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26 12:00:50瀏覽198|回應0|推薦0 | |
當我闔上基地與地球的那一刻,我只有一種感嘆─謝頓先生被遺棄了,你的好友丹尼爾忘記了你的心血,把你當成一個實驗而已。 或許是作者無意,但是讀者有情。一部鉅作中間斷續跨越30年以上,不可否認的,在劇情的銜接上一定會有所落差。而謝頓的悲劇也隱於此:因為順序的不一,導致人物的個性產生了破壞性的改變。晚年的艾希莫夫恐怕沒有心思重新閱讀過去的所有作品,但成就了謝頓的宏偉大略以及丹尼爾的守護者之心,卻破壞了先前作品的故事性。 仔細比較丹尼爾,從鋼穴開始,接下來是基地前傳系列,最後抵達基地後傳,他說話的方式、給人的感官幾乎有著完全的改變,反而不像是個機器人,而更像是個人─活著兩萬年的人。有人或許會以鋼穴的劇情反駁,丹尼爾兩萬年更換了五顆正子腦,每次雖然都把記憶蝕刻到新的腦內,但是依據測不準原理,不可能完全一樣─丹尼爾終究改變,謝頓始終會被遺棄,蓋婭星系是唯一的道路。 其實艾希莫夫先生在基地締造者中犯了一個小小的疏失,就是讓丹尼爾承認自己無法記憶如此龐大的訊息,必須有個儲存地點。反過來看基地與地球,丹尼爾告訴崔維茲自己可以完美回溯兩萬年的記憶,因為全部安裝在正子腦內─兩者相互矛盾,但丹尼爾始終說的是實話。 就因為機器人所說的言語無法欺瞞人類,我才感到謝頓先生的悲哀;丹尼爾無法欺騙一個人類,所以他只能不諱言的講出他的計畫,否定謝頓的努力;蓋婭計畫源起早於謝頓計畫,雖然不成功,但確實也小有成就。只不過謝頓沒有詢問這台機器,也沒有機會去求證是否地球真的存在,所以,等到他平靜的去世五百年後,他畢生的心血就這麼崩壞於無形。 按照基地發展年代,崔維茲議員是在謝頓建立基地後500年左右才和丹尼爾見面,丹尼爾則於600年前更換過正子腦,按照道理,兩部小說的丹尼爾應該都要具備相同的行為邏輯、相同的說話方式。可惜事實不然。以一個艾希莫夫的讀者來說,苛求作者已無益,不如我們自己思考,在基地系列內,所出現的兩個未來的道標,哪個才是比較好的? 我必須承認謝頓計畫建立於迷信之上為必然。不可否認的,第一和第二基地因為相互孤立,而導致兩者的思考經過百年後漸行漸遠;在我眼中,兩者其實可以相容,祇是作者在基地邊緣內沒有思考而已。若只有中古的魔法(或者第二基地的心理史學),而無科技骨幹力量的扶植,終究只能侷限於單一星球,不能開拓星海。 宏觀的思考,第一基地是開創未來疆土的劍,第二基地則是守護不敗王朝的盾,攻守合一,豈有破綻?「只要讓每個人覺醒成為新人類,那麼世界就會改變!」Z鋼彈裡,克瓦特羅(夏亞)如此的對哈曼回答。同樣的,只要每個人都可以受到第二基地的薰陶,一樣也可以產生精神力量。謝頓計畫的公式可以始終保持著未公開,而人人都能夠使用精神力溝通與防護,相互汲取彼此的力量團結,保持著自身的多樣性,是相當誘人的想法。 其實蓋婭星系可以存在,只是完全放棄自我個體獨立性的人們,會將科技帶向死胡同。每個人都可以分享彼此,沒有你我的一體就只有一體,只要外來的科技能夠擊破彼此的防護,切開分散成為個體,那個體終究是個體,生物學明白的說過,物競天擇。通通都是蓋婭,蓋婭是所有,那麼人類就形成無性生殖般的情景,每個人都是一個人,都是「機器人」。 你希望怎麼樣的世界?謝頓先生,你的期望呢?我遠眺的星河點點,等待丹尼爾的答覆─他不會忘記你的,我始終相信─即使是化身作人類的丹尼爾,兩萬年的完美記憶,一定沒有把你的臉龐忘記。鐸絲也是。 P.S.鐸絲是謝頓的妻子,同時也是個機器人,是丹尼爾派來保護謝頓先生的保鑣,最後死於加瑪射線儀。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