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被加諸太多意識形態後,已經被操作成政治敏感話題,到底母語該如何教?很多人不敢碰。高雄市長韓國瑜看到問題並大膽提出,果然招致「假正義」綠營人士炮轟,意識形態凌駕理性討論,讓母語如何務實傳承、教育如何與國際接軌,陷入爭議而無解。
首先,如何定義「母語」?台灣光是各省方言與原住民語言就數不清,政府砸資源推廣母語,為何外省家庭的方言就沒被定義成「母語」?為何新住民母國的語言又被歸類成「母語」,而不是「外語」?
顯然,在母語的議題上,政治性超越了政策本身的討論。因為已泛政治化,藍營過去不敢碰,綠營則是拿來當情緒勒索工具,導致語言教學只做表面功夫,教學效果有限。
愛學語言的人都很清楚,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是在「使用」,而非在課堂上鑽研。這是為何韓國瑜提出「母語在家學」,並非要消滅母語,相反的,可能是保存母語更好的方式。
學校教育部分,有些母語有很多人學,有些沒人學,例如選修賽德克語,學生可能除了老師外,沒有人可以練習。學生若拿著「母語課本」回家問家長,家長也一頭霧水,無從教起,學半天的語言,沒人能對話,遲早會拋到腦後忘光光,有何意義?
若能在家裡學母語,彼此以母語溝通,假設家長對母語不夠熟悉,也可以設計成社區活動,親子與鄰里一起學母語,還可促進家庭與社會和諧。
那些每次聽到母語議題就意識形態發作的人,開記者會不也是用「中文」?他們提供的新聞稿不也是寫「中文」?因為大家都很清楚,「溝通」的本質就是彼此都要理解對方的意思,這也是語言的核心。
既然如此,強押學生學習沒在使用的語言,根本不是叫做「母語傳承」,只是單純讓學生變成政治攻防的犧牲品,語言學習應該回歸務實討論,學以致用才是正道。如果學了母語,連跟家人溝通都用不到,那又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