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27 18:36:07瀏覽64|回應0|推薦0 | |
陳思緯老師的提醒: 行政院國發會上週發布人口推估,指出我國未來總人口將持續下降,二○二五年進入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兩成的「超高齡社會」,二○二八年勞動人口比重上升帶動經濟成長的「人口紅利」結束,且長期老化程度將更明顯。按此推估,由於少子化、老化日趨嚴重,二○七○年總人口將從現今兩千三百四十萬人,減為一千四百九十七萬人。 台灣人口結構拉警報,少子化、老化、人口「生不如死」而減少,都已不是新聞,且為現在進行式。國發會的推估,只是再度印證,儘管政府宣稱少子化為「國安危機」,且採取了若干因應措施,仍未能扭轉趨勢。 我國人口問題嚴重,不僅隨著時間推移日益明顯,從國際現狀來看,也是如此。按美國中情局《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比較,台灣每一婦女平均生一.一個嬰兒,生育率在全球兩百二十七個國家地區排名最末,不僅不如全球平均的二.四二,也遠低於人口平衡所需的二.一。生育率低迷,出生率隨之不振,約千分之七.三的出生率,同樣在全球居最末段的第兩百二十名。孩子生得少,人口欲增不易,千分之○.三的年成長率,雖高於人口同樣已呈減少的日本,卻遠低於世界平均的千分之十.三,在全球排名居第一百九十一,也屬末段班。整體來看,兩千三百多萬人口的中位年齡四十四.六,比全球平均的三十,老了將近十五歲。 往前看,國發會預估,二○二七年十八歲大學入學年齡人口將首次低於二十萬,二八年十五到六十四歲工作年齡人口占比低於三分之二,四九年總人口低於兩千萬,五○年老年人口達卅八.四%。 從而,從各種角度看,台灣人口問題危機重重。傳統上,人口是國情國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國家主要戰略資源;人口變化影響個人、家庭、社會經濟、環境、文化與政治等諸多層面。簡言之,人口減少將導致稅負增加,社會安全資金縮水,兒童缺乏足夠同伴互動,年輕勞動力匱乏,社會失去活力。台灣已出現的各級學校招不到學生、傳統產業缺工、募兵員額達標不易,均屬之。人口問題是長期現象,短期不易看出,台灣現今既已形成「國安危機」,亟應嚴肅面對,尋求有效方策。 必須強調,儘管全球逾八十億人口仍持續增加,有四分之一國家地區已出現負成長。誠然,人口並非越多越好,適當規模和結構從不同角度著眼,有不一樣答案,但其變動必生相關效應。大致說來,生育率降低、少子化隨著經濟發展而趨於明顯,甚至是一種慢性病。究其原因,工業化和現代化使女性地位提高,就業機會增加,需在家庭與事業間取得平衡;教育水準提升延後了生育年齡,都市化造成房價上漲,養育孩童負擔沉重,台灣年輕人尤為低薪所苦,諸多因素導致生育率下降。東亞諸國的生育率及出生率排名近年都居世界最末段班,主因或在於此。 包括台灣在內,面臨少子化的國家,政府並未坐視,但以往經驗卻顯示,政府措施在降低人口的功效明顯高於鼓勵生育。中國曾長期嚴格實施「一胎化」政策,近年放寬後人民並未領情,人口成長率居全球末段的第一百七十二名;日本戰後以鼓勵避孕及墮胎除罪化降低人口成長,如今全力催生,成效不彰;南韓一九七○年代以墮胎合法化且不鼓勵生育兩個以上孩子,現今也為嚴重的不婚不育苦惱。 大致說來,各國政府鼓勵多生孩子,主要措施不外放寬育嬰假,以補貼等方式做好托嬰,鼓勵男性陪產並分擔家務,企業縮短工時和加薪,從稅捐減免提供誘因,並促進年輕人結婚及生育。另外,開放移民,選擇性的引進人才,也見諸若干國家,雖然在政治社會上都有不少爭議。 我國近年在這方面也有作為,官方設有專案辦公室,實施鼓勵生育、放寬育嬰假、擴大並充實托嬰環境、強化幼教等等,而以「六歲以下兒童國家一起養」口號喊得最響亮,且不惜大撒幣。然而,改善人口問題,政府責無旁貸,投資下一代國家才有前途;但政府可以鼓勵多生育,生兒育女卻是個人的事,政府不能生小孩,養育也不可越俎代庖。同樣地,養老是個人應及早規劃的要務,不能全靠政府;年輕一輩前景有希望,長者才能「老有所終」。 人口問題不是一天造成的,其形成緩慢而長遠,改善現狀要高瞻遠矚。現今問題浮現,是過去未妥善處理所致;如再延宕,危機難解,代價沉重,社會整體應積極面對。 報導原文網址:https://reurl.cc/adWkyG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