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談老化加速的台灣 (111.8.25報紙社論)
2022/08/26 21:26:24瀏覽106|回應0|推薦0

陳思緯老師的提醒:

1.本篇社論請考生參考,建立對人口議題的熟悉感;並將社論中的四個觀察作筆記,可做為論述我國人口議題或趨勢的申論參考素材。
2.須準備的歷屆試題:
(1)請論述因應人口高齡化的重要政策方向為何?你認為這些政策或福利措施當中,何者最具成果?何者最不足?如何排出政策之間的優先順序?(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福利政策與法規 搶分題庫》第9章「老人及身障者福利政策與法規」)
(2)在高齡化社會來臨之際,請針對臺灣當前老人的問題與需求進行闡述,並提出具體的因應策略。(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福利政策與法規 搶分題庫》第9章「老人及身障者福利政策與法規」)
3.最佳瀏覽方式個人電腦瀏覽;如以手機瀏覽,連結網址後,建議選【傳統版】選項為佳。

 國發會日前公布人口推估報告(2022~2070 年),表面上本次推估與兩年前的估計差不多,事實上,是有差別的,尤其十年後老化程度、工作年齡人口下滑的情況,本次推估多有修正,台灣這班老年化列車正加速駛向 2070 年的老年社會。

本次報告之所以會被解讀為變化不大,原因在於各界關注的「超高齡社會」於 2025 年到來這件事,和兩年前的推估相同,還有,「人口紅利結束」這件事,上回認為會落在 2028 年,本次推估一樣也是2028 年,這兩件最為大家注意的時程既未提早,也未延後,因此這份推估沒有獲得太多的重視。

人口推估(PROJECTION)不同於經濟預測(PREDICTION),經濟預測是循歷史資料以聯立方程式來推測經濟成長,太平時期的預測尚可,但只要遇上金融風暴、能源危機則預測馬上失準。人口推計則不然,除非我們像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的男主角一樣年齡倒著走,否則今日的年輕人,二十年後自然會邁入中年,再二十年後自然進入老年,只要依循生育率、死亡率及社會遷徙定期調整,何時會進入高齡社會,何時人口紅利會結束,何時老人會占三分之一,其推估雖不中亦不遠矣。

人口推估,早年稱人口推計,就是把現在的人口結構,投影到三、四十年之後的未來,提前告訴我們,如果讓現的社會文化、結婚率、生育率持續走下去,三、四十年之後會變成怎樣,如前所言,這不是經濟預測,不會因為能源危機、金融風暴就改變人口變化的路徑,非常具有參考性,同時,這不會是「狼來了」,當報告說哪一年老年人會占三分之一、哪一年大學入學人數會少於 20 萬、哪一年依賴人口會超過工作年齡人口,不要懷疑,都將一一實現。

我們認為本次推估有不少重要的趨勢,值得深思,以下是我們四個觀察:

第一、老化現象正在加速:兩年前的報告指 2045 年老人占三分之一,本次推估提早到 2044 年,之所以如此,生育率下滑應是主因。一般而言,未來某一年有多少老人是已知數,變化不會太大,但未來某一年會生多少小孩則是未知數,例如 2000 年初多數人認為台灣每年的出生人口將一直在 20 萬以上,隨著少子化,這一看法逐年下修,兩年來出生人口屢創新低,以致本次推估下修各年總人口,在老人數目不變,而總人口下修的情況下,老人占比因此升高,老化提前報到,若生育率再下滑,老化還會再加快。

第二、三十年後世界最老:如今台灣雖快速老化,然而拿國際資料一比,好像還不老,以 2020 年而言,台灣老年人口占比 16.1%,低於美、歐的 20%,然而別太高興,十年後,也就是 2035 年,我們老年人口占比升至 27.7%,已超過美、英、德、法、瑞典、挪威等國,三十年後,到 2055 年我們老年人口占比升至 39.3%,非僅遠遠高於美、歐 25%,也比日本老,台灣幾乎成了世界上最老的國家。

第三、龍年效應逐漸消失:長久以來,龍年出生的小孩特別多,例如 1988 年超過 34 萬,2000 年仍有 30 萬,2012 年僅 23 萬,後年(2024)又逢龍年,估計將降至 16 萬,為歷來龍年最低,再下一次龍年 14 萬,再下一次 11 萬,這不但反映龍年效應遞減,也告訴我們,隨著少子化世代進入婚配年齡,能結婚生子的族群劇減,出生人口將呈螺旋式下降,屆時就算龍年的生育率再高,也不管用了,三十年後的龍寶寶終將跌破十萬。

第四、少子化創造高齡化:今天的幼兒是明日的青年,今天的青年是明日的老年,從動態思維觀察人口結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少子化創造了高齡化,少子化不會一下子把社會帶入高齡化,但隨著時間推移,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之後,少子化的種子就結出高齡化的果子。台灣出生人數於2001 年跌破 30 萬,2008 年跌破 20 萬,今年將跌破 14 萬,這段期間台灣老化速度愈來愈快,兩者可謂桴鼓相應。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如此形容老年社會:「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是唐詩名篇裡的名句,言淺而意深,老化是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於不知不覺中到來,昔日於花前清歌妙舞的美少年,在歲月摧折下成了寂寞臥病的白頭翁,荒蕪景象讓人不忍,這首詩正是台灣未來的寫照,若不以政策紓解,「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的情境很快就要席捲台灣社會了。

報導原文網址:https://reurl.cc/0X9rGx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c33883b&aid=17695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