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秋憶日本侵華—918事變90周年
2021/09/21 09:51:27瀏覽1221|回應0|推薦2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14年的戰亂期間,有多少人無法度中秋,吃月餅?

日本戰敗,在大陸的日人自知作惡多端,天理難容,趕緊逃回國。而日本在統治台灣時進行深根計畫,稱新生兒為「和魂台魄灣生人」,在台灣卻留下很多「真日人假台人」,形同潛伏者,代代繁衍。 

台灣敗於甲午戰爭而割讓給日本,敗者割地賠款服輸,不再贅言。可是日軍侵略大陸,毫無人性的燒殺擄掠,造成中國山河變色;若非原子彈的蘑菇雲斷了日本生機,中國命運更不堪想像。

但是,今天的台灣卻不計前仇,親日媚日,是否蹊蹺?因為日裔後代在政壇上已成不可逆的氣候,中學教科書說中華民國之前的朝代是日據時代,不是清朝!

中國則嚴正指出日本若干擾中國事務,將調整「核打擊日本例外論」,日本屠殺中國軍民3,500萬人的新仇舊恨一起報復,必將「對日本使用核武器,並『連續使用核武』,直到無條件投降,期間沒有任何和平談判」;中日台之間的怨恨千千結,不知何時恩仇了了。

這永恆的椎心裂腑之痛與深仇大恨,應從90年前的「九一八事變」談起,中國最黑暗的一頁從此掀開。

九一八事變 中國噩夢開始

1931年9月18日夜裡10時20分,駐紮瀋陽的日本關東軍炸毀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誣陷中國所為。東三省軍閥張學良認為「戰爭不符日本利益,日本政府應會約束關東軍」;他誤判情勢加上保存實力而下令軍隊不抵抗,日軍迅即襲擊占奪東北軍駐守的北大營,揭開醜陋的侵華序幕。

時任北大營駐軍620團長王鐵漢曾留下回憶錄《不抵抗的抵抗》,敘述了日軍突襲北大營的完整過程。

9月19日,日軍連續攻佔奉天、四平、安東;21日佔領吉林;11月攻陷齊齊哈爾;次年1月佔領錦州;2月5日攻陷哈爾濱後,東三省全部淪陷。民間人士高鵬振聯合未撤退的東北軍和綠林武裝,於9月27日成立「東北國民救國軍」展開民間抗日。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也率眾與日軍在嫩江血戰,這場「江橋抗戰」被視為東北軍與日軍首次的正式戰鬥。

1932年1月美國務卿史汀生(Henry Stimson)宣佈日本侵略滿洲是干涉中國內政,違反巴黎非戰公約,美國對此不予承認(口頭施惠而已),但日本視若無睹。1932年3月更扶持滿清末代皇帝溥儀成立滿洲國(清政府以「東三省」指稱這片區域),建立傀儡政權。

 中共籲勿忘國恥 日本欲恢復軍國主義

雖然「國際聯盟」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但不願為貧弱的中國而得罪野蠻的日本,因此在行動上姑息,對戰局影響很大。日本更於1933年3月27日脫離國際聯盟,加速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

中共雖藉抗日伺機壯大,日軍失心瘋的殘暴行為卻是中國人永久的傷痛;1991年9月18日在瀋陽開放「九一八事變陳列館」,並從1995年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開始,每年在918晚上9點18分鳴放警報(鳴鐘)三分鐘以示「勿忘日人侵華的國恥」。

但是台灣政府未對九一八事變表達任何哀悼,因為執政的民進黨認為台灣和中國是兩個國家,日本侵中干台灣何事?因此反而擁抱霸淩屠殺台胞的日本,走向「親日反中」路線。原因在於台灣現在有太多戰敗不敢回國的日裔及漢奸後代,如李登輝之流,和民進黨結合「親日反中」;但是他們今日面對的不是75年前腐敗的國府,而是從廢墟中浴火重生的強大中國。 

2012年起,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極力推動修改視為「和平憲法」的日本國憲法第九條,並計劃於2020年完成,被視為日本重新走向軍國主義的舊路。《紐約時報》於2017年5月4日曾以Shinzo Abe Announces Plan to Revise Japan’s Pacifist Constitution詳加報導,指出日本有意擺脫戰後奉行的和平主義路線。日人軍國主義的本質似乎並未受到慘痛歷史的教訓而改變!

甲午戰爭勝利激發日本野心

1894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1895年和日本訂下喪國辱權的馬關條約,並付出巨額賠款及割讓遼東半島,日本主戰派的法西斯勢力迅速抬頭,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政治主張掩護其侵略、殖民亞洲各國的陰謀。 

但是一直想在遠東地區攫取不凍港的俄國,堅決反對日本取得遼東半島;1895年11月和法德聯合迫使日本歸還清朝,清廷付出三千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次年俄國就以迫日還遼有功和清朝簽署中俄密約,強索租界和旅順與大連兩港口。

1900年俄國乾脆侵佔中國東北,日英同樣提出抗議要求俄國不得獨吞但遭拒絕。日本基於俄國主導遼東半島退還中國卻占為己有的積怨,決定展開報復。由於地緣環境,日本深悉唯有佔領東三省才能進行侵華計畫,但必須先清除障礙,驅逐旅順港的俄國艦隊才能確保日中之間的海上交通安全。當時俄國仍有38艘戰艦據守軍港,日本海軍實力並無法佔領旅順。

日俄戰爭小蝦米勝大鯨魚

因此日本從正面奪取旅順改為圍堵,以佈雷、沉船封鎖港口,切斷俄艦出海。但又擔心俄國從歐洲調來陸海軍援兵,於是決定不惜代價由陸戰攻佔俄軍在旅順的203高地(海拔203公尺),居高臨下殲滅旅順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

1904年8月19日由甲午戰爭中攻克旅順的乃木希典率軍向203高地的俄軍堡壘展開人海攻擊。以重大犧牲在12月5日攻破203高地的俄軍堡壘,隨即在高地以巨炮轟擊旅順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1905年1月2日俄軍投降,陣亡23,000人,日軍傷亡則高達62,000人。

沙皇下令第二太平洋艦隊由波羅的海出發前往報復。1905年5月27日兩國艦隊在對馬海峽激戰,日本海軍以逸待勞使俄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日軍士氣大振,連歐亞霸權都能擊潰,併吞腐敗弱勢的中國指日可待,從此對外擴張的野心氣焰更加囂張。

袁世凱接受日本21條無理要求

日俄戰爭六年後發生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及奧匈帝國宣戰,奪取德國在遠東的租借地,佔領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半島,並向中國大總統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的無理要求。

北洋政府以「國力未充,難以兵戎相見」為由,宣佈接受二十一條部分要求,形成中國的「五九國恥」。由於日本已於1910年佔領朝鮮,要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當然劍指中國。此時中國正處於北閥與國共內戰的困境,而日本鷹派又占上風,在軍政府藉自導自演的九一八事變攻掠東北,正式展開侵華滅華行動。

9月19日,日本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外務大臣試圖通過外交手段解決這次事端,阻止事態擴大。但關東軍認為中國軍隊不堪一擊,無視《明治憲法》規定「日本陸海軍部隊沒有天皇命令…不得參與戰鬥行為」和陸軍刑法規定「司令官對於權力外不得已之事,沒有理由擅自進退軍隊,違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徒刑」,反而以「國家改造運動」和自衛做為擴大戰線合法化的藉口,日本內閣形同軍部傀儡。

日本侵華實施武裝團體移民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不只軍隊入侵還有大量移民跟進。日本大規模移民侵略最早溯及對台灣移民,1895年日本侵佔台灣後,認為大規模移民是統治當地的重要手段,有利同化台灣居民,加強對台灣的資源掠奪,因而以此經驗在鯨吞蠶食中國時如法炮製。

日本進軍東北期間,各地民間抗日行動成為其實施殖民統治的重大障礙。日本認知採取軍事鎮壓不如以「武裝移民團體」永久定居更為有效,於是向東北展開大規模「特別農業移民」,也就是以退伍軍人為主的武裝移民輔以漢奸協助關東軍進行鎮壓,鞏固殖民統治。

隨著對華侵略的推進,日本移民也跟著延伸,日軍每佔領一地,殖民統治也就跟進。同時日本不斷以「人口過剩說」、「民族生存說」為其侵略惡行辯護,對內欺騙民眾進行動員移民,對外則混淆國際視聽。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造成國共聯手,中國內部的團結明顯增加,日本寄望中國內鬥自耗的機會愈顯渺茫,必須加快對華侵略,於是1937年7月又製造盧溝橋事變加強挑釁。七七事變後,日本政府實行「獎勵移民」政策,大量日人湧入華北。淪陷區的特務機關和為非作歹的浪人販賣鴉片、嗎啡、海洛因、包賭包娼,私販軍械、豢養流氓、製造漢奸,徹底擾亂治安,極盡毒化社會,對中國惡毒之行為堪稱日魔入侵。

1943年1月北平的日僑達到十一萬人,由於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吃緊,日本國內已缺乏可移居人民,其兵源也日益緊張,移民潮才逐漸降溫。

國共兩黨共同抗日

九一八事變兩天之後,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譴責日軍侵略。9月22日又通過《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提出組織東北遊擊抗日。

蔣介石也同時宣佈:「必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之態度,靜待國際公理之判斷」。強調「攘外必先安內」,先消除國內反對勢力,再集結全民力量抗日,並依賴「國際聯盟」伸出援手解決困境 (國聯除發表口頭斥責外,毫無行動,實屬孬種國際組織)。

九一八之後,蔣全力對蘇區發動剿共行動而不抗日;同(1931)年12月江西省國民黨26路軍一萬七千名官兵因為不滿蔣的姑息政策發動兵變成為紅軍,而日軍的殘暴侵略行為讓蔣介石的拖延戰略被認為背離民族大義。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逼蔣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中共派周恩來到西安與國民黨研商共同抗日,在宋子文、宋美齡斡旋下,蔣介石同意停止剿共、齊心抗日,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獲釋,國共分裂轉為國共合作。

楊天石在著作《蔣介石日記解讀》中指出:蔣對東北淪陷痛心疾首,確實存在團結一致、對日決戰、甯死戰不苟活的想法;並在九一八事變後的日記中多次提到拒絕與日本和談,但由於當時中國軍隊實力遠不如日軍,蔣的顧慮顯示他錯估中國人民強韌的抵抗力。

1937年8月14日國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9月22日中共發表《共赴國難宣言》,國民黨發表《國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正式展開。

同年10月1日,日本內閣首相鑒於中國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立即召集陸海軍等各部會召開緊急會議,制定《處理中國事變綱要》,決定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使中國迅速喪失戰鬥意志,日軍將以六個師團主力向中國守軍猛攻。

蔣介石麾下將領全力抗日

蔣介石延遲全面抗日讓淪陷區民眾受盡欺淩屈辱,但幾位將領都先後參與抗日行動。馮玉祥在九一八事變後譴責蔣媚外誤國,1933年5月馮玉祥被推舉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總司令,7月初同盟軍攻克察哈爾北部,擊斃日軍千餘人,察哈爾東北各縣市也陸續光復。

李宗仁北伐時功高震主,蔣曾展開軍事行動瓦解其勢力,但1937年抗日危急之際,李宗仁復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駐守徐州。1938年2月日軍投入最精銳的部隊三萬餘人直攻徐州門戶台兒莊,李宗仁部隊浴血奮戰,贏得抗戰初期最大的勝利。

「山西王」閻錫山曾被蔣介石任命為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他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日方維持友好關係,但隨著日本入侵中國,遂由親日轉為抗日。可是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讓他由反共轉為聯共抗日。後來他又贊同剿共,再度投向國民黨,1949年12月閻錫山抵台還代理總統一職直至蔣介石復行視事。

白崇禧在蘆溝橋事變後出任國府副參謀總長,提出「以小勝積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和日軍長期作戰,拖垮日本」策略。1937年11月日軍不理會「九國公約」保證中國主權獨立、土地行政完整之決議,以及德國居中調停,仍然兵臨南京準備屠城。

白崇禧和李宗仁都指出南京是絕地孤城,主張撤兵防阻日軍攻打武漢,但蔣介石怎肯讓首都拱手讓人,貽笑國際,決定背水一戰,堅持守城。眾將皆畏戰,結果由唐生智上將負責危城保衛戰,蔣於12月7日夜離開南京後,中日交戰六天南京就淪陷,唐生智於大屠殺前夕逃離。

南京大屠殺日軍禽獸不如

日軍1937年12月13日攻佔南京就展開長達六星期慘絕人寰、震驚世界的大屠殺,有20至30萬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日軍殺害,約2萬名中國婦女遭奸殺,被公認是「現代史上破天荒的殘暴記錄」。

雖然戰後日本政府並未否認南京大屠殺,但為粉飾殘忍的暴行,卻在各種版本教科書將南京大屠殺稱之為南京事件,並對侵略事實與屠殺人數進行修改。中共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12月1日訂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有諸多電影,紀錄片和中外新聞報導日軍大屠殺的殘酷暴行。

在抗日戰爭中,張自忠上將是戰死沙場的最高階軍官,在棗宜會戰中,他和麾下第七十四師官兵1500餘人全部陣亡,其夫人獲悉噩耗,絕食七日而亡;國共兩黨對其殉國都給予極高評價。

而中國遠征軍是1942年至1945年為保衛西南大後方和打通援華物資運輸路線,而派至滇緬印戰場的抗日部隊,功不可沒。仁安羌之役,中國軍隊更救出被圍英軍七千五百人。

台灣抗日運動可歌可泣

台灣在抗戰期間是日本殖民地,且為日本侵略中國和南進基地。第一次轟炸南京的日機就是從新竹起飛,桂南會戰亦派二千台灣兵參加。至於強征到南洋的軍伕更數以萬計。

台灣抗日運動主要是在馬關條約後受日本統治期間,大多發生於1895年-1915年之間。第一階段是1895年5月到10月為保衛台灣民主國(1895年5月成立)的「乙未戰爭」、12月的屏東火燒庄戰役;第二階段是台灣民主國之後到1902年的抗日遊擊戰;第三階段自1907年的北埔事件到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為止。

至於1930年10月發生「霧社事件」,日軍以毒氣、大砲將抗日原住民屠殺殆盡,參與行動各部落幾近滅族,數百原住民於高壓情勢下集體自縊(2011年電影《賽德克巴萊》即紀念此事);九一八事變後日方更加強管控,不讓台灣形成另一個中日戰場。

華僑竭力協助抗日

華僑利用僑居海外之便,在僑居地成立愛國抗日組織,宣傳抗日爭取國際同情,並積極捐款援助物資。美國華僑設立航空學校培訓中國空軍人才,當時全國戰機飛行員華僑占了四分之三。

中國東南海陸交通被日軍切斷,新開闢的滇緬公路急需大批司機和維護工,南僑總會立刻招募3200名華僑機工回國效力;南洋商報、星洲日報等記者聯合組成南洋華僑戰地記者團,於1938年回國進行戰地採訪,將日軍的殘暴行為訴之於國際社會。

國際協助抗日戰爭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開始全力援華,1942年提供5億美元無償援助,從緬印向中國運送作戰物資支援抗戰。同時派遣飛虎隊、第14航空隊、第20轟炸機隊以及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提供空軍數百架飛機、配件和燃油,陸軍則獲得29個師輕裝備,總計在抗戰中獲得美援總額達16億美元。

蘇聯對華貸款3筆,共計1.7億美元,允許中國使用這些貸款向蘇聯購買武器裝備,成為抗戰初期中國軍事裝備主要來源。英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對中國提供貨款1,550萬英鎊,基本上只是道義上勉強為之的協助。

日本侵華戰爭對中日的影響 

戰爭是人類歷史的悲劇,亦可說是宿命(fate),中日戰爭徹底改變中國與日本的歷史,茲分四點敘述:

一、  日本遭核爆禍延子孫

國府自1937年七七事變後始全面抗日,故稱「八年抗戰」, 日本戰歿者約有250萬、負傷者有15萬以及數倍於這些數位的遺族數量。中國死亡人數則高達1,800萬(實際數字自不詳),雙方都面臨不可承受之重。

中共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因為日軍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侵略中國從未退離,中日戰爭從當時就已展開,至1945年 8月日本投降,中日戰爭實際上歷經十四年,其處心積慮之長久與可怕由此可見。

日軍不但屠殺中國人民、二戰期間與德義組成「軸心國」聯盟施展暴行,結果成為史上唯一遭受原子彈重創的戰敗國。留下許多核爆後遺症,禍延子孫後代,以極盡恥辱的無條件投降結束侵略戰爭。

二 、蔣介石以德報怨反遭欺凌

1947年盟國經過2年核算,根據當時GDP指標向日本提出540億美元的賠款要求未果。1951年重開會議商討理賠,美國當時為對抗蘇聯、防堵共產主義擴張,居然堅持日本只須賠款給少數國家。「美國利益第一」此時已表露無遺。

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傷亡損失最慘重應獲得最多賠款,結果蔣介石「以德報怨」放棄對日索賠,又讓蘇聯取得日軍留下的武器、拆走東北絕大部分工業和電力設備,國府僅獲得極少數「物資賠償」;蔣的一念之仁,反遭欺凌敗走台灣。

三、台灣國際地位大為降低

蔣介石藉美國原子彈贏得對日戰爭,卻因政府貪腐無能,民心盡失而輸掉整個中國領土退居台灣,國際地位大為降低。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971年 10月25日,中華民國更被迫退出聯合國組織,邦交國至今只剩15國,和中國大陸的180國形成強烈對比。  

四、  中日戰爭十四年兩敗俱傷

第二次大戰起於中國戰場,終於中國戰場,其間中日戰爭十四年,  英德戰爭六年,蘇德戰爭五年,美日戰爭四年,法德戰爭六星期,蘇日戰爭僅七天。國府長期抗戰勝利雖取消百年不平等條約、收復台灣,但已重傷元氣,經濟崩潰,民心背離,不過四年的國共內戰,大陸江山就更幟易主。美國媒體更將日本人描述為野蠻殘酷暴虐的「猿人」(Monkey-man)。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到處流傳著一首悲歌<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歌詞令人心酸。九一八事變,風雲驟變,掀起中日十四年戰爭,置中國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失人性的南京大屠殺引起國際注意和同情,卻無實際救援行動;美國當時還提供日本戰爭物資,形同援日。所以說靠人不如靠己,美國在2021年8月31日從阿富汗撤軍,2017年12月撤離敘利亞、不顧盟友庫德族,都是拋棄越南的翻版。

2015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台北與北京當局雖然仍存在著激烈的歷史話語權之爭,然而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已著手進行「兩岸合寫抗戰史」工作,遺憾的是2016年蔡英文執政後認為抗日戰爭是國共兩黨的事,與民進黨無關而停頓。

2013英國出版由牛津大學史學和近代中國政治教授Rana Ritter所寫的《被遺忘的盟邦》(Forgotten Ally),敘述對日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對二戰的巨大貢獻及犧牲,獲得西方學者對中國抗戰極高的評價。

回顧犧牲慘重的十四年抗日戰爭引發國共內戰,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國共兩黨在意識形態上是各為其主,沒有誰對誰錯;但促成中國分裂的元兇是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在歷史上將永遠留下不能抹滅的黑暗與罪名!

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語出戰國策),邱吉爾也講過相同的話:The farther backward you can look, the farther forward you are likely to see.,歷史是殘酷無情的紀錄,卻是未來的指南。海峽兩岸的是非恩怨,從國共內戰到今日的民共博弈,在經歷對日抗戰的椎心之痛後,必須體悟戰爭只會生靈塗炭,製造人間煉獄(年輕人無此慘痛經歷也應有此常識)。

台灣人除非是原住民或包含日裔後代的假台灣人,都屬「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忘祖棄宗,天地不容;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和平是唯一解決之道,歷史後端的人應鑑之惕之!(照片係作者拍攝)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e8172be&aid=16815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