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3/10 21:54:53瀏覽194|回應0|推薦0 | |
陳思緯老師的提醒: 為說明高房價不是近來少子化的主因,內政部 2 月 23 日以新聞稿指出,30 至 49 歲青壯年無自用房者,其生育率高於同年齡層有自用房者。不過,長期來看,經濟成長帶動高學歷青壯年晚婚、晚育是少子化更重要的因素。 內政部的新聞稿來自其「內政大數據簡析,國安危機─少子化浪潮」的專題報告。該報告顯示,青壯年無自用房者的生育率 58.4%,高於同年齡層生育前有自用房者的 40.3%。不過,由該報告的下列相關性數據也可獲得相同結論:相對無大專學歷的青壯年,比更高學歷的青壯年更加晚婚、睌育、少生子女,且更可能在婚前擁有自用房。 高房價是否造成少子化,取決於其對下列兩類夫婦影響的加總效果:(1)生育前無自用房者;及(2)生育前有自用房者。首先,從內政部新聞稿的數據,可以計算出已結婚有自住房的青壯年夫婦中,有四成是生育子女後才擁有自住房,也就是屬於第 1 類夫婦。這類夫婦在考慮是否生小孩時,會同時考慮是否需購買自用房,而高房價則會降低其生小孩的誘因。其次,房地產增值的財富效果,會促使第 2 類夫婦更願意生小孩。內政部的資料顯示,後項效果超過前項效果,導致高房價提高生育率。例如,在國內房價處於高峰的 1989 年及 2014 年,隔一年的生育率即提升。相對的,在國內房價處於谷底的 2004 年及 2017 年,隔一年生育率即下降。 內政部的報告並未解釋我國長期間生育率為何逐漸下降。不過,199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Gary S. Becker)在 1960 年所發表的《出生率的經濟分析》一文,即已預期今日高所得國家的少子化問題。貝克教授把小孩視為父母的耐久性消費財,並以「成本─效益」分析解釋出生率的變化。 他認為,出生率決定於生育小孩的效益以及總成本之間的取捨;而總成本包括生育小孩的直接成本,以及父母因而放棄工作機會的間接成本。小孩長大成人後,在農業社會是重要勞動力。因此,農業社會的家庭生育小孩的效益高於現代社會的家庭。反觀現代社會的家庭,為了培植小孩接受高等教育,父母親必須付出的教育及日常生活的直接成本,甚至必須放棄全職工作機會的間接成本,都高於農業社會的家庭。因此,由農業社會轉型到現代社會,會導致夫妻生育小孩的效益漸減,但總成本則漸增,因而父母親會從過去農業社會重視小孩的數量,轉變為現代社會更重視小孩的品質。 由於父母親大專以上學歷者的家庭,平均養育子女的數目低於其他家庭。因此,少子化不但意味著未來勞動力數量減少,也意味著平均品質可能無法提升。為改善這些問題,政府必須從降低生育子女的總成本著手。不過,目前政府大多只執行降低生育子女直接成本的政策;例如,提高育兒津貼、12 年義務教育變成完全免學費,以及增加對大專生學費及房租的補貼等。反觀政府對降低生育子女間接成本的政策則著墨不多。而這方面,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高爾丁(Claudia Goldin)的建議具啟發性。她認為,雇主提供更具彈性的工作環境,可縮小男女薪資差距。而她的這個建議,對提升女性生育率助益也很大。例如,北歐國家在 2021 年時,每位婦女的生育率為 1.4-1.8 人,而女性每周工作時數低於 30 小時的部分工時人數,占女性就業人數的比率都在 17%以上。 相對地,國發會預期我國 2025 年時,婦女的生育率僅 0.95 人,而目前我國女性的部分工時人數占比僅 5%。因此,未來對於雇主不管是提供全職女性更多彈性工時的選擇,或提供部分工時女性更多的工作機會,政府皆宜增加獎勵,以減輕少子化的負面衝擊。 報導原文網址:https://reurl.cc/2zk2lX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