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黯黑世界 22號公車變臉旅館
2019/03/14 22:30:59瀏覽2111|回應2|推薦8

  3月16日區域立委補選不但被視為2020總統選舉前哨戰,這幾天更被綠營提升為反中恐中的爭戰,民進黨強調贏了才能守護台灣的安全與尊嚴。於是各種真假訊息充斥平面和電子媒體,對這些訊息的判斷與認知就涉及「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一套政治信仰,影響政治行為,為了印證強化各自的意識形態來爭取勝選,兩極化與偏差訊息如洪流般不斷拋出。大量的資訊真假難分,讓資訊與知識間的基本差異變得模糊難辨,彼此間產生的鴻溝反而形成「資訊黑洞」。   

 《資訊崇拜The Cult of Information》作者Theodore Roszak就指出資訊和知識不同,數據和事件等資訊可以大量製造,知識卻無法大量生產,而是個人憑經驗法則與價值判斷的結果。但在訊息瞬息萬變、意識形態治國的今天,一般選民(或鄉民)是否能做正確的分析判斷而投下神聖的一票?

  在網路尚未完全興盛時,紐約時報(NYTimes)最重的一期是1987年11月13日的報紙,厚達1612頁,重達5.45公斤,其中45%是新聞、專欄和社、評論,其餘是廣告,可怕吧!不但沒有讀者能一窺全貌,反而是一種龐大的資訊壓力與霸凌,讓你喘不過氣。但是,既使出自遙遠陌生的資訊,仍有許多內容會對讀者產生「增長見聞」之感與驚奇訝異。因此「瞭解與判斷」是資料與知識的橋樑,才能避免資訊爆炸造成的資訊迷惑與焦慮。

  旅居舊金山的好友志新兄、大學同窗海南兄和台南好友Titan日前不約而同在群組上發了一則《一個矽谷兩個世界:街友的Hotel 22》的訊息和影片,看完至為震撼。在富豪新貴群集的矽谷居然有這種陰暗面,顯示美國雖是第一強國,但缺乏對窮困弱勢百姓的關懷照顧,在紐澳英式福利體系的國家就不會有這種辛酸怪事發生。這則資訊經查證只有2017年底在聯合報的FB上有報導,其他媒體都未提及,我當然也不知道此訊息。

  台灣電視新聞台多達十餘家,但報導集中於政治新聞(多涉及藍綠白三國演義)、社會新聞(犯罪事件)、交通事故(車禍酒駕)和談話性節目(政論、神怪)。《Hotel 22》這則訊息離台灣十萬八千里,雖然影片在美國各地和國家地理頻道陸續播出,但這類訊息和我們毫無關係;就新聞定義來講,只是一則不起眼的訊息,知道與否都無關緊要,於是成為編輯檯的垃圾,根本登不上檯面。

 《 Hotel 22》不是旅館,它只是一條行駛在矽谷市區24小時營運的22號公車;一群在矽谷夾縫生存的無殼蝸牛或失業遊民在夜裡就以公車為家作為避難所,日復一日地度過漫漫長夜。

22號公車全程60公里,從起站San Jose到終點Palo Alto共兩小時。單程票兩元美金,所以只要8美元就能整晚來回地夜宿巴士;若買月票價只收70美元,Line 22成為全世界最廉價的旅館。

  群組上有人說「睡在台南市、嘉義市火車站地下道的遊民,感覺Hotel 22的睡覺環境更差」,見仁見智不予置評。台北火車站周邊騎樓在下午4點半遊民就開始搶地盤鋪床,晚上9點才能臥睡,清晨6點必須離開,以免妨礙市容觀瞻。每晚約有120-180位遊民夜宿車站周邊及地下道;下雨天是最大噩夢,家當會被雨淋濕,常被蚊子咬,雖然可以睡,不代表「能入睡」。

  但是美國沒有騎樓小巷,入夜以後遊民們很難找到適當的棲身之地,搭乘有冷暖氣的公車既能避風躲雨,同時可有兩小時支離破碎的睡眠,到終點站司機和警察會主動叫醒熟睡的乘客下車,這些人就到對街的車站坐回頭車再睡到起站,一夜來回兩趟,天就亮了,這個非正式的避難所公車就是他們的五星級旅館。(The practice has gone on for years, and the bus is known colloquially as Hotel 22)。

  第二天清晨Hotel 22的乘客就換成另一批往返科技工作崗位的上班族,他們拿著筆電和星巴克咖啡,低頭滑手機或談論高科技議題,卻不知昨夜在同一個空間所發生的事。

 電影製作人、史丹福大學的學生Filmmaker Elizabeth Lo客串記者,在2014年12月費時一周拍攝了這部八分半鐘,令人傷感的紀錄短片,讓世人知道一個矽谷兩個世界;紐約時報在2015年元月底刊出這則消息和影片。https://youtu.be/n5pGdrizZMg

  但是矽谷交通當局每年面臨2000萬美元的赤字,這條通宵公車線路可能會在今年凌晨1點到4點停駛。遺憾的是Hotel 22的夜間乘客不同於傳統的遊民,他們淪落街頭並非出於毒癮也非自甘墮落,他們只是不幸在矽谷殘酷的戰場上被淘汰的一群人,這群無家可歸的可憐人未來不知何去何從。

  在新聞界的不成文規定是寧可沒有獨家消息,卻不能獨漏,從我在媒體界服務就是如此。尤其目前政治新聞掛帥,每小時的電視新聞和電子報都要不斷更新,媒體記者為趕時效避免獨漏新聞,對主動發布的新聞訊息、記者會、突發事件和抗議現場都必須到場,川金會和習近平公開談話之類的外電和實地採訪更要滴水不漏,相對的一般國際新聞和溫馨訊息就減少了,因此像《Hotel 22》的紀錄片訊息既佔時間又賣不到廣告,根本擠不進新聞台,只能犧牲掉了!(圖片摘自網路)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e8172be&aid=125143366

 回應文章

Dennistw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3/15 11:38
大概和個性有關吧,或著不習慣收容所裡的環境和彼此相處的人。就像有許多老榮民寧願租屋外宿,不願住在榮家過一板一眼的規律生活。25年前因工作關係去過南北好幾所榮民之家關懷,得知榮家也不願意收留有怪癖和脾氣大的榮民。台北車站附近的街民有能力做些小工,卻不肯去做,靠社會局的些微救濟金和路人施捨度日。既為遊民又要尊嚴,只好得過且過,這就是人生百態的一種。

Flying Eagl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3/15 01:02

美國很多大城市都有遊民收容所,但是不知為何,很多街友都寧可睡在街頭。如果遊民願意搭24小時公車,至少是個較對安全也讓人放心的暫時「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