。)其僧言下大悟。 人來求問,當然要有指示。趙州指示出甚麼?粥是粘性的東西,叫他洗鉢去,只是指示解粘。然而究竟何處是粘?若但作洗鉢去除粥粘會,驢年也休想夢到!鉢盂象徵著甚麼?如云「衣鉢真傳」,豈是指袈裟應器而言?當然是指「唯傳見性法」的心傳。鉢盂象徵著自性,自性上不容粘上一點東西,猶如鉢盂上不許有粥後餘粘。然而那處是自性上粘?「喫粥了也未?」「了」也?「未」也?是二分對待,要解去心性上對待的邊見之粘,所以趙州象徵地說要他洗鉢盂去。 薛簡所知,總不脫世俗二分對待心境,猶如粥鉢餘粘,故六祖說:『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教他解去心性上二分對待的邊見之粘──莫在「生滅法」上求見如來自性。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其年九月三日,有詔奬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託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並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鉢,敕韶州剌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焉。 音 義: ①闕:同缺,注音作ㄑㄩㄝˋ,月韻。闕即指「宮闕」,是帝王所居的地方。 ②諭:自上吩咐在下的人叫作諭。 ③磨衲:是高麗國(今大韓民國)袈裟的名稱。古時高麗國常常用磨衲袈裟進貢到中國。衲,一作納,二字通用。 ④水晶:是一種純粹的石英,無色透明而有光澤,在還沒加工之前是一種六角柱狀的結晶體,柱面有並行橫文,折斷處如介殼狀,是多數簇生的礦物體。佛經上所說的玻瓈就是指水晶,今時所用的人工玻瓈也就是假水晶。 譯 文: 薛簡蒙受指示教誨後,忽然大悟,於是禮謝辭別回歸朝廷,將六祖話表奏皇上。同年的九月三日,又有詔書奬諭六祖說:『禪師以老邁多病辭召,願終身在山林中為朕而修道,真是國家的福田!禪師猶如維摩詰,借病居住毘耶,闡揚大乘佛法,傳諸佛心印,談不二法門。薛簡回宮表奏禪師所指授的如來知見;朕積善有餘慶,宿世種善根,今逢禪師出世教化,得以頓悟上乘妙理。感激禪師法恩,永為頂戴不盡!』同時並奉送磨納袈裟一件及水晶鉢一具,敕令韶州刺史重新修飾寺房,賜名六祖的新州故居為國恩寺。 論 議: 佛學二無我,禪門三頓棒,這就是密付心法與祕傳作略,故曰「祖祖唯傳見性.師師密付本心」,一頓棒是否定「人我」得「人空」,二頓棒是否定「法我」得「法空」,三頓棒呢?徹底否定,兩空「俱空」。棒是直指的工具,雖有三頓,而直下所指的只是「一真法界」--實相無相的「涅槃妙心」--本自具足並非對待的「不生滅心」。否定是無形的棒,雖有三重,而直下所要顯出的只是「法身」的復活。在棒下頓悟三空--在否定下頓見法身的全體大用,這纔正是直達心源,這纔真是透關禪德。武后中宗詔,詳見全唐文,看「傳諸佛心.談不二法」兩句,可見詔意已領略無語心傳,故奬諭備至.賜供備隆。薛簡之奏上兩宮並轉達京城道俗,不為徒勞也。 ◎《維基百科》~「十牛圖」: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D%81%E7%89%9B%E5%9C%96 十牛圖是中國佛教禪宗修行的圖示,有許多版本。牧牛圖頌通常由頌與圖組成,頌自身有時又包括一短序。 自宋代以來,這類作品很多,其中有三種很為時人留意。其作者分別為清居、廓庵、自得。 清居的是五圖,廓庵的是十圖,自得的則是六圖。在這幾種作品中,廓庵的顯然最為完備,它包括圖、頌與序三部。 亦有認為十牛圖為宋代廓庵師遠改作清居禪師八牛圖而成。現在流傳較廣的有宋朝廓庵師遠與普明禪師的版本各有十幅。 十牛圖頌01〈網路分享〉 ◎《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圖頌》: ~發行單位: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http://www.suttaworld.org/Collection_of_Buddhist/Successive_Tripitaka/pdf/X64/X64n1269.pdf ⑴尋牛頌: ⑹騎牛歸家頌: 一、《聖嚴法師說十牛圖》~法鼓山: [節錄~十牛圖頌] 所謂十牛圖,就是以十幅圖畫,表現一個修行者,像一個牧童一樣,如何把自己的本來風光或露地白牛──天然妙心或般若佛性,顯現出來,把煩惱執著逐漸克服,發揮自然妙用的化世功能。 這雖不是每一個修行者,都會經過或必須經過的十個階段,但已可以由此而略知修行過程的一些消息。 http://www.ctworld.org.tw/turn/blossom/030.htm [節錄~十牛圖頌的意義] 「十牛」,是一種譬喻;「圖」,就是圖說;「頌」,就是用偈頌的方式,說明十牛圖的含義及其中的道理。 「牛」,是譬喻這念心,凡夫的這念心,猶如一頭牛般,有牛脾氣,很難調伏。想調伏心中這頭牛,必須要有相當的耐力及智慧。 降伏是有層次的,從開始的「尋牛」,到「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到最後的「入廛垂手」,共有十個過程、十種境界。也就是說,在修行的過程中,從開始尋找道在哪裏,到見道、修道、養道,最後證得究竟的菩提道,要經歷十種心的境界,每個境界就用不同的「圖」及「偈頌」來表示。所以「十牛圖頌」,就是說明修行的十種心路歷程。 十牛圖頌02〈網路分享〉 = = = = = = ~香港浸會學院副教授 吳汝鈞/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01/04_11.htm [節錄~提要] 本文主要是透過宋廓庵禪師的十牛圖頌的研究,顯示出禪佛教的實踐程序,並看它的終極關懷所在。 作者以為,由第一圖頌尋牛開始, 以迄第八圖頌人牛俱忘,是個人的修行階段,目的是要尋回久已忘失了的心牛。 第八圖頌表示這階段的極峰,表示修行者已臻於忘主客、齊物我的精神境界。 第九圖頌返本還源與第十圖頌入鄽垂手則表示修行者尋回心牛,個人的覺行圓滿後,仍然不捨世界,要把自家修得的功德,回向世界,以垂手拱立的謙卑方式,服務人群,引導他們覺悟本具的心牛,共享解脫的果實。 這是禪佛教的終極關懷所在。 文中並參照久松真一、柴山全慶等專家的解說,並提出論述與批評。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