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17 15:31:41瀏覽871|回應0|推薦7 | |
在個人四十多年的工作中,除了在國內任教之外,亦曾在海外傳授薪火予莘莘學子,兼負傳承中華文化,為人師表責任重大,時時以「要把金針度與人」為己任;今日回憶斯時斯景,深感「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十年夜雨燈」。 多年前在海外兼職任教時,由於在國內教大學及研究所,突然改教叛逆喧嘩的青少年,初期心裡很難適應。但讓人感動的是這些學生家長的用心良苦,用盡方法讓孩子在週末假日到校學習中文。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些新移民的子女資質普遍不差,在家大部分用母語溝通;可是在學校下課時多用英文交談,如何禁止他們在校三小時不能說英文成為每位老師的首要課題。 我受聘在慈濟人文學校與亞洲語文學校教授中學國文,同時補充人文方面的常識,這方面我著重於中華文化的傳授。在國外,究竟是說台灣文化、中國文化還是中華民國文化?為避免困擾,因此我統稱「中華」文化,讓學生在僑居地能正確了解自己的根源所在。 在傳授中華文化知識時,有些學生興趣索然,有的非常好學而頻頻發問。有一位非常聰潁的學生曾在考卷上借用「佐賀的超級阿嬤」書上的話來嗆聲:「我是澳洲人,不要學中華歷史文化,這些東西在書本上就可以看到,何必在課堂上學習…」。我除了在考卷上回應「老師尊重妳的決定,但學習是必要的,更是妳父母的期望」;也乘機向學生說明中華文化的淵深博大,如果只靠自修難免一知半解或半途而廢,而老師是採用僑委會提供有系統的教材,或透過電子白板、遠距教學,讓他們隨時都能學習,有所收穫。 無論海內外,台灣學生的學習態度幾乎相同,愛發問、坐前兩排認真聽課的永遠是某些學生,缺課不繳作業的也是固定的學生。我34歲才開始在大學兼課,那時還有夜間部,我的課被安排在週日上午第一、二堂,有次只有八位學生來上課,當時年輕氣盛,粉筆一拋不教了。經過兩星期的冷靜以及和系裡與學生的溝通,我體會到罷教對當天來上課的學生不公平;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彭懷恩更說這種場面見多了,生氣不能解決問題。他的一句「佛渡有緣人」讓我終生受用不盡,從此不再罷課,既使只有一位學生,我都會傾囊相授,直到返台照顧年邁父母才結束教學生涯。 海外年輕一代的華人子弟在有限的中文學習環境裡,為人師者影響力很大,該教他們什麼,如何教,隨時自我充電,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心態來教學。澳洲的教育部對教學的要求與規定非常嚴格,除提出詳細的教學計畫,每週授課內容、進度、作業、對學生的評鑑、和家長的溝通,通通要管,而且老師也要參加研習會瞭解最新的教學法。 正確的教化方式非常重要,「口渴理論」就指出避免強迫孩子學習,讓他們發覺自己所需,轉換成學習的動機,「就像渴了會找水,不渴時給再多水都沒用」。商君書第十七章裡說「富貴之門必出於兵,是故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民之見戰也,如惡狼之見肉,則民用矣。」,商鞅極重視教化,可以教到全民樂戰才能享富貴;結果秦國藉武力統一天下,教化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對於學習與增進中文程度的方法,個人非常感佩2010年英特爾國際科技展覽會(Intel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一等獎得主、北一女學生洪瑀所說的「將論語、幽夢影、菜根譚等古典文學當成課外讀物」。她認為教科書只能算維他命,課外閱讀才是主食。洪瑀高中畢業後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就讀大學和研究所,MIT並以她的英文名字Jacquelinehung來命名一顆新行星:https://youtu.be/3gu5S672j94。移民國外的年輕學子通常只是看哈利波特中譯本、金庸小說等休閒書籍來加強中文,她剛好相反以看哈利波特原文版來加強英文。 在海外任課的老師,尤其是一些年輕的老師,不一定都通曉論語或幽夢影等古籍;但教學相長,她(他)們既可藉機充實自己也能延續傳授優美的中華文化。旦丁在自傳性的《宴饗集》中寫道:「像一隻沒有船舵也沒有風帆的扁舟,讓陣陣焦風任意地吹向不同的港口和海岸」,學習中文也是如此,若非有系統的循序漸進,只求短期速成或自行摸索,就會像失去船舵與風帆的扁舟,在茫茫大海裡晃盪,很難到達彼岸。 論語對學生的教化甚深,古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功效之深廣不可言喻,週末的中文教學,學生研讀論語時間有限,個人多讓他們沐浴在論語裡的孝道和交友之道,雖僅探索少數孔夫子言行,卻收效良多。 文言文則挑選一些台灣中學生必讀的古籍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讓他們瞭解中文之美。要學好中文,涉獵古文不可避免;名詩人余光中出身外文,卻熟讀中國典籍;熟讀古典作品可以奠定寫作基礎。至於唐詩則要求學生背誦,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何況懂得一些名詩也就懂得一種觀察事理的角度,是另一種收穫。我則從書籍裡尚友古人,亦得以接聞謦欬,感受相俱,與之揖讓進退;這些經驗和學生分享,不亦樂乎。 「中文書寫」也是移民子女學習中文的重大障礙,由於電腦普及,鍵盤取代書寫,年輕一代已非「提筆忘字」而是寫出奇形怪狀的中文,錯別字連篇。當年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許嘉璐就對漢字發展憂心忡忡,認為中文書法邊緣化現象日益嚴重,因此禁止學生用電腦打字教作業,要求學生認識中文還要會寫中文,必須讀寫並重。 韓國前總統朴正熙曾發動全面廢除漢字運動,但從2000年開始,韓國政府宣布恢復漢語教育和使用漢字,在公務文件和城市路標中恢復使用已消失多年的漢字,在中小學推行1800個常用漢字必修教育。目前有不少韓國大學規定,在畢業之前必須拿到漢語2級證書或通過校內的漢語考試;三星集團等大企業更規定新人應徵若有漢語能力可加分,提高錄取機會。 2017年11月美國總統川普訪問中國大陸時,他的外孫女除了以中文說「尊敬的習爺爺,尊敬的彭奶奶…」之外,更在國宴中透過大螢幕演唱中文歌曲;在美日等國的政商二代早已興起學中文的熱潮。 麥肯錫顧問公司大中華地區通訊主管Glenn Leibowitz更指出老外要學中文的幾個理由,包括中文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非常有趣、難度沒那麼高,因為中文語法非常簡單,沒有時態、名詞、代名詞,沒有男性及女性的區別,也沒有複數;懂中文對課業、工作、溝通和增加國際觀有很大幫助。 反觀台灣持續去中國化,降低中學文言文課綱比例,作家陳芳明指出「文言文和白話文應該互補,怎到最後變成互打?」他認為並不是白話文就沒文學深度,文言文就一定艱澀難懂,完整的國語文教育應讓兩者互補。 政黨輪換之後,不知教育部和僑委會是否刪減海外中文學校的補助經費,讓他們經營更困難或倒閉,使有心學習中文的下一代被迫前往僑居地的大陸中文學校上課(要用簡體文教材)。個人衷心希望海外年輕一代的台灣移民不要忘本,成為無根與失落的一代。(圖片摘自網路)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