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1年8月7日博城讀書會 - 《枯山水》讀後感
2021/08/17 10:53:25瀏覽622|回應0|推薦24

2021年8月7日博城讀書會《枯山水》讀後感

在百分七十成人老百姓打過疫苗的今日,以爲可以自由自在出入聚會,討論讀書感想,意外的是新冠肺炎DELTA變株感染力超强,患者趨向年輕化,令人還是憂心忡忡,圖書館不敢開放閲讀教室,我們還是電郵交流心得,這個月讀《枯山水》,作者劉大任,由INK刻印文學生活雜志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出版。

龔則韞

這本書有代序和二十二個小故事,包括無限好、骨裏紅、青紅幫、從心所欲、對鏡、處處香、西湖、老龔、訪舊、信、珊瑚刺痛、喜林芋、冷火餘光、大半夜、惜福、連根拔、貼梗海棠、孤鴻影、前緣、閑之一:冬天的太陽、閑之二:爺爺的菜園、閑之三:藕斷絲連。

我很奇怪為何每一個故事中的男主人翁几乎都是稀奇古怪、心思縝密、或多或少精神錯亂,回頭重讀<想像與現實>– 我的文學位置> 終於明白原因。

作者說:文學作品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由一個創作者,通過他的精神活動,一個字一個字,一個句子一個句子,一段一段寫出來的(第9頁)。不能流俗,也不能平庸,流俗平庸是文學的致命敵人(第12頁)。

作者自認是知識分子,不是作家,東方作家中,最喜歡魯迅和谷崎潤一郎,西方作家則是屠格涅夫和海明威(第13頁)。屠格涅夫是俄羅斯文學的大橡樹!

作者自己定位他的文學位置:盡力擺脫平庸。

作者很有意思,年輕時候喜歡貫修的一首詩:「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那個歲月,他喜歡看人、看花、看劍 (第209),書中有一篇《貼梗海棠》一顆顆像珍珠貼在花莖上,這是他的不平庸處(第137頁)。多年時光流逝,這本書的字裏行間 還是看人、看花、看劍,劉大任始終如一。

看來,劉大任已達到他的目的,每一篇都是獨樹一幟哪。


羅正瑜

七月读的是刘大任所著的《枯山水》。书名很有意思,一方面指盆景,在书中各个短篇都有涉及如何养护盆景中微缩的山水树木,颇为专业。另一方面暗指人生进入新的境界,不再向往广阔天地,而是更关注内心,山水小而不枯。

一个个小故事,写人之初老的喜怒哀乐,很是传神。养花,读书,写字,回忆,种菜,访友,还有天伦之乐织在其中。我想起有一次我们读书会讨论,好像是汝瑰姐说起,当拥抱小孙子的时候就像在世界之巅。这不禁让我很向往这个未来阶段,在种种烦恼之外,也有岁月静好。

故事中有很多篇带着在海外的乡愁,让人颇有共鸣。很多描写北美的生活工作中的奇形怪状,窘迫心酸和会心一笑;刚退休的空闲失落,等待访客的焦急,面对镜中老去自己的不甘,对去世老友的惦记纪念,对老伴的淡淡感情,对过去的对手一笑泯恩仇,种种细节感触都很真实。

 

鄧家齊

《枯 山水》是刘大任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内有他写的二十二篇小说。他将20119月在台湾清华大学的一个演讲内容改写为这篇小说集的序言。<序言>>中提到:五四以来,关于中国文学的定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文学应该结合现实,反映现实,另一种意见主张文学应该摆脱现实,超越现实,让想象力自由翱翔。前者成为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主流传统,而后者却是近年受西方文学影响之下对传统的一种颠覆。作者认为,想象与现实,本来就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元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文学作品中想象与现实所占比重多少,与文学作品的价值没有太大的关联,它们并不相互排斥。在刘大任的这部短篇小说集中,读者确实能够领略到作者的这种把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写作风格。

 小说集第一篇《无限好》,很短,基本没有故事情节。它描写一位患有癔想症的老者,被锁在傍晚美丽的湖边长椅上,幻想着(或回忆着)同女朋友开车旅游的美好憧憬。小说最后唯一的故事情节就是小女孩珍妮按父母的吩咐把老者带回家吃饭。类似《无限好》主角这样的老者,在小说《对镜》、《孤鸿影》、《前缘》都有出现,情节各有不同。这些小说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小说主人公精神上的臆想,占据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小说最后导致的结局,却给读者留了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小说集里更多的故事,是描写在新大陆拼搏的各类人生。无论是《骨里红》里失败的离婚往事,还是《青红帮》里凄美的三人行爱情,无论是《访旧》中的朋友、前妻以及寻旧时访问朋友和前妻所组成的新家庭所带来的回忆,还是《珊瑚刺桐》中由于家庭冲突而导致妻子被谋害并因此开始了大半生的流浪之旅的林书如先生,各类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构成了小说集里一幅幅色彩缤纷的图画。

 小说《西湖》是一篇令我感触颇深的文章。小说中的与翔和是曾经同在成功岭当兵的同袍,文革后期在杭州偶然碰面。翔和要相亲,请陪伴,然后由翔和的相亲对象云英做向导,畅游了西湖三天。当年西湖的破败景象,令人难忘:雷峰塔倒塌未修,岳王坟遭到破坏,封闭了。灵隐寺只剩空壳,既无和尚,也无香火。苏小小墓早就刨了。孤山梅花已谢,西泠印社残破不堪···」。云英是杭州艺专的毕业生,父亲是该校的教员,留法。在游览西湖的最后一天,他们在曲院风荷里见识了云英特别推荐的并蒂莲我们看到的不多,而且,都是粉红品种。她(云英)说:杭州人一向把一枝两蕊的白荷看得最为珍贵,只可惜这几年,稀有品种不知怎么的,好像知道世道人心似的,都拒绝开花了。最终,翔和与云英的婚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直闹到最高层,才获得批准。而自此却减少了同他们两人的联系,至于他们的婚礼和婚后情况,我都不太了然

 的记忆里,岁月蹉跎,文革时代的西湖游,虽然短暂,却永远有个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想到西湖,眼前便是荷花,而云英与荷花,尤其是并蒂莲,仿佛无分彼此,成为融合的影像了。分手之后,曾经收到过云英的两封信,其中云英谈到与杭州数日相处,谈得非常投机。在谈到翔和的时候,云英却说:我跟他好像不是一类人,也对他的直来直往脾气,有点害怕。文革当时社会的世道人心,是云英觉得需要离开的原因,但她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选择。而却没有回复云英的信件。

 与云英的再次见面,是在许多年之后到医院探望中风后坐在轮椅上的翔和的时候。云英对说:现在,我总算可以爱他了。他是那么无助,完全没有希望与云英的再一次见面,却是在报纸轰动宣传的自杀殉情头条之后云英与翔和的葬礼上。现场没有任何挣扎的痕迹,两人的胃液,都查出致命剂量的毒药,来源毫无疑问是翔和,他原是化学专业。遗书虽然是翔和一人手迹,但云英确实在书尾签了字,因此根本排除了他杀嫌疑。云英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一切无法追寻。但小说主人公却非常明白:我不知道他们最后一夜是怎么过的,不过,我感觉自己很清楚,这些日子来,我经常看见,云英的颈部,留有化妆难以掩饰的指痕——是翔和的手指,也是我的

 在新大陆成家立业,难免有两代人家庭的相处和碰撞。小说《处处香》、《连根拔》、《爸爸的菜园》、《藕断丝连》描写的就是这一类的亲情故事。读来令人感到亲切温馨,如同亲历。

刘大任这部小说的文字优美简练,在《冷火余光》里,他用如同速写的手法,寥寥数笔,就描画出一个在台湾从事地下工作却失去了组织联系的人的半辈子人生。在《老龚》里,作者描写了一位来自台湾的国际机构代表与一位中国驻美外交干部之间的个人交往和友谊,人物塑造真实可信。

 在《后记》中,刘大任谈到他创作这部小说初衷和写作宗旨,其一是柳宗元的《渔翁》,尤其是岩上无心云相逐那样的自由意境。其二却是来自介绍盘栽经验的《盘栽的奥秘》一书,即简朴、安静、自然、对称和谐、冷酷壮美、摈弃流俗、暗示无限空间和可能。所有这些,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都做到了。

 

董汝瑰

這幾天欲罷不能的「追剧」,已經把八月、九月的書「獨家批露」上、下集看完了。明天要記下心得,不然的話,十月初一定忘記細節,沒有感想了。

 

正瑜和鄧先生寫得真好,很有同感,也佩服二位的深度。以下是我对几篇較喜歡的文章讀後淺見:

 

讀了這位老年作者的文章,令我感觸良多,時而引起共鳴,時而会心一笑。在「對鏡」一文中,感到一個人年紀大了,除了需要適應自己的身心変化外,也要學会適應週遭的改變,一切淡然處之,少欲寡求。這位老先生的七十㱑生日宴差奌黃掉,要不是他不小心跌落山邊,改變了在山上住一週的賭氣計劃,那麼老妻準備的意外生日將會沒有主角!

 

在「處處香」一文中,初得孫女的祖父,為了照顧方便而決定搬到兒子家附近,令我会心一笑,真是天下祖父母心啊!

 

「西湖」一文,使我看到一些不幸婚姻的縮影。從作者不完整的描述中,我們讀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一個弱女子雲英,無力為自己的愛情奮鬥而嫁給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強勢丈夫。不禁想到許多婚姻都是這樣的「絕配」,弱勢的一方因不敢對抗強權而委屈求全,卻更助長並悪化了這种不平等関係。她的真愛是作者本人,但作者雖然欣賞她,卻不願奪友人所愛!強勢的丈夫得到了人卻得不到妻子的心!白白浪費了兩人的大好青春歲月。故事的結局悽惋而遺憾,令人難以釋懷!

 

另一篇「訪舊」也很打動人心。

這篇輕描淡寫的述事文章,卻帶給我一個極為震撼的故事:他在因公開會的空檔時間,走訪了十年前一位故友同事的家,其妻正是當年在自己出國時出軌的前妻。痛苦了十年,他正視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傷。在晩餐結束後,他走到附近與前妻定情的海邊,為前緣畫下句點:原諒了自己!何等的胸襟氣度?!想必是看懂了真愛是成全,原諒是解脫。作者的文字簡潔,平靜無波,但卻能驚涛拍岸!這是劉大任寫作成功之處。

 

羅正瑜

汝瑰姐和邓先生写得真好!书评行云流水却又入木三分。

 两位都提到《西湖》一文,让我重温阅读此文时的震动。我从小在杭州长大,出生时正值文革末期。等我记事时,已是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到处生机勃勃。文中提到的各处景观:雷峰塔倒塌未修,岳王坟遭到破坏,封闭了。灵隐寺只剩空壳,既无和尚,也无香火。苏小小墓早就刨了。孤山梅花已谢,西泠印社残破不堪···’而当我用童年的目光去记忆,只看到各处都在维修,岳王庙已经开放,灵隐寺,净慈寺又有香火、和尚和民众;苏小小的墓在重修,西泠印社和雷峰塔虽然破败,但童年的我以为古迹都是如此。孤山的梅花,曲院风荷和西山路的湖畔荷花,以及苏堤春晓时的桃红柳绿是我对杭州的回忆。可能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因为文革的结束,对未来又一次充满了希望,所以我看到的杭州是在慢慢变好的,美丽的。

 《西湖》让我看到了杭州曾经的另一个样子,破败无望,死气沉沉。这又一次体现了读书的魅力,把我带入另一个时空,见到无法切身体会的生活,了解世事的复杂和变化无常。个人阅历终有限,只有通过文字才能见到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人生,不论成败或悲喜,有同情理解才能包容并蓄。

 

吳怡芳

連續讀了正瑜,家齊,和汝瑰的大文,都好精彩,每人對不同文章的各種感觸都正是我亦有同感卻表達不出的,太感謝了!

 正瑜提到出生在文革之後的杭州,曾目睹百廢待興,我們亦由各種視頻見到現在的杭州,和我前數年去訪時又不一樣了,整個中國各處的建設不也同樣令人驚異不已!但是當年文革發生時,我們或仍在台灣或已來美國,在報章電視上收到的各種消息不斷,且同一中國血源的我們對那種種殘酷的行為和對文物古蹟的破壞只有無盡的心痛和憤慨,無法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對自己人要如此,為什麼中國人要遭如此一劫!現在兩岸的年青人恐怕都不再清楚或在意那一段歷史了!


2021815日馬里蘭州珀多瑪克抄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75a2043d&aid=16656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