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3.孤獨,不止一個面貌
2023/06/20 06:15:10瀏覽118|回應0|推薦3

3.孤獨,不止一個面貌然而仔細回想起母親,她發現其實母親也是孤獨的,只不過母親呈現的是另一種隱藏式的孤寂。表面的歡樂與真正內心的苦產生撞擊式衝突,想藉由外在歡快的假象掩藏內心真相。

除非懂得放下,否則歡樂後,內心即呈現一種空洞的孤獨感,表面的快樂難以釜底抽薪地轉化人內心真正的感受,所以走在路上看到的面容多數是不開心、皺眉的臉,只有獨處時,可以發覺自我真正的內在。很多人想藉由外在的刺激,如跳舞、唱歌、旅行,甚至吸毒等等外在行爲來麻醉、催眠自己,殊不知沒有真正放下,遇到內心的傷口,仍舊會「舊傷復發」,即使是美妙的歌聲,也無法讓心真正美麗起來。

退休後,夫妻二人成天在家,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兩人還能談些什麼呢?許是因著兩人整天在家,突然安靜的時空,腦海裡湧現了過去痛心的記憶。一旦兩人有個摩擦,「過去」就不斷被挑起,以致於一觸碰相關問題,「過去」不斷被拉到兩人眼前,可說一言不合就吵「過去」,那樣的痛被挑起,確實不是誰能輕易再去承受的。

於是,愈吵愈烈,夫妻間吵得不可開交,感覺母親像是要算帳似的,把過去的委屈一一抓出來說,痛訴這些年的心酸,而父親當下只是默默地聽著,讓母親宣洩。日復一日,母親卻愈說愈激動,愈來愈常挑起過去的事件來指責父親,甚至也摻雜了人身攻擊,對父親個性也有批評,這些積壓在內心的記憶,帶給母親太多的痛苦、傷痛,然而這樣的控訴也未能化解內心的苦,反而因為回憶而添了更多的痛。

殊不知這些記憶也隨著時間深化了,當時可以忍受的苦,與現今安康的生活一相比,當時的苦從如今的角度看,那如何忍受、又豈能不痛呢?實際上,人自以為的痛苦,只是因為自己在腦海中不斷咒罵、憤恨而更加深這樣的痛苦。

思想的慣性,往往讓人看不到其他的想法,以為就只有自己想的這樣,於是就被自己的思想困住了,一旦轉變思想,感受也會截然不同的。

 

孩子們看到這樣的情境,看著父母因為放不下過去的事,或許退休無聊,因為一點小摩擦又把過去翻出來,竟然愈吵愈兇,「莫名其妙」地為「過去」的事鬧得家裡烏煙瘴氣,也苦於無奈,好不容易挺過來的生活,怎麼又搞得硝煙四起?

退休日子要享受生命,就是要讓自己身心靈愉快,兩人卻常常吵架、生氣,母親甚至鬧離婚、離家出走,可以清閒過日子時,反而鬧心,或許女人生命中這段生命歷程於她,是多麼地痛,難以忘懷吧!

夫妻間吵架在所難免,為人子女或另一半,莫以為其「無理取鬧」、「莫名其妙」地吵鬧,可說這段傷口很深,才會有這樣的呈現,不是離婚就了事,所有內心的傷口都要從根本、從源頭,追根究底式地找出來後,予以安撫、化解,讓傷口結痂、痊癒。離婚也只是表面的,並沒有解決婚姻之間所造成的傷口,即使到哪裡都一樣,只有真正化解、放下了,心才會真正自由。

 

看他倆吵得有夠久、夠兇,家中時不時瀰漫戰爭、冷戰氣氛,望著母親眉頭深鎖、一臉不快樂的樣貌,於是孩子們勸說不如分開住吧!眼見孩子們也讚同母親想離異的心,更勸說母親可搬到小兒子家住,與此同時,母親反而冷靜下來了。

同時,孩子們也注意到父親逃到了陽台,兒子們去陽台陪抽菸、聊天,而母親冷靜後躲進了歌唱裡。很幸運地,她還有熱愛唱歌的愛好,她找到了素人電視台可以Call in,可點歌,也可去電視台唱歌,於是母親逐漸走出家裡,接觸與以前不一樣的世界,熱衷於學唱歌、去電視台唱歌、交朋……生活有開始熱鬧了起來,是母親內心真正的嗜好救贖了她,對家人們又何嘗不是呢?

當母親找到興趣後,焦距轉了,心也轉了,開始有笑容了……

孩子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媽媽,僅僅是把焦點放在自己愛好上,開始轉移焦距,心境上逐步得到釋放,面部線條也柔和多了,這顯現釋放負能量後的心,也產生質變,讓心更懂得放下了。

其實過往的經驗或許有些真的是心底很深沉的痛,然而只要願意走出內心的泥沼,學習放下,讓過去的煙消雲散,擁抱當下的美好,如此才得以享受內心真正的快樂,再深的傷口,終有癒合的一天,看到夫妻間衝突逐漸化解,關係和緩了,倆人甚至一同參加電視台旅遊,關係可說是前所未見的好。

孩子們很高興母親從過往生命經驗中掙脫而出,不再受那樣的桎梏束縛,音樂的濡化讓她學會放鬆、放下,她的內心也開始如蝴蝶一樣地蛻變,她開始活得自由自在了,孩子們也因為她的快樂而感到幸福。

心裡的孤寂,真的只有自己願意走出來,去擁抱外面的世界,開拓起視野、也才能打開心。這段人生歷程的故事,真的很令人省思其間的轉變:原來一切都只是心的轉變。

初始,其歌聲中依然感受些微的怨氣,即使歌唱再有技巧,情緒影響也感受不到愉快感,歌聲裡依然可聽聞心底的創傷;慢慢地,當她打開心,音樂能量淨化了她,漸漸學會放下後,輕輕哼歌也感受得到她雀躍的心情。這是多大的改變啊!

音樂感染人心的力量很大,然而也因為人願意打開心,放下負面的思維,放下過去的不愉快,願意用正面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重新給自己一個蛻變的機會,才可能讓心釋放,才能轉化自己生命的能量。

論內心的孤寂,不是只有沉默、安靜不說話,才是孤獨,現在很多人有自閉傾向,眾人會關注她的內心狀況,其實過動兒也是一種內心有著孤單感受的症狀,他想要人的關心,於是就會用各種動作來吸引注意,過於安靜、吵嚷的狀態都是一種訊號,告訴父母家人、更告訴自己要內觀自己的心靈,看到心底真正的需求。透過這樣的「觀心」,讓自己找到自己、走出自個兒的生命。

 

在東方文化中,身為母親角色的女人們往往自我犧牲太多,生活中幾十年甚至一輩子都以丈夫、孩子為主,所有的喜怒哀愁都來自於他人,似乎很少是出於自己的愉快,多是因他人而喜怒哀樂。傳統角色的母親,常常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追求,同時面對婚姻家庭關係的創傷,甚至也有原生家庭的傷痕,這些都會將女人推得離自己更遠,從而把心封閉起來,形同把自己困住、封印起來,想解除這些關係、觀念的束縛,唯有自己懂得換個角度思考,這些傷口的封印,才有機會解除。

隨著時代、社會的進步,總算有一些論述正視到女性的內心,尤其是作為母親角色的梳理,讓一些子女開始能鼓勵媽媽能為自己活、適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飛翔,父母也可以保持自己的興趣、夢想,在追求自己夢想時,同時也是鼓舞兒女活出自己的身教。

當然社會上也不乏出現父母太專注事業而忽略孩子成長,讓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的孤寂,成了童年的創傷。

真正的成長,往往是自己去經歷的,過往父母犧牲自個兒的夢想,看似為了孩子的成長,現代的研究是父母適當放手,反而是一種成全,讓孩子得以走自己的路。

有時父母因為犧牲自己的夢想,因此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望於孩子,殊不知這正是一種干擾,有太多父母左右孩子的人生選擇,讓孩子過著不是自己喜歡的生活,形成人生的干預,這真的是為人父母得深思的教養問題。

社會上多樣化的圖像紛呈,父母們如何抉擇於夢想和孩子的照顧之間,確實考驗著父母的智慧,但是不論生在何種家庭,會那樣經歷生活,想必對於經歷者也存在某些意義,只是人總是在很久之後才發現那段經歷的意義。

 

母親過世後,她突然感覺母親看似歡快生活著的背後,其實是強烈的孤寂,與父親生活四、五十年,兩人只為了孩子而活著,已然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之間經歷了太多滄桑、艱辛,那時代的夫妻能向對方攤開自己內心感受的也可謂極少數。

 

自古以來,世界各角落,總傳述著不同母親的故事、父親的圖像,生活中留給子女很多歡樂,然而內心卻隱藏著各種心苦,很多女人確實也只有在經歷母親角色後,才體會更多人生於她的涵義,反而只有在孩子飛出去後的空巢期,能回歸自己,遵循、追尋內心的想望。

人似乎總在歷經高潮迭起的人生經歷後,才開始懂得回到內在看看自己。

傳統父母為了子女,犧牲自己人生,有相當多為人父母者有這樣的現象,這或許是很多夫妻在退休後卻反而離婚的很大原因:由於過去還在為孩子、為生活打拼,未曾正視自己內心的呼喚,退休後,心跟著清閒了,開始聽到自個兒內在的聲音,因此有很多人為了自己,終於有機會踏上自己內心想做的事,同時更有勇氣和不同目標的另一半分道揚鑣,以便踏上自己內心想望的人生旅程。

能夠在有生之年聽見內心的呼叫,並且去執行,這也需要擯除外在雜事的喧囂,才能關注到內心的呼喚,對於生命而言都是一種美麗的孤獨時刻,像這樣解除過去觀念的束縛,重新看待生命,賦予自己蛻變的機會,願意踏上人生另一個風景,那也是一種放下。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91e5885e&aid=1794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