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1/25 11:45:10瀏覽3341|回應60|推薦181 | |
◎《莊子》雜篇成語選輯〈增修補正之二〉:
~雁南飛 輯錄/民國112年〈2023〉01.25
@《莊子》雜篇成語選輯~前言:
壹、參閱《維基百科》「莊子」條目:
貳、推介《莊子》書目:
一、《莊子集解》/清。王先謙 集註/東大圖書公司。〈清四庫點句版集解〉
二、《莊子集釋》/清。郭慶藩 輯錄/華正書局。〈郭象、成玄英、陸德明 集釋〉
三、《莊子今註今譯》/陳鼓應 註譯/臺灣商務書局。〈匯集各家註疏&勘誤〉
四、《莊子通義》/明。朱得之 註疏/北大圖書館。〈王陽明心學與莊學互動之作〉
五、《莊子譯註》/張耿光 註釋/台灣書房出版公司。〈含內、外、雜篇三冊〉
六、《莊子補正》/清末民初。劉文典 撰/中華書局。〈上下二冊;博引各家之說〉
七、《解讀莊子》/傅佩榮 著/立緒出版社。〈通俗白話註解本〉
八、《莊子通釋》/賈太宏 註譯/西苑出版社。〈涉獵廣泛不拘一格〉
九、《莊子翼》/明。焦竑 輯;王元貞 校/新文豐出版社。〈八卷,卷末附闕誤,考證詳〉
莊周夢蝶〈網路分享〉 = = = = = = = = = = = =
@《莊子》雜篇常用成語〈增修補正之二〉選錄五則:
八、分庭抗禮:
~抗,古作伉,抗衡、匹敵也。古時擺宴,主人與賓客分立在庭中,相對施禮以示彼此地位平等。
本喻主客雙方依尊卑地位及實力平等對待之;後引申敵對兩陣營之間相互對立抗衡。
~典出《莊子。雜篇/漁父》:
「子路旁車而問曰:『由得為役久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古通「傲」)之容。』」
~又見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宋豫章太守謝瞻僕射謝混宋太尉袁淑⋯⋯等》:
「課其實錄,則豫章、僕射,宜分庭抗禮。徵君、太尉,可讬乘後車。征虜卓卓,殆欲度驊騮前。」
〔附按〕:
~「分庭抗禮」細分有二義:
①對等尊重也;兩岸兄弟當如是。見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
「鎮安坊者,李姥所居之里也。帝麾止餘人,獨與迪翔步而入。堂戶卑庳,姥出迎,分庭抗禮,慰問周至。」
②抗衡並美也;官民平等謂民主。見清。褚人穫《隋唐演義》第五七回:
「木蘭遜謝道:『公主乃金枝玉葉,妾乃裙布愚頑,既蒙寬宥,已出望外,豈敢與公主分庭抗禮。』」
= = = = = = = = = = = =
九、探驪得珠:
~驪,ㄌㄧˊ,古指黑色之龍。在驪龍頷下探取龍珠,謂勇冒巨險深入龍潭虎穴,乃能得大利也。
本作「探珠驪頷」或「龍頷取珠」。引喻文章或辯言流暢,如探囊取物;謂能掌握文題或議題之要旨。略似成語「反掌折枝」。
~典出《莊子。雜篇/列禦寇》:
「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探驪得珠全僥倖,佞媚貪利終自斃。(香港文匯報分享)
~又見清。范鍇(原名范音)《漢口叢談》:
「即席以唐王建《三日尋李九莊》詩分韻,記(許)楠屏得(人)字,有‘座中今舊雨,畫裏淺深春’之句,足稱探驪得珠。」
〔附按〕:
~「探驪得珠」後世有名逸事,與詩人劉禹錫有關。見《古今詩話。探驪得珠》:
「元稹、劉禹錫、韋楚客,同會樂天舍,各賦《金陵懷古》。劉詩先成,白曰:‘四人探驪,子先獲珠,所余(古通「餘」)鱗角何用!三公遂罷作。」
探驪得珠〈網路分享〉
= = = = = = = = = = = =
十、內聖外王:
~謂內含聖人自然無為之德,外有施行王道之風。原為道家政治思想,後融入儒家學說並予弘揚光大。
後亦泛指君子之學術德行皆備,內則以修身齊家,外則以治國平天下。引《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邵雍》:「堯夫,內聖外王之學也。」
~典出《莊子。雜篇/天下》: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附按〕:
~『內聖』修己:格致、誠正、修齊;『外王』治世:治國、平天下。引錄《維基》:
「『內聖』,即將道藏於內心自然無為;『外王』,即將道顯示於外,推行王道。
『內聖外王』,意謂內有聖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兩者的結合。其中,內聖是體,外王則是用。」
= = = = = = = = = = = =
十一、櫛風沐雨:
~櫛,梳髮貌。沐,洗滌也。櫛風沐雨,本謂披星戴月不避風雨,到處奔走備極辛勞狀。
亦引申負面另義:指人民因戰爭或天災流離失所,以至於餐風露宿飢寒交迫。
~典出《莊子。雜篇/天下》:
「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又見唐。魏徵《九成宮醴泉碑銘》:
「雖藉二儀之功,終資一人之慮。遺身利物,櫛風沐雨,百姓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臘,甚禹足之胼胝。針石屢加,腠理猶滯。」
〔附按〕:
~近似成語「披星戴月」(亦近似「餐風露宿」)。與「櫛風沐雨」同樣指不分晝夜辛苦奔波、勤奮工作。
區別在,「披星戴月」偏重任務目標時間之催趕,而「櫛風沐雨」偏重任務天候環境之困頓。
= = = = = = = = = = = =
十二、學富五車:
~本義偏負面,係莊周暗諷惠施表面多學多能,其術數卻舛雜無章法,而未得其精華要旨。
後世多作正面詞義解,借喻文人學問之淵博。車,古音ㄐㄩ;今教育部統一讀音作ㄔㄜ,併參。
~典出《莊子。雜篇/天下》: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
學富五車〈網路分享〉
~又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六回:
「婢子向聞天朝為人文淵藪,人才之廣,自古皆然。大賢世居大邦,見多識廣,而且榮列膠庠,自然才貫二酉,學富五車了。」
〔附按〕:
~「學富五車」是美事,能多學多能佳,若能再精若干項更優。但多學而寡能,或捐買監生而少學寡聞,反不美矣。
引晚清。曾樸、金松岑《孽海花》第一四回:
「一則嫌筱亭相貌不俊雅,再則筱亭不曾入學中舉,不管你學富五車,文倒三峽,總逃不了臭監生的徽號。」
~按,徽號:標誌;圖騰;旗號。鄭玄注:「徽號,旌旗之名也。」引《禮記。大傳》:
「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與民變革者也。」
= = = = = = = = = = = =
@轉貼《教育部一字多音審定表》:
01.「法國」之「法」,讀ㄈㄚˇ,不讀ㄈㄚˋ。
(註:「髮」國?有點難唸。)
02.「俄國」的「俄」,讀ㄜˊ,不讀ㄜˋ。
(註:「鵝」國、「鵝」羅斯?還行。)
03.「秘」魯:讀ㄅㄧˋ,不讀ㄇㄧˋ。
(註:便「秘」之「秘」,讀音ㄅㄧˋ。)
04.「癌」本音ㄧㄢˊ。為避免和「炎」症混淆,或統一讀「ㄞˊ」。
05.「攣」生:併讀為ㄌㄨㄢˊ,不讀ㄌㄩㄢˊ。
06.「賜」:「ㄘˋ」音刪去,併為「ㄙˋ」。
07.「巫」:「ㄨˊ」音刪去,讀「ㄨ」。
08.「邋」遢原讀ㄌㄚˊ,今刪改為常讀之「ㄌㄚ」。
09.洗「雪」不讀「ㄒㄩㄝˋ」,一律讀「ㄒㄩㄝˇ」。
(註:洗「雪」上聲或四聲,都有點難唸。)
10.「血」一律讀「ㄒㄧㄝˇ」。
(註:不宜唸成「雪」。)
11.「刻」不讀ㄎㄜ,一律讀「ㄎㄜˋ」。
12.「梧」原讀「ㄨˋ」、「ㄩˇ」、「ㄨˊ」。今改為單音字,一律讀「ㄨˊ」。
13.「伐」原讀「ㄈㄚ」、「ㄈㄚˊ」,今改為單音字,一律讀「ㄈㄚ」。
14.「酪」語音ㄌㄠˋ,併入讀音「ㄌㄨㄛˋ」。
15.「嚼」語音ㄐㄩㄝˊ,讀音「ㄐㄧㄠˊ」。
16.「鑿」語音ㄗㄨㄛˋ,併入讀音「ㄗㄠˊ」。
17.「熟」語音ㄕㄨˊ,併入讀音「ㄕㄡˊ」。
18.「亙」又讀ㄍㄥˋ,併讀為正讀「ㄍㄣˋ」。
19.「播」俗讀ㄅㄛ,併讀為正讀「ㄅㄛˋ」。
20.「顫」又讀ㄔㄢˋ,併讀為正讀「ㄓㄢˋ」。
21.「穹」又讀ㄑㄩㄥˊ,併讀為正讀「ㄑㄩㄥ」。
22.「眶」又讀ㄎㄨㄤˋ,併讀為正讀「ㄎㄨㄤ」。
23.「膜」正讀ㄇㄛˋ,併讀為又讀「ㄇㄛˊ」。
24.「什」讀ㄕˊ、ㄕㄣˊ、ㄕㄜˊ,皆與「麼」連讀;限讀「ㄕㄣˊ」(或「ㄕˊ」),刪「ㄕㄜˊ」。
(註:什錦麵之「什」讀啥?一般唸「ㄕˊ」。)
25.「挾」取「ㄒㄧㄚˊ」,刪「ㄒㄧㄝˊ」。如「挾(ㄒㄧㄝˊ)帶」。
26.「沈」和「沉」分開,「沈」一律讀「ㄕㄣˇ」。
27.「裳」讀「˙ㄕㄤ」,不讀「ㄕㄤ」,如「衣裳」。另音「ㄔㄤˊ」,如「黃裳」。
28.「更」刪去「ㄐㄧㄥ」音,如「三更」讀「三ㄍㄥ」。並保留ㄍㄥ、ㄍㄥˋ,如「更好」、「變更」。
29.柬「帖」原讀「ㄊㄧㄝˇ」;碑帖的「帖」原讀「ㄊㄧㄝˋ」,今併讀為「ㄊㄧㄝˇ」。另通「貼」時,音「ㄊㄧㄝ」。
30.「薄」之「ㄅㄛˊ」、「ㄅㄠˊ」二音,刪「ㄅㄠˊ」音,統讀為「ㄅㄛˊ」。另「薄荷」之「薄」讀「ㄅㄛˋ」(限讀)。
31.「莘莘」學子:刪去「ㄒㄧㄣ」,統一為「ㄕㄣ」單音。
32.「姍姍」刪去語音「ㄒㄧㄢ ㄒㄧㄢ」,併為單音「ㄕㄢ」。
33.「骰」子:刪去「ㄕㄞˇ」音,統一為「ㄊㄡˊ」。
(註:擲「投:ㄊㄡˊ」子?唸習慣成自然。)
34.「滑稽」念「ㄏㄨㄚˊ ㄐㄧ」不念「ㄍㄨˇ ㄐㄧ」。
(註:「ㄍㄨˇ ㄐㄧ」是古音;較雅致。)
35.「騎」刪去「ㄐㄧˋ」音(如騎兵等),併為「ㄑㄧˊ」。
36.「扛」作「舉起」時,念「ㄍㄤ」,如「扛鼎」。
(區別:雙手舉起重物唸「ㄍㄤ」,以肩負重或曰責任我來扛,唸「ㄎㄤˊ」。)
37.「液」一律讀「ㄧㄝˋ」,不讀「ㄧˋ」。
(註:兩讀音似可通用?今統一為ㄧㄝˋ,也行。)
38.「使」刪去「ㄕˋ」音,如「出使」,併為單音「ㄕˇ」。
39.「誼」刪「ㄧˊ」音,一律讀「ㄧˋ」(別懷疑,是友誼「ㄧˋ」喔!。)
(註:其實,友誼「ㄧˊ」比較溫柔。又,情誼之誼如唸四聲,則與口語之情義不易區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