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深心七信--機.法.人.行
2023/11/06 21:35:43瀏覽123|回應0|推薦2

深心七信-機.法.人.行(象山慶’23.11.4) 

    善導大師《觀經疏.散善義/上品上生》云:

「深心」,是深信。亦有二種: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這是關於「深心」最標準的解釋,從機與法、人與佛、染與淨、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解脫……的對照,帶出自覺(愚惡)與嚮往(清淨)的轉依,而有厭苦欣樂、捨穢取淨的意願;而這個意願的實現,卻使不上自力,只能全靠他力,也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攝受,由知無力自救,唯憑佛願冥加,故於「彌陀的救度」深生信受,並依佛所教之稱念佛名而乘佛願力,往生淨土。如此機法二信,在佛心乃一體兩面,也就是第十八願的迴施與攝受: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文義深切而圓足,似不須另作補充,故說「亦有二種」;而自古以來,教界之弘法與論述,所引用的也都止於這二種「決定深信」。

     然而,善導疏於「二種」之後,接續了五段「又,(決定)深信……」的長文,並結云「此名【就人立信】也」,次【就行立信】者;前者是上述教言的總結,並依此開啟下文之行持,而彰顯了有信有行,由信(安心)起行的完整論說:「故名(信)

    只是,「就人」立信的範圍是涵蓋「前二」與「後五」,或只有「五、六」兩段?其次,「就人」與「就行」可否分別套用於此七信[1]

     先就文義上看,三、四分別勸請「決定深信」《觀經》與《小經》開示之釋尊「證讚」與諸佛「證勸」:

(三/2-1)決定深信釋迦佛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四/2-2)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若配合第二之深信(《大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則三經具足。此三經皆是佛語(讚.勸.願),而「使欣慕」「得往生」乃法之用,於經於法而起信,即是「就人立信」。

     接著,是五.唯信佛語,決定依行」,六.依此經,深信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七.「建立自心,順教修行」,都是「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隨順佛願」,「隨順佛之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釋迦指勸,……即是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此三則之佛語.佛教.佛意.佛願,包含了釋尊.彌陀.諸佛,依佛之教.意.願而起信,亦即「就人立信」也;而起信之同時,決定依教奉行,亦有「就行立信」之意。 

(五/2-3)又,深信,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去。是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隨順佛願,是真佛弟子。

(六/2-4)又,一切行,但能依此經深信,必不誤眾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人,實語除佛以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為定也。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定其是非。若佛所,是了教;菩薩等說,盡不了教,應知。是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大益

(七/2-5),深心深信,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所退失傾動。……

    由上可知,二~則皆是「法」深信之略說與廣釋;有云「建立二信,決定九品」,第一信「機」,第二信「法」,由(凡)造罪常沒之機,引出(佛)救度往生之法,重點在「法」,以法為尊,是故以下五段文,乃第二「法之深信」的延伸,但云「」,而不另標數字;結文回說「信機」,卻是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不簡「貧窮/富貴,下智/高才,多聞持戒/破戒罪根」,只須「信法」而一心稱名(迴心多念佛),就能滅罪往生(瓦礫變成金)。

    而所云「法深信」,不外乎「就人、就行」而立信,此中之人乃是「三佛」,其行則是下文之正業(正助)行。  

    又,第七下為了建立自心,不被「二別三異」所傾動而退失信心,乃自設四重「破人」問答[2],分別假設有「解行不同人」、「地前菩薩.羅漢.辟支」、「初地以上.十地以來」大菩薩,乃至「化佛.報佛」,且其數甚多「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這麼多的學人.聖者.菩薩.諸佛,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多引經論」「異口同音」「輝光吐舌」來相妨難,毀訾釋尊所說「一切(罪障)凡夫,專心念佛,及修餘善迴願,得生彼淨土」,「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以後,定生彼國,乃是「虛妄」而「不可依信」「定無此事」;若遇這類的挑釁、考驗,要如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甚至「未起一念疑心」, 反而「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這裡用了四次「何以故」來說明,其內容是引三經文為證,依釋尊說經之「處.時.機.益」的因緣相應,而決定信受「佛語」,因為唯有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是「真實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且一切佛之「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而無別,是故一佛所制,一切佛同制,釋尊所說所制,等同於諸佛、彌陀之說制,彌陀之悲願與攝取,也等同於諸佛之所願所攝。如第五云: 若是真佛弟子,「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去。是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隨順佛願,此中「捨行去」,三經所說,大同小異:捨「(聖)雜」業,行「(淨)正」行,去「極樂」國;而「教意願」,則分屬釋尊之教(勸)、諸佛之意(讚)、彌陀之願(證)。第四破於「一佛一切佛」之後,又補充「諸佛道同」「諸佛證誠」及「不問罪福」三段文,並結云(上述六則)就人立信」也:

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後定生彼國」,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一佛所化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是一佛所化。《彌陀經》中:「釋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號,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恆河沙諸佛,同讚釋迦,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讚彌陀號,勸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其證

又,十方佛,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誠實:「汝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一佛所,一切佛同證誠其事。」

先從理上說,「釋尊」之指勸,就是「諸佛」的同讚.同勸.同證,因為,佛佛道同,「大悲同體」,一佛一切佛,所化皆同;是故,釋尊讚嘆彌陀(極樂莊嚴),諸佛同讚釋尊(於五濁惡世,指讚彌陀,勸勵眾生);如是,釋尊--彌陀--諸佛,多口一聲,「讚嘆」極樂莊嚴,「證誠」稱名功德,「勸令」眾生往生。

    依理而說之後,諸佛「又恐眾生不信」釋尊所說,乃就事上現身作證:「同心同時」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釋迦所說.所讚.所證」之經土三經、極樂功德、稱名必生;釋尊一佛所說,等同一切佛所證也。前後兩段,理說事現,反覆再三,可說是老婆心切,慈悲之極。

    此仍是「就人(佛)立信」之破(假/異)立(真/同)也。由此深信(安心)而起行(決定依行,專注奉行),作結云: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號,定得往生,必無疑

善導大師《觀經疏》「正定業」之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這也就是下文的「就行立信」

      行有二種:「正行」,「雜行」。

「正行」,專依往生經行行,是正行。何?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心專念彌陀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是正定業,順彼佛願」。若依禮誦,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自餘諸善,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若行後雜行,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故名「深心」。

 

結語

以上就是善導大師的「七種決定深信」,概括而言是「機法二信」;在內心深處認定之後,就要無疑無慮,專注奉行,不被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左右。[3]

彌陀的本願救度,是釋尊所說、諸佛證誠,此諸佛,都是悲智圓滿之人,其所言說,皆可信受,且「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此乃「就人立信」。而乘佛願力之念佛法,乃名號全現之行,以此安立對彌陀本願(救度)的信心,即是「就行立信」。直爾稱名而歸向西方淨土之行業謂之「正行」;若以此土入聖的萬行,回向往生淨土,謂之「雜行」。「讀誦、觀察、禮拜、贊嘆」是助業,一心專念的「稱名」是正定業,「順彼佛願」故;其餘諸善,「悉名雜行」,也就是「諸善萬行」。「正行」五得,「雜行」五失,兩相對比,得失之差甚大,可令學佛人深思抉擇。

深信心,「有二種」:

1.:常沒凡夫難出離(厭/捨)-- 就人立信

2.(大經):彌陀弘願攝往生(欣/取)--就行立信

    此二為總深信,文義完足;但偏重於「法」,故加以細說「又」五段文:

2-1.《觀經》:定散二善,釋尊證讚彼佛依正二報

2-2.《小經》:一心稱名,諸佛證勸一切凡夫得生

2-3.唯信佛語:捨(大)、行(觀)、去(小)

2-4.依此(觀經)深信行:以法攝機

2-5.建立自心,順教修行:以機從法

以上是「就人(佛)立信」:彌陀之願力、釋迦之勸說、諸佛之證誠。

其次,「一心稱名」之正定業,乃順彌陀願力之行,以此決定往生之信心;或可歸入2-1.定散二善,及2-4.深信行,總稱為「就(正)行立信」。



[1]親鸞名為「七信」:機.法.觀經.彌陀經.唯信佛語.此經.建立自心。

[2] 1-問曰:凡夫智淺,惑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難,證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云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答曰:若有人多引經論,證云不生,行者即報云:「,雖將經論來證道不生,如我意,決定不受汝破。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彼經時,《觀經》《彌陀經》時。然佛教備機,時亦不同,彼人天.菩薩解行;今《觀經》定散二善,唯韋提佛滅後五濁五苦一切凡夫證得生。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百千萬億道不生,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

    2-又,更向說言:「仁,善聽!我今汝更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不生,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一切所破壞

    3-又,善聽!縱使初地以上.十地以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云「釋迦佛指讚彌陀,三界六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修餘善,畢此一身後,必定生彼國,此必虛妄,不可依信」,我雖聞此,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以故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又,不一切菩薩異見.異解所破壞,若實是菩薩,眾不違佛教

    4-又置此事,當知: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相讚.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修餘善迴願,得生彼淨土,此是虛妄,定無此事」,我雖聞此諸佛所,畢竟不起一念疑退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同,無少差別。是一佛所制,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斷殺生十惡罪,畢竟不犯.不行,即名十善.十行,隨順六度義。若有後佛出世,豈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惡此道理推驗,知諸佛行不相違失。

[3]慧淨法師云:善導大師於「深心釋」之中談到二種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三要義。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0048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