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08 21:48:37瀏覽2086|回應10|推薦122 | |
◎《詩經。雅頌》成語選輯: ~雁南飛 輯錄/2014.11.08 ◎參閱《維基百科》「詩經」條目~ 一、《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除此之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六篇。沒有內容的是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和由儀),因此又稱「詩三百」。 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正式使用《詩經》,應該起於南宋初年─屈萬里)。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 《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省西南,東至山東,南及江漢流域。 二、《國風》第一篇~《關睢》,《小雅》第一篇~《鹿鳴》,《大雅》第一篇~《文王》,《頌》第一篇~《清廟》。 三、《國風》計160篇;《小雅》計74篇;《大雅》計31篇;《頌》計40篇。合共305篇。 四、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 「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 「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 「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五、賦:鋪敘,直陳其事。比:比喻。興:托物起興。 乾隆御筆詩經圖〈網路分享〉 = = = = = = = = = = = = 一、戰戰兢兢: 形容吾人行走戒慎恐懼,唯恐失足仆跌。引喻待人處世謹言慎行。 戰戰:戰通「顫」,恐懼貌。兢兢:畏懼微抖貌;引申誠懇惶恐、小心謹慎。 《詩經。小雅。小宛》:「溫溫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臨于谷。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二、功在桑梓: 往昔用於祝賀或感佩對人民百姓著有功勳之政界名人。後泛指各行各業對鄉里著有貢獻之社會人士。 《詩經。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為桑與梓,必恭敬止。」 桑梓,即桑樹與梓樹之合稱。古人種桑用以養蠶,種梓用以造作器具;而祖先、父母多有種植,後借喻鄉里、家園。 朱熹《集傳》:「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墻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 桑梓,父母所植。」 三、兄弟鬩牆,外禦其務: 本指兄弟之間因故起怨忿鬥狠,但如遇有外侮時,仍能捐棄前嫌抗禦外敵。後世引喻兄弟鬩牆曰內部失和爭鬥不已。 鬩,怨懟也。務,通侮。毛《傳》:「鬩,很也。」鄭《箋》:「禦,禁。務,侮也。兄弟雖內鬩而外禦侮也。」鬩原義怨忿,後引申有爭訟之義。 《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鬩於牆,外禦其務。每有良朋,烝也無戎。」 四、琴瑟和鳴: 形容夫婦感情融洽,猶如琴與瑟般協奏和諧。按琴與瑟均中國古代重要彈絃樂器,合奏時音色甚協和。 《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同義詞:「琴瑟調和」、「琴瑟同譜」、「琴瑟之好」、「琴瑟友之」等。 五、鳳凰于飛: 原義指鳳與凰形影不離相偕伴飛;借喻夫妻感情燕好恩愛。後常用以祝賀新人婚姻美滿。同義詞:「鸞鳳和鳴」。 《詩經。大雅。卷阿》:「鳳凰于飛,翽翽其羽。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于天子。」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 六、夙興夜寐: 早起晚睡,原形容婦女為家庭付出,相夫教子工作勤奮。後延伸義同「夙夜匪懈」、「聞雞起舞」、「宵衣旰食」等近似成語,則多指施政或備戰戮力從公。 《詩經。大雅。抑》:「夙興夜寐,洒掃廷內,維民之章。」又《詩經。衛風。氓》:「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另見《詩經。小雅。小宛》:「題彼脊令、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七、愛莫能助: 《詩經》本文作「愛莫助之」;原義指對有盛德之人,雖愛戴之,但自己無能力以協助其德行彰顯於世。 余培林《詩經正詁》云:「言我愛之而莫能助之。意謂其德已全,無待人助也。」 教育部《成語典》云:「愛莫能助,指內心雖然同情,想要幫助卻無能為力。」今通用俗解併參。 《詩。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毛《傳》:「愛,隱也。」〈原解〉/鄭《箋》:「愛,惜也。仲山甫能獨舉此德而行之,惜乎莫能助之者多。仲山甫之德歸功言耳。」〈今解〉 八、瓜瓞緜緜: 瓞:小瓜;緜緜,同綿綿:延續不斷貌。謂如一根連綿不斷的藤上,結出許多大小瓜果般。後引申為祝頌子孫繁衍昌盛。 《詩經。大雅。緜》:「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可愛者,子孫之多若螽斯之蟄蟄;堪羨者,後人之盛如瓜瓞綿綿。」 九、進退維谷: 猶言「進退失據」、「進退兩難」、「騎虎難下」等;喻處於窘迫困境之中而無所適從。 維,一解是語氣詞;另解為僅是、只有之意。谷,指山谷或絕谷,言如困於深谷中,不知從所適從,借喻困境。 《詩經。大雅。桑柔》:「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譖,不胥以穀。人亦有言,進退維谷。」 十、兢兢業業: 本意指言行戒慎惶恐貌,引申凡事謹言慎行。兢兢,謹肅恐懼,戒慎小心。業業,義同兢兢。 《詩經。大雅。召旻》:「皐皐訿訿,曾不知其玷。兢兢業業,孔填不寧,我位孔貶。」 另解:「兢」或作「競」解。按「兢」與「競」古音相近,故有通假之例。《詩經。小雅。無羊》:「爾羊來思,矜矜兢兢。」 毛《傳》:「矜矜兢兢,以言堅強也。」而于省吾亦主張「兢兢」作「競競」解。競競與業業均強盛、盛大之意。《說文》:「業,大版也,所以飾縣鐘鼓。」 十一、濟濟多士: 濟濟,人眾盛貌。多士,本指參與祭典者,喻治理人才。濟濟多士,引喻人才眾多且盛。 《詩經。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 又,中華民國國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中,「咨」是感歎詞,相當於呼告語詞「啊!」。「爾」是您們的尊稱,猶諸位〈志士們〉。 十二、允文允武: 稱賢哲能文能武,文武雙全。《泮水》原係讚頌魯侯〈僖公〉有文有武,能感格並效法先哲周公〈烈祖〉。後泛指賢能有才,文武兼備。 《詩經。魯頌。泮水》:「穆穆魯侯,敬明其德。敬慎威儀,維民之則。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毛詩序:「《泮水》,頌僖公能脩泮宮也。」宋。蘇軾《表忠觀碑》:「先王之志,我維行之。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孫千億。」 〈蔡里長/專欄作家/曾任報社社會新聞記者,現任嘉義市西區培元里里長。〉 全文參閱: https://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退後原來是向前-101538906.html 她講話緩慢,而且有一種腔調,就算是同住眷村裡的人,也很難猜出是哪一省的鄉音,久了之後,大家才知道原來她是道道地地的日本人。 隨著天皇日軍到中國當戰地護士,二戰結束後,日軍撤離,她堅持留下,因為已經愛上一個中國軍官。愛,勝過了戰爭,願意隨他到天涯海角,中原江山風雲四起,她跟著他輾轉流離,最後國軍退守台澎金馬,她來到台灣,成了眷村裡的「李媽媽」。 。 。 。 。 。 。 。 。 。 。 為了打發時間,母子每天都到本里知名餅店示羊車(以部首代替)買蛋捲,李媽媽坐輪椅,屬於「身心障礙組」,可以優先購買,不必擠在長龍裡。同樣在「身心障礙組」裡還有一位阿丁(化名),多重障礙,身旁沒有輔助者,每天從遠方的家裡,自己「推」著輪椅來到示羊車門口買蛋捲。 所謂「推」,部首應該改成足字,因為他四肢只剩一隻腳可以用力。坐在輪椅上,阿丁用右腳在地上蹬,輪椅往後退一尺,就這樣一蹬一蹬把輪椅往後,不,應該是往前「推」,同時他必須向後伸長脖子,讓眼睛可以看到「前方」的景象,避免意外發生。 退後原來是向前。 。 。 。 。 。 。 。 。 。 。 「去幫他吧!」李媽媽用帶著日本腔的中文告訴兒子。 李媽媽的兒子雖然已經超過六十五歲,但雙手仍然有力,他推著阿丁的輪椅離開車水馬龍的街道,阿丁終於可以在行進時正面看到眼前的景象。來到車輛較少的路段,李媽媽的兒子才鬆手,讓阿丁自己回家,阿丁猛點頭,表達謝意。 示羊車喧鬧的人群裡,每天都可以看到這一幕:李媽媽的兒子先把媽媽推到里辦公處門口休息,然後推著阿丁離開危險的地方,再回來照顧媽媽,一個小動作,有著大啟示。 。 。 。 。 。 。 。 。 。 。 退後原來是向前。 按:「退後原來是向前」本作「退步原來是向前」。 選舉是一時的,台灣人情味及民主素養是永久的。 選舉可以良性競爭,不可謾罵攻訐;彼此應留個餘地,選後也好握手言歡,無論輸贏都要展現成熟民主風度。 閩南語名歌曲《愛拚才會贏》,不是要大家拼個你死我活,而是要參選人努力表達政黨理念,爭取選民支持。 布袋和尚《插秧詩》〈偈語〉: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布袋和尚〈網路分享〉 = = = = = = = = = = = = 一、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誠實,是最好的政策。」 ~Benjamin Franklin〈富蘭克林〉 二、No matter how long night, the arrival of daylight Association. 「無論黑夜無論如何漫長,白晝總會到來。」 ~William Shakespeare(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 三、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 toil tears and sweat . 「我所能奉獻的沒有其他;只有熱血、辛勞、眼淚與汗水。」 ~WinstonChurchill〈英國政治家~溫斯頓.邱吉爾〉 四、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Voltaire(法國大文豪~伏爾泰) 按:此句格言應是以寫伏爾泰傳記而聞名的一位英國作家伊芙琳.碧翠絲.霍爾(Evelyn Beatrice Hall,筆名Stephen G. Tallentyre,1868-1919)在其書中的雋永名言。 1906 年伊芙琳.碧翠絲.霍爾以筆名 S.G. Tallentyre 出版了《The Friends of Voltaire:伏爾泰的朋友們》一書。她在該書中第 199 頁第一行開場白: 「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作為她闡述伏爾泰對於思想和言論自由信仰的一個總結。 這句雋永的總結名言,常被誤為是伏爾泰本人所說的。美國好幾位卸任總統在位時,特別愛引用伏爾泰〈實際是伊芙琳〉這句名言。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