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29 00:10:07瀏覽1913|回應16|推薦62 | |
◎《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付囑品第十〉之二 ~2012年輯錄轉貼/2016年元月重貼 一、本文係唐一玄老菩薩校閱,由釋心印師父、釋圓一師父、陳愛珠居士等七位先進共同編注。 其後釋心印師父主編,重新校勘訂正後,發行《壇經箋註》改正版〔民國 68 年〕。 二、欲攬勝《六祖壇經》,這本《六祖壇經箋註》註解版本最為詳贍。 按本文成冊流傳,乃佛學功德範本,初學者修禪、習佛均宜。 一、《六祖壇經箋註》改正版~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二、《六祖壇經闡釋》~蔡銘宗編著/成信文化經銷。 三、《六祖壇經箋註》網路版~報佛恩網製作/丁福保著。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295.htm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婆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脇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音 義: 01.摩訶迦葉尊者:摩訶迦葉波,梵語Mahā Kāsyapa 的對音,華譯摩訶為大,迦葉譯為龜或譯光波或飲光,本名畢鉢羅。尊者為摩竭陀國尼拘盧陀波的獨子,八歲接受婆羅門教的戒條,三十二歲於王舍城中的竹林精舍聽佛說法而皈依佛教。尊者樂修頭陀苦行,常於深山叢林樹下或塚間靜坐修觀,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頭陀行第一。後由佛陀付與正法眼藏,於佛涅槃後繼佛領導僧團,而為禪宗初祖。(世尊拈花飲光微笑一案,據人天眼目載:出於《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另詳《禪門剩語》。)並主持畢波羅延石窟的第一次結集法藏,後付與正法眼藏於阿難,在摩揭陀國雞足山入涅槃。「尊者」是對智德具備之人的尊稱。 02.阿難尊者:具稱阿難陀,梵語Ānanda 的對音,華譯為歡喜或慶喜。中天竺剎帝利種人;為斛飯王的兒子,釋迦牟尼佛的堂弟;生於釋尊成道之夜,二十五歲出家;侍從佛陀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在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曾與大迦葉在畢鉢羅延石窟結集三藏,繼大迦葉領導僧團,而為禪宗二祖。後付法於末田地及商那和修。(末田地為阿育王時之高僧,以佛教開化迦濕彌羅國及犍馱羅國的諸部那伽族有偉大成功。末田地入滅後,商那和修始至迦濕彌羅國教化。) 03.商那和修尊者:亦作舍那婆斯,梵語Sānakavāsa 或Sānavāsika 的對音,華譯為自然服。佛滅百年後的中天竺摩突羅國人,阿難尊者的弟子。在末田地後遊教迦濕彌羅國,付法於優婆毱多。迦濕彌羅國地方最宜於禪定,即就在此國入石窟受三昧樂,遂得阿羅漢果。 04.優婆毱多尊者:梵語Upagupta 的對音,華譯為大護。吒利國首陀種人;為商那和修的弟子;十七歲出家,二十歲證果。後隨方遊化至摩突羅國,即在伏留曼荼山作一石室,廣二丈四,長三丈六,每有一親近尊者受教得度的人,尊者即擲四寸籌一枚於室內,以計其數,此數籌竟至充滿一室,故尊者在世化導之功為最多,當時的人稱尊者為「無相好佛」。後付法提多迦。 05.提多迦尊者:梵語Dhrtaka 的對音,華譯為通真量。摩伽陀國人。本名香眾,後遇優婆毱多為之剃度受具足戒而易名提多迦。曾在中印度度化彌遮迦等八千人出家,後付法彌遮迦。 06.彌遮迦尊者:梵語Mikkaka 或Miccaka 或Micchaka 的對音。中印度人。得度證果後,遂以其所得之道,與其同伴遊化諸方。在北天竺國遇婆須蜜,知婆須蜜為法器,因而為其披剃,後即傳以正法眼藏。 07.婆須蜜多尊者:梵語Vasumitra 的對音,華譯為世友。姓頗羅墮。佛滅後七百年左右,始生於須賴國;隨彌遮迦出家學道後,遊學諸國,曾在犍陀越土(即犍馱羅)為罽膩色迦王之師,又為僧伽羅剎之先輩。當五百阿羅漢結集《大毘婆沙論》時,尊者是當時的上首。著有《宗輪論》。後至提迦摩羅國教化,度佛馱難提出家而付正法。 08.佛馱難提尊者:梵語Buddhanandi 的對音。迦摩羅國人,姓瞿曇波。尊者辯才無礙,一覽文字皆能強記;十四歲就極慕出家,自己常以梵行自修;後依婆須蜜尊者出家修行。受婆須蜜付法後,領導徒眾,廣務遊化。至提伽國時,度伏馱蜜多出家,後即付與正法眼藏。 09.伏馱蜜多尊者:又作佛陀蜜多羅,梵語Buddhamitra 的對音。提迦國人,姓毘舍羅。受佛馱難提付法後,至中印度遊化,亦曾為其先輩迦旃延的發智論作疏。在中印度時,有一位香蓋長者之子名叫難生,前往瞻禮尊者,尊者即度其出家,付與法藏。 10.脇尊者:即波栗濕縛(Parśvika)的華譯之名。中印度人,本名難生;初為婆羅門的梵志師,八十歲始捨家染衣。當時有些少年譏其愚夫朽老,因此自誓:『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斷三界欲‧不得六神通‧不具八解脫,終不以脇至席。』故稱脇比丘。後果大成就,博得時人的敬仰,得脇尊者的尊稱。尊者曾為罽膩色迦王時迦濕彌羅小乘有部婆娑結集的首席主持人,後付法於富那夜奢而涅槃。 11.富那夜奢尊者:梵語Punyayāśas 的對音。華氏國人,姓瞿曇氏。尊者曾說:『若遇大士坐於道場,我則至彼親近隨喜。』後脇尊者至其國,果往親近,而得脇尊者的付法。得法後遊化諸方,所度不啻千萬眾,後付法於馬鳴。 12.馬鳴大士:梵名阿濕縛窶沙,梵語Aśvaghosa 的對音,亦名功勝。中印度波羅奈國人,生於漢安帝天初二年即西元一一五一年(依眾聖點記),初在中印度出家,為外道的沙門;世智聰辯,善通論議,後與富那夜奢論二諦義而屈伏稱弟子,或謂馬鳴大士是與脇尊者辯論而被化為弟子(據鳩摩羅什譯的《馬鳴菩薩傳》)。也許竟是脇尊者的弟子而受富那夜奢付法的。得法後在華氏國廣宣佛法;因博通眾經,明達內外,才辯蓋世,四眾敬服。著有佛所行讚五卷及大乘起信論等。大士,是菩薩的異稱。 13.迦毘摩羅尊者:是梵語Kapimala 的對音,為摩揭陀國的華氏城人,初為外道,有三千弟子,屈服於馬鳴之辯論而為其弟子。馬鳴大士涅槃後,領導徒眾遊化南天竺,付法於龍樹,著有《無我論》一百偈。 14.龍樹大士:梵語Nāgarjuna 的華譯之名,亦作龍猛或龍勝。南天竺國人,佛滅後九百左右出世(見慧遠《大智論鈔》序),或約當於曹魏廢帝景元四年即西元二六三年(依鳩摩羅什說);又有說是佛滅七百年出世(見《摩訶摩耶經》),或約當於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即西元二一四年(依眾聖點記)。天智聰敏,曾入龍族王宮抄編華嚴經,又開鐵塔傳密藏,為顯密八宗所共認的祖師。著有《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後付法於迦那提婆。 15.迦那提婆尊者:梵語Kānadeva 的對音,迦那譯為片目,提婆譯為天,南天竺國人,姓毘舍羅,天性才辯,喜修福業。後往親近龍樹大士,大士遣令侍者拿滿鉢的水置其座前示之,尊者即以一針投入水中,所謂「鉢水泓然‧一針到底」,乃得進見,忻然契會;於是度尊者出家,付與法藏。其後尊者以其所證,廣化他方,至迦毘羅國,度梵摩淨德長者的次子羅睺羅多出家,而付與法藏。 16.羅睺羅多尊者:梵語Rāhulata 的對音,華譯覆障,迦毘羅國人,從提婆大士出家後,隨侍往巴連弗城,得法後,率徒眾廣行教化。當尊者遊化到室羅筏城時,逆渡金水河,遇僧伽難提禪定於石窟中,會僧伽難提出定後,與其論定,乃度為弟子而付以正法眼藏。 17.僧伽難提尊者:梵語Samghanandi 的對音,室羅筏城寶莊嚴王的兒子,剎帝利種人。七歲落髮,留居宮中九年,二十六歲時始受具戒並離俗舍往金河石窟修禪十年,遇羅睺羅多尊者至石窟與論禪定勝義,因而從其求道,受尊者付法。後付法於伽耶舍。 18.伽耶舍多尊者:梵語Gayasata 的對音,為摩提國人,姓欝頭籃,父名天蓋,母名方聖。家住寶落迦山,幼年時,喜好閑靜,所說的話都與眾童不同。後遇僧伽難提尊者而受度出家。得法後,領導徒眾遊化大月氐國,度鳩摩羅多付以正法。 19.鳩摩羅多尊者:梵語kumārata 或Kumārālabdha 的對音。大月氐國婆羅門種人,為呾叉翅羅國的經部論師,幼即出家深究佛教,教學於迦濕彌羅,以破邪顯正為己任,造有《九百論》、《喻鬘論》等(見《唯識論述記》)。 20.闍耶多尊者:是梵語Gayata 的對音。北天竺國人,素有道識,客遊中印度時,遇鳩摩羅多化於其國,由聞其說法而發心出家,得法後歷化諸國,敷揚頓教。後付法於婆修盤頭。 21.婆修盤頭尊者:梵語Vasubandhu 的對音,姓毘舍佉,父名光蓋,名母名嚴一。十五歲從光度羅漢出家,毘婆訶菩薩為他授戒。出家後專修頭陀苦行,一食不臥,六時禮佛,而得時人所敬,稱為「遍行頭陀」。親近闍耶多尊者後,經其開示「心無所希‧名之為道‧非頭陀可得佛道」之旨,激發大慧,乃得闍夜多尊者付法。後遊化至那提國,度摩拏羅付以正法。 22.摩拏羅尊者:梵語Manorhita 的對音。為那提國常自在王之子,剎帝利種人。年三十遇婆修盤頭尊者而求出家,後受婆修盤頭尊者付法。得法後,初弘法至西印度,不久又往月氐國受寶印王與鶴勒那的供養。後尊者感鶴勒那親近學法,即付法於鶴勒那。 23.鶴勒那尊者:梵語Haklena 的對音。月氐國人,婆羅門種;二十歲從羅漢比丘出家,其師教以專誦大品般若者三十年。後往月氐國的林間,常有羣鶴相隨,故得鶴勒那的名稱。晚年遇摩拏羅尊者,受其付法。後遊化至中天竺,付法於師子尊者。 24.師子尊者:梵語Āryasimha 的意譯。中天竺國婆羅門種人,有出世的智辯。少年時依婆羅門僧出家習定,晚年依鶴勒那。受鶴勒那付法後,遊化於罽賓國,傳法於婆舍斯多。後被罽賓國王所殺。 25.婆舍斯多尊者:梵語Basiasita 的對音,亦號婆羅多羅或婆羅多那,罽賓國婆羅門種人,曾遊化中天竺、北天竺及南天竺。當尊者在南天竺教化時,感太子不如蜜多出家學道,後付法於不如蜜多。 26.不如蜜多尊者:亦作弗若蜜多,梵語Punyamitra 的對音,南天竺剎帝利種人,是南天竺國國王德勝的太子。天性淳厚,少年多病,崇奉佛事。當婆舍斯多行化南天竺國時,尊者稱疾,乞免太子而從婆舍斯多出家。得法後,遊化至東天竺國,付法於般若多羅。 27.般若多羅尊者:梵語Prajnatara 的對音,東天竺國婆羅門種人。幼小喪父母,以乞食自養,當時的人都稱他為纓絡童子。一日,不如蜜多尊者與東天竺國國王同車而出,尊者以丐童之身樣稽首駕前,而為不如蜜多尊者携回王宮,為之出家受戒。得法後,縱其遊化,後至南天竺香至國處,度王的第三子菩提達摩出家而付以正法。 28.菩提達摩:梵語Bodhidharma 的對音。南天竺婆羅門種人。(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以為「波斯胡人」者誤。)繼求那跋陀羅之後,於劉宋滅亡(西元四七九年)以前,初達宋境南越(番禺)。他赴南京的時候,當在蕭齊之初。後北渡至魏,最後到洛陽時,實當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即梁武帝普通元年庚子西元五二○年)。《伽藍記》所載達摩瞻禮洛陽永寧寺的事,應當是這個時候。達摩在魏隨其所到之處,誨以禪學,「壁觀」「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就是他所示之教。(四行是達摩親說,餘則曇林所記,集成一卷,稱為《達摩論》。)當時,全國盛弘講授,忽聞定法,多生譏謗。從達摩出家的人,慧可最親,其次是僧副、道育、曇林(即法林)、總持。(僧副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即南齊明帝建武年間甲戍至丁丑,西元四九四至四九七年南游金陵。)後在東西魏分立(西元五三四年)以前,達摩滅化於洛濱。為中國禪宗初祖。 29.慧可大師:又名僧可,神光似是私謚;俗姓姬,河南虎牢人。少年博學,精通內外典籍。四十歲時,(《楞伽師資記》誤作年十四)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遊化嵩洛,即往親近,奉以為師;從學六,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遂得達摩祖師傳授正法眼。達摩祖師以四卷《楞伽經》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後可每說法竟,常曰:『此經四世之後,變成名相,一何可悲!』可專附玄理,在鄴宣揚「情事無寄」的教義,因而被人(即徒侶千計勾結官府的道恒)嫉妬,非理迫害;可遭賊斫臂,幾至於死,初無一恨,以法御心,不覺痛苦,以火燒斫斷處,止血裹帛,乞食如故,曾不告人。北齊承光元年丁酉(西元五七年),鄴都為北周所破滅,周武帝的毁滅佛法即推行於舊齊境內,可與曇林共護經像,時可已九十二歲了。大概就在此年死於鄴下。 30.僧璨大師:可後璨禪師,江蘇徐州人,出生與在家之姓氏,無可考證。周武法難時,隱於思空山,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但越南國毘尼多流支禪派,却在思空山親見三祖。五十歲時度道信為弟子,乃往隱羅浮山。隋大業二年丙寅(西元六○六年)入滅,壽八十歲。 31.道信大師:湖北人,俗姓司馬。追隨僧璨大師於舒州皖公山靜修禪業十年,便蒙授法。璨大師往羅浮,不許相逐。江東牛頭法融之親見四祖即在此時期。隋朝敕訪賢,因此附名,移住江西吉州寺領眾。後路次江州,道俗留止廬山大林寺,又經十年。蘄州道俗請度江北黃梅,因破頭山雙峯寺有好泉石,遂常住終其志。臨終,眾問:『和尚可不付囑耶?』曰:『生來付囑不少。』此語纔了,奄爾便絕,時為唐高宗永徽二年辛亥(西元六五一年)閏九月四日,年七十有二。 32.弘忍大師:已詳於前[行由品]的音義中。在人間有禪法《最上乘論》一卷,云是忍大師說的,那是謬言。(因忍大師並無文字著作)。 33.惠能:事跡已詳於前[行由品]的音義中。自六祖後,得法者多;皆以世次言而不稱祖。〈按自菩提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起算,惠能大師則為禪宗第六祖。第七代之後均以世次稱之,不再稱「祖」。〉 譯 文: 釋迦牟尼佛首傳正法眼藏給摩訶迦葉尊者,二傳是阿難尊者,三傳是商那和修尊者,四傳是優婆毱多尊者,五傳是提多迦尊者,六傳是彌遮迦尊者,七傳是婆須蜜多尊者,八傳是佛馱難提尊者,九傳是伏馱蜜多尊者,十傳是脇尊者,十一傳是富那夜奢尊者,十二傳是馬鳴大士,十三傳是迦毘摩羅尊者,十四傳是龍樹大士,十五傳是迦那提婆尊者,十六傳是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傳是僧伽難提尊者,十八傳是伽耶舍多尊者,十九傳是鳩摩羅多尊者,二十傳是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傳是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傳是摩拏羅尊者,二十三傳是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傳是師子尊者,二十五傳是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傳是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傳是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傳是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傳是慧可大師,三十傳是僧璨大師,三十一傳是道信大師,三十二傳是弘忍大師,一直到我惠能時是第三十三代祖。從上面所說的諸位祖師,都是各有稟承。你們向後,一代一代的遞次流傳,不要有錯誤!』 論 議: 本經中傳燈法統的世代次序,是由宋僧契嵩根據僧佑出三藏記集而加以修改的。後人也就依此以為正式的法統。在契嵩以前亦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如根據廬山譯出的《禪經》小序及白居易的「傳法堂碑」,所說就有不少相異的方。尤其是從師子比丘以下的幾代,顯然有錯亂之處,所以契嵩所編列的法統世次亦不免有捏造的嫌疑。這個法統世次的編入壇經,大概是神會或其後人有意羼入而為契嵩所採取的。當初,佛付囑飲光時,並敕阿難貳其傳化,猶之指定正副領導,而祖統列若師資;商那和修之於末田地,菩提達摩之於求那跋陀,猶之阿難之於飲光,而祖統不列其前;可知祖統的傳說,確與事實有些距離。但禪學傳承之實際,却與祖統的錯列無關。 茲再附詳禪宗世系列次的異同: 一、唐代所出傳法世系之根據:1.廬山譯出的《禪經》小序。2.天臺派造出的付法藏因緣傳。3.圭峯宗密所記世系。4.白居易長慶集「傳法堂碑」文。5.燉煌本《壇經》(即大正藏所收本)。 二、宋代所根據者:1.北宋惠昕改本《壇經》(即日本大乘寺本及興聖寺本)。2.北宋契嵩重定本《壇經》。 三、現時流通本所根據者:1.元初德異吳中流傳(有高麗刊本)《壇經》。2.元初宗寶南海流傳本《壇經》。3.明代南藏北藏本《壇經》。 胡適曾列表對校世系異同,近日本陸川堆雲所著「六祖惠能大師」書中亦將「燉煌本」「興聖寺本」時下「流布本」列表對勘,大致情形如下述: ①阿難尊者下,燉煌本惠昕本均列有末田地,惟中唐圭峯密所記世系已無末田地,契嵩從而刪改,至今遂成定本。 ②燉煌本惠昕本皆無彌遮迦,在宗密所記世系已有此名,非契嵩始行添入。 ③婆須蜜多,在燉煌本惠昕本原列第三十三人,在宗密所記世系則列二十六。契嵩改列為第七祖師。 ④白居易「傳法堂碑」文,『傳至馬鳴,又十二葉傳至師子比丘。』此與現時本合。 ⑤師子比丘以前,出於《法藏因緣傳》。師子比丘以下,疑出捏造。在燉煌本原列有「舍那婆斯、優婆掘、僧伽羅叉、婆須蜜多」四人,契嵩刪去四人而改為「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三人,至今遂成定本。在白居易「傳法堂碑」文則謂「及二十四葉傳至佛馱先那」,「先那傳圓覺達摩」。 ⑥婆舍斯多,此名不見於燉煌本及宗密所記,係惠昕本所改定而契嵩從之,至今遂成定本。 ⑦菩提達摩即圓覺達摩,惟宗密誤以菩提達摩作達摩多羅。 ⑧自經契嵩依惠昕改本重定後,元明諸本皆從之,故至今視為定本。其異同經過,亦已不為人知矣。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音 義: ①先天二年:先天二年癸丑即開元元年(西元七一三年),唐玄宗即位時,是在睿宗延和元年八月(西元七一二年),即位後即改元先天,翌年始改元開元,所以先天的年號僅有年沒有二年。嶺南離長安遠,聞知改元較遲,先已記錄,未經追改,故紀年上往往有異。 ②國恩寺:新興縣南思龍山的龍山寺,即唐中宗時,賜名於六祖故居的國恩寺。新興縣屬廣西肇慶府,即是唐時的新州。 ③邪險:不正直的意思。 ④狐疑:懷疑不決的心理叫作狐疑。 譯 文: 六祖,於唐玄宗先天二年即開元元年癸丑(西元七一三年)八月初三日那天,在新州國恩寺齋飯喫罷後,對一切徒眾說:『你們各依位次坐下,我要和你們道別。』法海說:『和尚留下什麼教法,使後代迷人藉以得見佛性呢?』 六祖說:『你們用心聽著!後代的迷人,假如能夠清楚地認識得眾生,就是佛性;假如不能清楚地認識得眾生,那就萬劫長期覓佛也是難遇難逢。我現在教你們認識自己心中的眾生,並見自己心中的佛性。相要求得見佛,只在能夠認識眾生;因為只是眾生迷了自性佛,不是佛來迷了眾生。自己的心性如果了悟,眾生亦就是佛;自己的心性如果迷失,佛亦就是眾生。自性若是平等,眾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險,佛就是眾生。你們心裡如果險曲不正,就等於佛在眾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於眾生成了佛。我們自己心中本來就有佛,這自性佛纔是真佛。自己倘若沒有佛心,更到何處去覓真佛呢?你們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懷疑!心外並無一物能夠建立,萬法都是從我們自心裡變生出來的。所以經中說:「心中起念則種種法隨之而生,心中念滅則種種法隨之而滅。」我現在留下一偈,與你們告別,此偈叫作「自性真佛偈」。後代的人如果了解此偈的旨意,自然能夠見自本心,自然能夠成佛道了。』 論 議: 六祖曾經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見[般若品]偈)眾生本身即是佛,若不識得眾生,萬劫也難以覓得自性佛。因為佛不從外來,眾生來迷佛,識得不為冤;不怕眾生心起,只恐不識不覺,覺得即菩提;所以為眾生為佛也只在自心性上一轉之間,自性真佛則是永恒存在人人自心中而決不欠闕絲毫的。 音 義: ①婬性:婬音寅,注音作ㄧㄣˊ,侵韻。婬性就是婬慾邪亂之性。 ②大悠悠:悠音憂,注音作ㄧㄡ,尤韻。輕忽遊蕩沒有精進工夫的虛度光陰叫作悠悠。大,同太。 譯 文: 偈說:『真如自性是固有的真佛,邪見三毒是來擾的魔王;邪迷時魔王以我心為舍,正見時真佛自坐在心堂。性中起邪見三毒同生時,就是魔王到來住在心房;有正見自能除去三毒心,那魔王亦即成佛並不假。不論是法身報身或化身,三身本來是出自一性身;若向自性中能自見三身,就是即心成佛的智慧因。本是從化身而生淨性身,清淨法性身常在化身中;淨性能使化身行於正道,將來報身圓滿功德無窮。婬慾邪亂本以淨性為因,除去婬欲就是淨性法身;性中無染各自遠離五欲,見無染性瞬間見佛是真。今生如能遇到頓教法門,忽悟自性親見真佛世尊。若想修行造作覓求成佛,不知要向何處打算求真?如能在自心中自見其真,有此真即便是成佛之因;倘不見自性而向外覓佛,起此心念者總是大癡人。頓教法門現在已經留下,要度世人必須先行自修;告訴你們及將來學道人,不作頓見悟蹉跎空悠悠。』 論 議: 邪魔、三毒、婬性‧皆是自性所現的差別相,但差別之中有真藏,故差別本是真如因。惟在真性中方能體悟到一切相皆是虛妄,而在差別相中方能覓得自性真實體,故宗下教人「不抹殺諸法差別相而常顯真如佛性體」,「不斷煩惱而轉證自性菩提」。這與外道「戒禁取見」或「侈言強制如石壓草」之流,自屬不同。 學禪人都知道有「泥佛不渡水,木佛不渡火;金佛不渡鑪,真佛心頭坐」的幾句話,但是知道的人雖多,而實行向自己心性上覓證自性真佛的人却少得可憐。忘却自己心頭真佛,波波到處走,茫茫身外求,縱有所得,不過是「法語奇特」「評唱機鋒」。究竟何曾「自內證」「自見性」呢?既已離了自本性,即是離了自性真佛;離了真佛另覓佛,那得還有真來?古時空行脚,要問他賠償草鞋錢;現代空行脚,豈不要問他賠償火車票飛機票?怪不得六祖此偈中要說太悠悠了!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音 義: ①兀兀:音誤,注音作ㄨˋ,月韻。不動的樣子。 ②騰騰:音藤,注音作ㄊㄥˊ。自在無所為的樣子。 ③寂寂:安靜的樣子。 ④蕩蕩:平平坦坦的樣子。 ⑤奄然遷化:奄然是悠忽貌;遷化就是遷移化滅,即逝世的別稱。 譯 文: 六祖說完了偈以後,告訴大眾說:『你們以後要好好的安住,我滅度以後,不可和世情一樣地悲傷涕泣墮淚如雨!如受人弔祭慰問,披著孝服,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如來的正法!只要能識自己的本心,能見自己的本性,是沒有動沒有靜,沒有生沒有滅,沒有去也沒有來,沒有是也沒有非,沒有住也沒有往。唯恐你們仍有心迷,不能領會我的旨意,現在再叮囑你們,使你們能見自性。我滅度以後,依囑修行,就好像我在世之日一樣。倘若違背我的教法,縱使我在這世間,也是沒有益處。』六祖又說一首偈語:『不動連善也不修,任運自在不造惡,安靜之中斷見聞,坦蕩蕩心無所著。』 六祖說完了偈後,就正坐到三更時分,忽然對門下弟子說:『我去了!』悠忽之間就遷化了。當是時,奇異之香充滿室內,天空白虹連屬地面,樹木變白色猶如鶴林,飛禽走獸都發哀鳴。 論 議: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這四句是形容自性的本態。自性本清淨不動圓滿具足,只要一旦豁然自悟自見,絕不依賴有為造作。只要能保任自性的本態,隨順處於諸惡而不染不斷,隨順處於諸善而不伐不修,猶如流水轉山一般,雖遇曲遇直,而一點也不滯留。直見自性而不假借妄緣之力,也是這樣。 經文中,「於時異香滿室」以下至「禽獸哀鳴」止,共十八字,疑是古本附注之誤入正文者,姑仍存其舊以示不欲妄刪。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鉢而回。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 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磨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鉢,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鎮寶林道場。留傳壇經,以顯宗旨。此皆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音 義: ①洎:通暨,音綦,注音作ㄐㄧˋ,寘韻。與「及」字的意義相同。 ②真身:是指六祖的遺體,亦稱肉身或遺骸。 ③神龕:龕音刊,注音作ㄎㄢ,覃韻;塔下小室叫作龕。「神龕」則不是塔下室,而是指「禪龕」「佛龕」那樣的龕。龕形如轎,三面合木,一面為戶,禪堂裡供人坐禪的叫作「禪龕」,佛殿上供奉佛菩薩的叫作「佛龕」,俗間則叫作「神龕」。 ④鐵葉:即鐵片。 ⑤祝髮:祝,就是斷;斷髮即叫作祝髮。後世通稱佛教的削髮受戒為僧叫作祝髮。 ⑥尸之:尸的意義是主;尸之即是主之,負責保管的意思。 譯 文: 開元元年癸丑,(西元七一三年)十一月間,廣州韶州新州三郡的官僚,以及門下的出家在家弟子,爭著迎請六祖的真身去供養,無法決定所往之處。於是爇香禱告著說:『香煙所指向的地方,就是師父所歸的地方!』當時,香煙一直貫向曹溪。是年十一月十三日,把六祖坐化的神龕以及六祖當初承受的衣鉢都由新州國恩寺遷回曹溪寶林寺供奉。 翌年即開元二年甲寅(西元七一四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六祖的肉身出龕,他的弟子方辯用香泥塗在六祖的肉身上。六祖的門下弟子憶念起六祖的那四句取頭的預記,於是預先用鐵片和漆布圍護六祖的頸部,然後送入塔內供奉。六祖真身入塔時,塔內忽現一道白光,直衝天空,經過了三天後光纔散失。韶州刺史把六祖的事蹟奏聞朝廷,皇上就敕令立碑紀念六祖的道行。 六祖世壽七十六歲(西元六三八~七一三年),在二十四歲時受五祖傳衣,(傳衣以後受戒以前隱遯十五年)三十九歲時落髮受戒。說法利生共有三十七年。得法嗣法的共有四十三人,其他開悟真道超凡入聖的人無法詳知其數。達摩祖師所傳以為信的祖衣,和唐中宗御賜的磨衲寶鉢,以及方辯所塑的六祖真相,並同一切道具等等,都由主塔的侍者負責保管,永鎮寶林寺道場。流傳法寶壇經,以顯揚頓門禪的宗旨。這都是興隆三寶,普遍利益一切眾生的。 論 議: 此一大段,共有二百二十五字,均是記載六祖遷化以後的事,為全部《六祖壇經》的終結。文中奉敕立碑一句,立的只是王摩詰所撰的碑銘。此後所立的,有柳子厚所撰的第一碑及劉夢得所撰的第二碑,皆為令韜法海輩所不及見;後人以之羼入原文或引以注證,皆屬錯誤。元初德異禪師「壇經序」中有云:『韋使君命海禪者錄其語,目之曰《法寶壇經》。』與其[付囑品]中所增語正相呼應,但在[般若品]中却無此語。燉煌寫本《壇經》則特別詳盡其「集記」「依約」「稟承」「傳授」等語,好像《壇經》之付正以代替「衣鉢」之傳,無形中成為共依的表信制度,竟成所謂「壇經傳宗」。此當係神會門下新興的「代用辦法」,為便利爭取禪宗法統而有意增加強調的,決非六祖當時有此制也。 自《六祖壇經》始而後有語錄。語錄是白話文,何以今人讀壇經尚須用現代語譯講?曰:唐代白話,原與文言差不太遠;故六祖雖自稱不識字,而能對「金剛般若」「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等經解其真實義。蓋白話之白,祇是「白描」之白或「明白」之白,亦即劇曲中「賓白」「道白」之白,並非「方言」「土白」--「吳語」「粵語」「閩語」--纔算白話文。請看胡適所著「中國白話文學史」中所引文例,可以知矣。否則連宋明理學的語錄都將讀不下去,遑論深妙圓頓的《六祖壇經》!故《壇經》之難讀,在乎義理而不在語體之今古也。 禪宗語錄之多,不啻汗牛充棟,最近出版中華大藏所新收之語錄,實為治近古禪宗史的好資料。茍能通檢現有語錄,尋其作略蛻變之迹而仍舊歸宗於六祖壇經,當亦可為今後禪家教學之一助乎?爰贅數言,以終論議焉。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