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2/07 22:56:37瀏覽5730|回應4|推薦55 | |
10月31日沖繩首里城發生大火,延燒11個小時之後,這座世界遺產的主要建築毀於一旦。當時,我正在一萬八千公里外的另一個世遺城市裡轉悠,對著古老建築不時讚嘆,因為深知保存它們非常不易。 首里城今年1月才剛完成30年的修復工作,不料又付之一炬,難道還要再花30年的時間重建?幸好積極的日本政府已經提出具體修復方案,沖繩官方也表示可望在2022年完成重建,看來再見首里城的風采充滿了樂觀。 還沒有去過首里城的人,兩年後有機會的話,不要再錯過了。至於去過的人,大多知道首里城是世界遺產,卻可能不知道它指的不是整座王城,也不是那些華麗的宮殿哦。 沖繩的世界遺產–「琉球王國的城堡以及相關遺產群 / Gusuku Sites and Related Properties of the Kingdom of Ryukyu」,是由九個古代遺跡組成,其中五個是散布在島上四處的城堡,包括首里城也是從城堡演變而來。 但是,首里城哪裡像遺跡?或者應該問,首里城哪裡是遺跡? 你知道1945年沖繩戰役時,日軍在首里城地下挖掘戰壕和坑道嗎?美軍也知道首里城是日方第32軍司令部的指揮所,所以以空襲和艦砲轟炸,把首里城炸得面目全非。 為什麼日軍指揮所要設在首里城呢? 首里城坐落在一處海拔120米的陡峭山脊上,周圍平地大約海拔7米,是一個居高臨下,可以遠眺監控的位置,加上高低起伏、層次交錯的地勢,堆建城牆與大自然巧妙合成一體,形成防守牢固的屏障。日軍當年就據此死守防線。 這也說明了首里城的地理優勢,據說琉球王國的前身–中山國,建都在此是有請示過神明的。 今天在首里城還能找到日軍的戰壕坑道。它們隱藏在陰暗的樹叢之後,不是路邊可以隨便看到,而且坑道入口都圍著欄柵上著大鎖,否則我一定會進去看看,說不定就能再寫一篇《鬼月聊齋》。 ▼從下方的圖片,可以看出首里城地下坑道通往海邊和市區 美軍炸毀首里城,並不是首里城第一次遭遇人為破壞。 早在沖繩還是琉球王國的時代,首里城就經歷過火災和劫難,琉球最後一任國王尚泰王被日本趕出首里城之後,日本就把這座王宮改成兵營,還拆掉部分正殿改成神社使用。 人們現在看到的首里城,是1992年才重建出來的,可是在日本「廢藩置縣」的過程中,首里城的原貌已經嚴重走樣,雖然2000年登錄為文化遺產,但實際上它登錄的是殘留的構造部分,而不是恢復的建築部分。 明白了嗎?想要知道首里城裡,哪些是登錄世遺的殘留部分?那就先來了解跟「琉球」有關的歷史吧。 11世紀到14世紀之間,沖繩島上有三個國家,按區域分是北山、中山、南山,其中又以中山國國力最強,首里城便是中山王國的“起家厝”。 這個中山王國首先跟中國明朝互派使節來往,引得島上另兩國也競相向明朝進貢,開啟了三山時代的中琉文化交流,也使得三山王國成了明朝藩屬。 後來中山王尚巴志統一三山,建立尚氏王朝。1430年中山王受明朝冊封,改國號為琉球。琉球王國就成為島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 直到1879年被日本強佔兼併,首里城在琉球國歷代君王的擴建下,一直是王室居所,也是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貿易的中心,所以又被稱為「御城」。 首里城蘊含了琉球王國和沖繩民族的歷史文化,其中三個地方最具代表性:1.舉行國家祭祀區–「京之內Kyo-no-uchi」;2.朝廷集會行政區–「御庭Una」;3.王室家族專用區–「御內原Ouchibara」。 如果時間有限,把握這三處去參觀就對了。否則佔地面積17.8公頃的首里城公園,裡裡外外有許多可看的景物,光是去一一打卡都來不及。 本文也只順著首里城大道擇要介紹,其他留給計畫前往的朋友自己去玩賞,上述三區也可以在這樣的循序行程裡到訪。 接下來,我們一段一段的去看看,首里城有什麼稀奇的?下圖擷自官網,我用紅圈標記的城門,連成通往正殿的路線,這樣就能一目了然。 ★「守禮門」(路門) 進入首里城的路徑上,遊客會先經過一個中式風格的牌樓,上面寫著正體漢字「守禮之邦」,取自明朝萬曆皇帝冊封致詞「足稱守禮制邦」,意指「琉球乃為重視禮節之國」。 建於15世紀的「守禮門」原已在二戰中被毀,開始修復首里城時,才在1958年先被重建。「守禮門」的特色顯出價值,比它早一百年建立的中山門,原本是第一道樓門,就沒有被重建。 寓意高尚、設計高雅的「守禮門」,被琉球百姓稱為「上之綾門」,意為「位於上方的美麗之門」,因此成為2000年的2000日元紀念紙鈔上的圖樣。 其實不光是「守禮門」,首里城由外廓(外側城廓)和內廓(内側城廓)雙層包圍,外廓和內廓有好幾個城門,幾乎都是中式城門的架構,顯示中華文化對琉球的深遠影響。 ★「園比屋武御嶽石門」〈世界遺產〉 前面說了,沖繩的世遺由九個部分組成,其中「園比屋武御嶽石門」緊鄰首里城,在通往正殿大道上的路旁,所以我在這裡順便一併介紹。它也是國家指定的重要文化財產。 這座使用琉球石灰岩建造而成的石門,是琉球國王外出之時,祈求路途平安順利的參拜所。雖然形狀像門,但不是用來讓人通行,而是對神的「參拜之門」。 由石門上方匾額所記載的內容,可知是在1519年(尚真王時期)被建造,據說是由八重山竹富島出身的官員-西塘所修造。 八重山竹富島在哪裡呢?在石垣島的西南方。石垣島在哪裡呢?在台灣東北270公里的海面上,台灣飛到石垣島45分鐘,東京飛過去3小時25分鐘。台灣跟琉球的關係還不只是地理相近。 考古出土的證據指出3萬年前,就有人從台灣過去琉球居住;1871年,日本藉口琉球人船難在台灣遭原住民殺害事件,出兵台灣迫使清朝賠款簽約,承認琉球屬於日本,琉球後來便被改名沖繩。 1895年日本又迫清朝割讓台灣,台灣與沖繩來往更形密切,沖繩漁民經常到台灣停泊休息或販售魚貨,台灣也有許多人移民去沖繩工作,八重山群島的石垣島就是台灣人聚落之一。 ★「歡會門」(外廓城門) 過了守禮門,接著來到外廓的第一道正門「歡會門」,又稱「御門」,有「喜悅之事」「歡迎訪客」的含意。 過去中國皇帝派來的使者,就是在這裡受到首里城的迎接。建於15世紀的「歡會門」,是一道石造拱形城門,門上建有木造箭樓。外廓四座城門,都是這樣的建築樣式。 請看「歡會門」的兩側安置著一對在沖繩稱為「Shi-Sa」的石造獅像,作為驅邪除魔之用。乍見沖繩石獅,會讓台灣人想起風獅爺,不僅造型類同,放置在門口、屋頂或陽台上,用來守護擋煞的民俗習慣也相同,你知道為什麼嗎? 中琉來往密切頻繁,明朝派去扶持琉球發展的工匠「閩人三十六姓」,都是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才,他們及後裔對琉球的科技、文化、商貿等事務,做出了巨大貢獻,有些人甚至被延攬當官,協助推動國政,因此琉球民間和首里城處處瀰漫著中國風也不奇怪。 ★「瑞泉門」(內廓城門) 通往首里王宮的第二道城門,也就是內廓的「瑞泉門」,因為門前右側有「中山第一甘露」而得名,這裡的泉水是王宮的飲用水源,中國使者來訪也以此水招待,泉水是由石牆上的龍口湧出,故命名為「龍樋」。 周邊還有中國使臣所書「中山第一」、「雲根石髄」、「陽穀靈源」、「活潑潑地」、「源遠流長」、「飛泉漱玉」、「靈脈流芬」等七塊碑刻,這些使臣都是被中國皇帝派遣至琉球,宣告琉球國王即位的歷代「冊封使」。可惜原件都在戰爭中毀壞。 我為什麼特別注意了這個地方呢? 因為那個「樋」字,我竟不識得,回家查知是古書上的一種樹名,在琉球被用來指為從河川或泉水引水的水管,或是從溝渠、屋頂引雨水至地面的裝置。據說龍形塑像於1523年自中國傳入,可是沒有成為遺跡,應該也是複製品。 ★「漏刻門」(內廓城門) 過了瑞泉門,就會來到內廓的第二道門「漏刻門」(上圖)。 「漏刻」在中文指的是「水時鐘」,門的塔樓上設有水槽,據說可透過漏水量來計算時間。測量時間後,會由負責的官員敲擊太鼓,再由其他聽見鼓聲的官員在東台、西台以及右掖門同時敲響大鐘,對城內、外的人們進行報時。 當時身分地位較高的官員會乘著「駕籠」(轎子的一種)前往首里城,他們雖然被允許乘轎登城,但為了表達對國王的敬意,這些高官會在此門下轎,所以別名「下轎門」。此一城門原被日軍拆除,也是重建出來的。 「漏刻門」的正前方有一「日影台」的日晷(下圖),大約是在1739年開始放置於此,琉球王國時代,用來測量正午及其前後時刻,再利用漏刻測量更詳細的時刻.此一計量時間的制度,一直持續到1879年琉球被日本兼併為止。 有趣的是,至今不知支撐日影台的時刻版(石製圓盤)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廣福門」(內廓城門) 前往首里城正殿所經由的第四道城門(上圖),也是內廓的「廣福門」,有「福運廣傳」的含意,這座城門跟之前的城門不太一樣,比較像是一座建築物。 「廣福門」別名「長御門」,長御相當於侍奉在君王身邊的地位職能,其在都城布局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事實上,除了門的機能,在王府時期,面向大門的左側設有調停士族財產糾紛的「大與座」,右側是管理寺院和神社的「寺社座」。 可以說從這裡開始,城門有了衙門的機能。明治末期被拆除,近代重建。 門口附近的城廓西側有展望台,是眺望城內、城外風景的最佳地點。 ▲「首里森御嶽」 ▼「京之內」(圖片取自官網) ★「下之御庭」(外廣場) 「下之御庭」的意思是「城下庭院」。跨過廣福門之後,就是這個庭院,也是進入首里城正殿前的一個廣場,從前是舉行各種儀式時的等候或休息場所,今天用作文化展演的場地,許多遊客都在這裡看過琉球舞踊的表演。 廣場周圍有兩處政府機關,一是管理士族家譜的「系圖座」、一是管理首里城內使用物品或材料的「用物座」。裡面現在提供琉球歷史相關影片播放、首里城相關學習資訊,以及休息區等用途。 在這個庭院裡,還有一個用來祭拜神靈的「首里森御嶽」,以及一個舉行信仰儀式的「京之內」。 「首里森」是首里城的別名,「御嶽」是指沖繩的聖地或祭拜所,首里城內共有10座祭拜所,被合稱為「十嶽」,其中「首里森御嶽」是當國王要到城外的寺院去時,先在此處祈禱。 另一個是「京之內」。「京之內」涵蓋了四個祭拜所,是首里城內舉行信仰儀式的最大場所,也是首里城最重要的三個地區之一。 「京」指靈力,有「具有靈力的聖地」之意,在琉球獨有的信仰中,位於最高階的聞得大君及大阿母志良禮等女神官們,會在此處向神明祈求王室家族繁榮、航海安全和五穀豐收等。「京之內」可以說是首里城的發源地。 ★「奉神門」(內廓城門) 進入首里城正殿的最後一道城門是「奉神門」,有「崇敬神明之門」的意思,是什麼神明呢?你沒聽說古代中外國君都是君權神授嗎?琉球國尚氏家族自稱是天神阿摩美久的後裔,用意當然是抬高自身地位,加強統治王權。 「奉神門」有三個入口,中央大門只有國王及來自中國的冊封使等人才能通行,其他官員須從兩側的出入口入城。門口前方有石造欄杆和階梯,建築左方的「納殿」是管理藥類、茶葉、菸草等出納的房間;右方「君誇」是城內舉行儀式時所使用的房間。 「奉神門」在明治末期被日方拆除,其實首里城稍有“潛越”天皇的地方,都被一一拆除。現在遊客看見的建築物,都是1992年前後復原的,否則怎麼有吸引觀光客的賣點? 這道門之前的景點,遊客可以免費參觀,過了這道門就要付費參觀,許多遊客因為830日圓的門票,就在此處躑躅停下腳步,現在想再進去看也沒機會了。火燒後的首里城,目前關閉了這裡。 ▲右為廣福們,進來就是御庭,前方白色建築是南殿和番所 ▼御殿上的鋪瓦,是官員座位的記號,中間那條是國王和中國特使才能走的 ★「御庭」(內廣場) 奉神門進去是一個類似四合院的大廣場–「御庭」,御庭上鋪著方格花瓦的地磚,是為了讓參加儀式的官員們,按照官位順序排列所設計的標記,進行朝拜儀式。中央的通道稱為「浮道」,只有國王和中國皇帝的使者等人才可通行。 以「御庭」為中心的朝廷集會行政區,是首里城最重要的三個部分之一。可以說是國家決策核心所在。 御庭面對正殿的右側是「南殿」和「番所」,從前是首里城來訪者的傳達室,以及舉行儀式的場所。這兩棟兩層樓的建築,可以通往後面的書院,現在作為展覽空間。 書院有兩處,一處是國王執行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御書院」。國王接待中國皇帝所派的使者,以及駐留在那霸的薩摩官員(鹿兒島薩摩國)等,都是在這裡進行。另一處是國王辦公間隙可以暫歇的「奧書院」,裡面除了有國王休息的房間,還有傳達官和近身侍者的候命室。 緊鄰書院的邊間有一「鎖之間」,是王子等皇室貴族的休息處,也是用來招待各方官員懇談政務的房間。這裡有個稱為裏御座的茶室,現在可以在此體驗王室款待客人的琉球傳統茶點,我建議花點小錢品嘗一下,能夠增加參觀的樂趣。 御庭與書院、鎖之間有一庭園,內有松樹、蘇鐵交植在奇形怪狀的石頭間,這些造景石都是琉球特有的石灰岩打造而成,在沖繩縣內的城跡中,是唯一僅有的正式庭園。國王休息所在的奧書院旁也有一個小庭園,屬於私人庭園,造景以鐘乳石為主。 ▲▼左側北殿是議政和舉辦國宴之處,琉球國王接受中國皇帝冊封的冠冕和玉璽,也陳列在這裡展出 ▼你看那個特使路線圖,從北京到福州轉去琉球,經過台灣北端哦 御庭面對正殿的左側是「北殿」(上圖),過去又被稱為「議政殿」,是王府和重要官員們研討國家大事的地方,也是琉球國舉行國宴招待明朝特使的殿堂。從迎接到踐行的款待,共有「冊封七宴」。 2000年7月,沖繩舉辦八國集團高峰會議,各國領導人也曾在這裡共進晚餐。平常這裡是說明首里王府位置、結構及冊封儀式等的展覽室。 ★「正殿」(首里城跡) 琉球王國最大的木造建築物,也是首里城最華麗壯觀的建築物,就是被稱為「國殿」或「百浦添御殿」的正殿,裡外都是紅色基調,十分搶眼。 圍繞在御庭周圍的正殿、南殿、北殿等,都是重建的建築物,所以看起來嶄新光鮮,亮麗奪目,但其內部殘留的構造基礎,才是登錄世界遺產的「首里城跡」。(下圖)這我需要講三遍嗎? 所以在正殿一樓參觀時,要注意看腳下的透明地板,就會知道現有的建築物,是在這些遺跡的基礎上搭蓋起來的。也就是說,真正的世界遺產「首里城跡」是在地下! 看到這些保護措施,我不免感慨國內有些古老建築,進行整修或重建時,竟把原有架構基礎完全移除,殊不知最有價值的才是那些"破爛"。 重建首里城的過程非常辛苦,因為沒有原始資料可循,今天的首里城外觀,還是參考二戰前日軍佔領的照片和圖樣。 ▼你知道重建宮殿的木材,都是台灣運過去的嗎? 正殿是一棟木造的兩層樓三段式建築,底段稱為「下庫理」,主要是國王親自執行政務及儀式的場所;中段稱為「大庫理」,是國王、親屬及女官們舉行儀式的場所。頂段是以通風為目的的閣樓房間。 正殿石階左右兩側有「大龍柱」,扶手後方還有一對「小龍柱」,其他柱子及橫樑上也有多處裝飾著龍形雕刻。 雖然沖繩官方介紹首里城的正殿,屬於琉球特有的類型建築,但要說沒有仿造中國的太和殿,那就太瞎了。所謂琉球特有的類型,應該說是在早期效法中國的基礎上,後期被日本加入改造的元素。 那個日本元素最明顯的,就是正殿前方弓形曲線的屋頂–「唐玻豐/唐破風」, 它是一種建築形式,發端於19世紀的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的「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明治維新時被引入日本發揚光大,成為日本特有的風格。日本許多城堡和廟宇都有這樣的造型。 ▲龍在琉球也代表國王,所以正殿到處可見有龍,雕龍形狀比較特別 ▼請注意後面建築的樓層,一二樓的窗門都可以打開,讓國王見到外面 再看正殿裡的國王御用寶座區–「御差床」,同樣要不想到太和殿的皇帝寶座區也很難,但獨特的是首里城御王座後方有窗門,打開後有專梯讓國王上下樓,很方便吧? 兩層樓在相同地點放置「御差床」,原來一樓是國王在執行政務和舉辦儀式時的御王座,二樓是國王在舉行儀式或宴會時的御王座。 一樓的「御差床」兩側,是太子及皇孫就坐的「平御差床」,整體顯得比較平實;二樓的「御差床」精雕細琢、富麗堂皇,就顯得莊嚴氣派,上方還懸掛著多幅由中國皇帝所賜的御書匾額,中間一幅「中山世土」證明了琉球國的前身是中山國,其別稱舊名依然被清康熙帝沿用。 這次大火,正殿、北殿和南殿等建築物,都已面目全非,存放在城內約1500件文物,也有大約3成被燒毀,包括「中山世土」的匾額。 ▲一樓的御差床,兩旁是王子王孫陪座,後面有小窗門和樓梯(右下) ▼二樓的御差床很氣派,後面還有中國皇帝送的匾額 驚奇來了!驚奇來了!驚奇來了! 你知道這些御王座、御差床、御轎椅等,都出自台灣工藝家葉經義之手嗎? 這不是時空穿越,就跟你說了首里城沒有原始文資,老物件在戰爭中也沒有好好保存,據說重建時,日本人做不出像樣的龍椅。 後來委託葉經義來做,他從琉球王朝尚真王御畫像露出的椅子局部,推測應該是明式座椅,結果運用他的木工、設計與雕刻專長,用花梨木做出明代風格樣式的王座。 此外,就連重建宮殿的木材,都是當年從台灣運過去的。 是的,參觀宮殿的台灣遊客可能想不到,眼前的造木都是台灣現在禁砍的珍貴檜木,這次燒掉了,不曉得去哪裡再找這些好木料? ▲▼首里城的琉球王寶座,出自台灣人手藝 人稱「阿義師」的葉經義,是泉州派大師蘇水欽的門下,中華民國「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他的作品在高雄代天宮、臺南五妃廟、左營舊城、鳳山龍山寺、板橋林本源邸、臺北西門町紅樓戲院、臺南王姓大宗祠等可見。 國外除了沖繩首里城,東京八王子妙法寺、長野縣向源寺、神奈川縣妙安寺、四國安樂寺等古蹟寺院的木雕工程,也有他參與的痕跡。 正殿南東方的房間被稱為「御先神子齋」,是國王自身與官女們每天早晨朝東方參拜神靈之地。「御床」被作為神龕祭祀著神靈,官女在此焚燒抹香祭拜「火神」。身分較高的神女的任命儀式等,也是由國王及王妃出席在此舉行。 ▲男人禁地的「御內原」區 ▼通往後宮的淑順門 ★「御內原」(後宮) 所謂「御內原」是指禁止男性進入的空間,舉凡國王的后妃、母親祖母、未滿13歲的王子和未婚的公主,甚至是乳母,都居住在這個區域(上圖)。 「御內原」堪稱是國王的後宮,也是首里城三大重點區之一。 「御內原」以王后為首,在嚴謹的官女組織下,由多數女性服侍的區域。主要分為兩大集團:一是侍奉王后王妃的世族婦女,她們被封為官女「御側御奉公」;一是從素質優良的女性中選拔出來,照料王室日常起居以及處理各種內務的宮女「城人」。 「御內原」的「黃金御殿」在正殿東側,是國王、王妃及太后的私人空間;通往御殿兩側的「寄滿」,是為國王及其家族成員準備膳食的場所;「近習詰所」是國王近身侍從的工作地點,也是宮女們的寢居所在。 進入御內原的「淑順門」,是由外通往女性主掌“內世界”的大門。與之相反的是「左掖門」,位於黃金御殿一樓,由牆壁及頂棚構成隧道狀,通路途中還有曲折的構造,是給在王國時代舉行的祭祀儀式中,御內原的神女們前往御庭的通路。是一條只能由內往外的途徑,平日並不開啟。 ▲在首里城的王宮茶室「鎖之間」吃了一碗琉球時代的待客茶點 參觀完了首里城的內殿後,我回到御書房旁邊的「鎖之間」,這裡曾是王家招待客人的茶室,如今提供遊客品嘗琉球傳統茶點,一個人費用是300日圓(今年已漲價為500日圓)。包含一杯茉莉花茶、一盤六種小點心(藤花餅、光餅、雞卵糕、金楚糕、橘餅、冬瓜漬)。 一邊吃著點心,一邊聽著解說,這套茶點口感樸實,雖不能跟今日精美茶點相比,可是想想百年前物資不豐、製作技術有限,這些糕點還不是一般百姓可以隨便吃到的,若以當年王室茶點的標準來看,你我今天吃喝都過著皇家生活。 離開首里城已是日暮西山,回頭望見首里城在夕陽餘暉下映射光輝。美好安詳的一幕,烙印在我的記憶裡,那是大火燒毀不去的。 首里城加油!! 延伸閱讀→鬼月聊哉》據說沖繩「和平紀念公園」......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