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善導師<無常偈>今詮-1
2024/05/23 10:40:16瀏覽42|回應0|推薦0

善導師<無常偈>今詮(象山慶24.5.23)

    《大智度論》卷43無常亦有二種:一者.念念滅,一切有為法,不過一念住二者.相續法壞,名為無常,如人命盡,若火燒草木,如煎水消盡。

      這是以存在及變化之(時間)長短,分為「無間念」之起滅、及「相續法」之變壞,兩種無常,本質上相同,諸法與人命的相續(粗)似有似生,只是剎那剎那的變現與印象(細),在等無間緣的記憶中串聯,而誤以為「實存」或「活著」,一切有為法之念念相續,如旋火輪[1]雖見有種種之形,總不過「一念住」而不久住,終歸於壞滅,無實體也。                        

      念念滅:剎那不住(生住異滅)之起滅—變易亂我心,今日多煩憂(令人疲累)

無常                                                      生死

      \相續壞:一期存有(生老病死)之變壞—分段棄我去,昨日不可留(引人傷感)[2]                       

 《辯中邊論》卷中,說三種無常:

 無常三者:無性無常,遍計所執,此常無生滅無常,依他起,有起盡。   垢淨無常,圓成實,位轉變[3]

        /無性:遍計執性,妄執而非有

    無常--生滅:依他起性,緣起而假有

        \垢淨:圓成實性,真如之變化

依此三性而說無常,層次不同,各有體會。《大般涅槃經》卷22:「有生之法,名曰無常;無生之法乃名常。」若不能如實的觀察而理解,就可能因無明而起了顛倒執著:

        無常計常:增益執-常見

    顛倒

        常計無常:損減執-斷見

《大般涅槃經》卷2/3:

切諸世間,生皆歸死,壽命雖無量,要必有終盡。夫盛必有衰、合會有別離、壯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命為死所吞,無有法常住……眾苦輪無際,流轉無休息,三界皆無常,諸有悉非樂,有道本性相,一切皆空無。……可壞法流轉,常有憂患等、恐怖諸過惡、老病死衰惱,是諸無有邊,易壞怨所侵,煩惱所纏裹,猶如蠶處繭。何有智慧,而當樂是處?……諸欲皆無常,我不貪著,離欲善思惟,而證真實法。……有為之法,其性無常。生已不住,寂滅為樂。……無常想亦復如是,於諸想中最為第一。若有精勤修習之,能除一切欲界貪愛、色無色愛、無明、憍慢及無常想。……苦計樂、樂計苦,……無常計常、常計無常,……無我計我、我計無我,……不淨計淨、淨計不淨,……世間之法有四顛倒,不知義。……無我生死;我如來。無常,聲聞、緣覺;常,如來法身。苦,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

整體而言,一切(有為)法乃是緣起之生滅而無常、虛假,如《法句經》卷上:

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壞,人命亦然。如河馳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不 還。……常皆盡,高亦墮,合會有離,生有死。

四十二章經》:

觀世界,念非常。……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

八大人覺經》: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若能依經所示而深入的觀察,了知「心是惡源,形為罪藪」,不再迷惑、貪愛,即能「漸離生死」,進而而趨向涅槃之真常。

    /人生的終點:黑白無常[4](晝夜/陽陰),死乃終極的無常

無常

    \佛教的起點:無常→苦→無我;厭離娑婆,往生極樂

三法印是對「如來正法」的楷定,抉擇明確而不改不轉,有時說三、或四:無常(有為法)、苦(有漏性)、無我(一切法)、空(無自性/涅槃/無為法)。又說,無常苦,苦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所謂的「我」,或邪見(常住),或自大(主宰),或流布(隨俗),是假名的幻象,順治<醒世碑記>:「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由無常而知苦,由身心之苦而了悟「無我」,漸斷六大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而入涅槃或證空性。 

     就念佛人而言,不念佛(法),必念我(機),念佛成佛(正覺),念我成魔(無明)! 而「無常」觀乃厭離娑婆、欣向極樂的前提與動力。善導師(613—681)往生禮讚》有廣為人知的<無常偈>四首

<日沒>:人間匆匆營眾務,不覺年命日夜去,如燈風中滅難期,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云何安然不驚懼?各聞強健有力時,自策自勵求常住!

說此偈已,更當心口發願: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法界盡,我願亦如是。發願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

初夜偈云:(《菩薩處胎經》)煩惱深無底,生死海無邊,度苦船未立,云何樂睡眠,勇猛勤精進,攝心常在禪!

中夜偈云:(《坐禪三昧經》)勿抱臭屍臥,種種不淨假人,如得重病箭入體,眾苦痛集安可眠!

後夜偈云:(《華嚴經》)時光遷流轉,忽至五更初,無常念念至,恒與死王居,勸諸行道,勤修至無餘。

平旦偈云:(《摩訶僧祇律》)欲求寂滅樂,當學沙門法,衣食支身命,精粗隨眾得。諸眾等,今日晨朝,各誦六念[5]

日中偈云:(《屍迦羅衛經》)人生不精進,喻若樹無根,採華置日中,能得幾時鮮;人命亦如是,無常須臾間,勸諸行道眾,勤修乃至真。

案,六時禮讚乃淨土信仰者之日課,於晝夜六時禮拜/讚歎佛德,並唱誦偈文。善導以此為往生之行儀,並配以曲調,在法會使用。

謹依《大經》及龍樹、天親、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集在一處,分作六時。唯欲相續繫心,助成往益;亦願曉悟未聞,遠沾遐代耳。

 

  謹  依

內  

拜數

時段

1

《大經》

釋迦佛勸禮讚阿彌陀佛十二光名

19

日沒

2

《大經》

採集要文,以為禮讚偈

24

初夜

3

龍樹菩薩

往生十二禮

16

中夜

4

天親菩薩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20

後夜

5

彥琮法師

《願往生禮讚偈》

21

晨朝

6

沙門善導

《觀經》十六觀

20

日中

在至心「禮拜」十二光佛、「懺悔迴向發願」、「皈依三寶」之後,接入「諸眾等聽說日沒無常偈…….」,然後總敘「說此偈已,更當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法界盡,我願亦如是。發願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

接下來依次第唱了初夜.中夜.後夜.平旦.日中的「偈云」……。此六偈附在「第一禮讚」之後,也就是以「日沒」為六時之首禮、總說及發願這樣的安排,與指方立相、取境住心有關,就是以(阿彌陀佛)西方極樂為欣求、歸命。日僧.良忠《往生禮讚私記》卷上自設問答云:

 問:六時偈中,日沒.後夜.日中,有「無常」言,自餘三時,或云「度苦」,或云「不淨」,或云「求樂反樂是苦」,不言无常?

答:初夜云「生死」,當无常,何况傷歎「度苦船未立」,策勵「除睡勤精進」,策勵之意,是願命盡已前,出生死海,是無常意;中夜云「重病毒箭」,何不念無常?晨朝云「六念」,而定賓《四分戒本疏》[6]中,釋初念云「為知說戒日時,亦念無常,日月遷謝,厭離生死。」已上,故知初念,念无常。

這是問「六時」偈中,為何只有其中三時言及無常? 書中答云「六偈」皆說無常,唯用語不同,有隱有顯。亦有云:各時偈頌是依禮懺的時段,擇取其相應的偈頌來搭配,如早晨「清淨」偈,加六念;中午之後「無常」偈,以警醒信眾,精勤修道[7]。因此,「無常」的感受與察覺,是學佛之動機與精進的動力。



1] 楞嚴經》卷2:「譬如火輪非輪,愚夫輪想。《智度論》卷6:「如旋火輪,但惑人目。」--「念念滅」無常楞嚴經》卷3:「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觀佛三昧海經》:「三界眾生,輪迴六趣,如旋火輪。《止觀》六:「為此見,造眾結業。墮墜三途,沈迥無已,如旋火輪。若欲息之,應當止手。」--「相續壞」無常

[2]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校書叔雲>:棄我去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鴈,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3]又云:苦三種,所取苦,遍計所執,是補特伽羅法執所取事相苦,依他起,三苦相和合苦,圓成實,苦相合

空有三,無性空,遍計所執,此無理趣可說為有,由此非有說為異性空,依他起,如妄所執不如是有,非一切種性全無自性空,圓成實,二空所顯,為自性

無我三,無相無我,遍計所執,此相本無,故名無相,即此無相,說為無我。異相無我,依他起,此相雖有,而不如彼遍計所執,故名異相,即此異相說為無我。自相無我,圓實成,無我所顯,以為自相,即此自相說為無我。 

[4]范(犯無救/善惡分明)謝(謝必安/一見生財)將軍,(台灣)七爺八爺,手執,緝拿鬼魂、協助賞罰,常為司法神職之部將。黑白無常—(《地藏經》:無常大鬼,不期而至。)是高大的鬼卒,多持燈籠、招魂幡、哭喪棒,接引一般新死之入於陰間,無關善惡。無常身材相仿;將軍一高一矮。無常一黑一白,將軍一藍一綠。無常伸長舌,將軍不一定。無常持燈籠、哭喪棒,將軍有羽扇、令牌。無常為陰曹冊封的勾魂使,將軍為玉帝冊封之神。無常為陰間勾拿使,將軍為王爺、城隍之部將。無常接引亡,將軍捉拿惡鬼。無常少見於遶境,將軍有大神尪仔隨神明廟會。

[5] 文殊師利菩薩無相十禮》:諸眾等聽說「寅朝清淨偈」:欲求寂滅樂,當學沙門法,衣食之身命,精麁隨眾等。諸眾等,今日寅朝清淨,上中下坐,各記六念。諸眾等,聽說「午時無常偈」:人生不精進,□若樹無根,葉花至日終,能得已時新?花亦不久鮮,色亦非常好。人命如剎那,須臾難可報。今勸諸眾等,懃修無上道。諸眾等聽說「黃昏無常偈」:此日已過命,即隨減如少。

[6]唐.定賓撰,二卷,佛陀耶舍譯《四分律比丘戒本》的注釋書。以四門分別:總詳諸教、別斷此經、傳譯根由、依文判釋。“別斷此經”門又分四門:教所為機、說聽功益、藏乘所攝、宗體不同。屬隋唐時法礪所創「相部」律宗,多處批駁了「南山」律宗道宣之說。比丘行持上之六念法:(1)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2)念知食處,如全不受請食者,謂我常乞食等;如受請食者,謂我今自食無請處等。(3)念知夏臘,記憶受戒以後之臘數。(4)念知衣鉢,念我三衣一鉢具足,若有長物,則念我有長物,已說淨。(5)念同別食,若與眾同食之時,念我今與眾僧同食;若別食時,念我今以某緣,與眾別而獨食。(6)念身康羸,若無病,則念我今無病,堪能行道;若有病,則念我今有病,應當治療。又.允堪《新受戒比丘六念/五觀法》之晨朝六念法:「每日清旦,普禮三寶,修五悔法,後誦六念,互跪合掌,己口自陳辭,令耳聞之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064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