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了無生趣:一年千百億催不出消失的嬰兒 (112.1.11報紙社論)
2023/01/11 21:34:06瀏覽178|回應0|推薦0

陳思緯老師的提醒:
1. 本篇報導中提及「中研院的人口白皮書早就建言:公共托育、家務平等分工,讓女人不再獨自擔負育兒重擔,包括「友善職場」的彈性工時、足夠的照顧假,讓女性能兼顧職涯與母職,才是更根本之計。」,是相當重要的觀點,請考生思考。
2. 最佳瀏覽方式個人電腦瀏覽;如以手機瀏覽,連結網址後,建議選【傳統版】選項為佳。

  台灣新生兒消失的速度已是失速列車,政府雖不斷發放各種津貼、補助,號稱「國家一起養」,仍攔不住跌勢。去年達到台灣光復以來的最低谷,新生兒數只得十三・八萬人。年輕人「不想生」,有人推給新冠疫情阻擋外籍婚姻的「生力軍」入境,或歸咎傳統「虎年」禁忌造成的低生子意願。但這些只是次要因素,解釋不了政府一年花掉一千六百億元打造友善生育環境,為何國人仍了無「生」趣?

回頭看看台灣的新生兒是如何消失的。民國五十年代經濟起飛,人民勇於「增產」報國,新生兒曾創一年四十二萬的高峰。民國八十年代,每年新生兒還有卅萬人,此後每下愈況。民國九十七年是歷史轉捩點,嬰兒出生數首度跌破廿萬人。九十九年遇上虎年,出生數降至十六・六萬人;但兩年後龍年再現出生潮,回升至廿三・五萬人,竟比虎年大增七萬人。台灣自命科技島,生育卻擺脫不了生肖傳說,令人難解。

「少子女化」魔咒糾纏台灣近廿年,各級學校都招生不足,執政者卻始終無法對症下藥。二○一○年,當時總統馬英九曾喊出「少子化是國安問題」,可能動搖「國本」,各種催生補助開始出爐。蔡英文執政後也加碼育兒津貼,並喊出「○到六歲國家一起養」;如今,蔡總統任期已至尾聲,但仍只能看著「國本」繼續動搖。

歐美不少國家都有過少子化問題,透過多元政策搶救,皆有起色。台灣的少子化危機,則是診斷失準,又拿錯藥方。我國每年偌大的催生經費,有四百億元用於「發津貼」,包括托育補助、育兒津貼,及補助私托業者的「準公共化」幼兒園,都是發錢政策,發好發滿,易放難收。事實上,各國經驗都證實,發現金政策無助催生。中研院的人口白皮書早就建言:公共托育、家務平等分工,讓女人不再獨自擔負育兒重擔,包括「友善職場」的彈性工時、足夠的照顧假,讓女性能兼顧職涯與母職,才是更根本之計。如果這些都做不到,那麼女性選擇「不婚」或「生育罷工」,都是經濟理性下的選擇。人生的發展,哪是區區幾千元補助所能收買?

陳時中在衛福部長任內,曾大動作成立「少子女化辦公室」,請出前部長林奏延坐鎮。去年底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才被揭出該辦公室只「舉行三次會議」,盤點內部資源。那三次會議,官員赫然發現,少子女化議題事涉勞動、教育、經濟、文化等面向,須仰賴行政院整合。於是,該辦公室便回歸行政院的「完善生養方案」,默默成了盲腸。由此可見,這個「國安問題」已淪為一次次開會的官僚作業,從未積極解決問題。

最新政界競相亂開的催生藥方,是「凍卵補助」。去年選舉,有廿八名首長及議員候選人提出這充滿「科技感」的政見,最後有十七人當選。例如,新竹市長高虹安提出卅歲以上女性可享有單次凍卵兩萬元的補助,參選新北市長的林佳龍則提出三萬元補助的政見。問題是,我國《人工生殖法》規定,要解凍卵子受精,必須是「異性夫妻,且任一方罹患不孕症」。亦即,女性凍了卵,卻找不到丈夫,或同性配偶想生養小孩,都不得動用自己的冷凍卵子。據台大醫院統計,台灣凍卵使用率只有八%,遠低於美國的四十%。可想而知,「凍卵補助」的錢將進入業者口袋,卻無太多催生效果。

要讓少子化列車減速,政策不是求「有做」,而是要求「有效」。再亂撒幣,催生無方,難道只能等龍年搶救嗎?

報導原文網址:https://reurl.cc/EX5l8m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c33883b&aid=17806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