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28 10:56:59瀏覽584|回應0|推薦0 | |
慧淨法師: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不同於日本淨土真宗(分五部分詳細比較) 善導大師思想以中國善導大師為宗祖。淨宗行者,唯依善導大師及相承祖師釋義為準。於他善知識所釋,若與相承釋義有所不同,知為各自攝化方便,不妄加評說,不強作合會,只置而不用,唯用善導即可。 印光大師稱贊:「善導和尚,彌陀化身。」「蓮宗二祖,萬代景仰。」「善導大師之大聖人,神妙不測者。」「世傳師是彌陀現,所說當作佛說看。」「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善導疏淨土三經,力勸專修。」「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善導在長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聲,盈於道路,其往生者,當不止百千萬億。」善導大師又叫“光明和尚”,二十幾歲的時候已經深證三昧,每念一句佛號就口出一道光明,才華高邁、自行精嚴,利生廣大,臨終往生瑞相昭著。若依止善導大師,專持彌陀名號,則簡易平常、殊勝圓滿、千穩萬當、萬修萬去。 日本淨土真宗以日本親鸞大師為開祖。親鸞大師(1173——1262)4歲失父,8歲亡母,9歲出家,10歲上天台宗道場比叡山。29歲依止源空法然上人執弟子禮,但並非所倚重弟子,也非住在道場之內。35歲流罪以後,被斥還俗,並在越後之地結了婚,才自以為「非僧非俗」而自名親鸞。58歲時生病發高燒昏迷三天,在昏迷中發現到自己長久以來的自力心仍在。親鸞大師於90歲去世,親鸞斷氣之後,從小提攜於膝下,臨終親侍於身旁的么女竟然懷疑其父是否真有往生,因而寫信稟告遙在北國之地的母親,其母於回信中力勸其女要對其父有信心,不要懷疑父親之往生,後人推斷親鸞臨終前後的情況或許不是很好。親鸞的著作中從未談到他自己的身世,目前有關親鸞一生的事跡,大多僅憑後人的傳說,而偽造之多,令人驚奇。親鸞大師一生非僧非俗,備受爭議,是凡或聖,吾人障深慧淺,無法知曉。 2、 依止的教典不同 善導大師思想是以善導大師《觀經疏》為宗典。善導和尚在《觀經疏》中說:「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印光大師開示:「善導和尚《四帖疏》,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四帖疏三根普被,利鈍均益」。 日本淨土真宗是以親鸞大師的《教行信證文類》六卷為開創真宗的根本教典。《教行信證》可說是親鸞的筆記,當親鸞被流放到越後時,正值當地有將軍剛從宋朝請來兩部《大藏經》,並招聘幾位僧侶校對,知道親鸞也曾是出家人,因此順便請其校對,親鸞乃藉此親近《大藏經》之緣,將藏經中有關淨土要文筆錄成冊,並加按語,之後修修改改,直到70幾歲才成定本。 一個是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一個是修修改改。再如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凡九日告成,為印光大師贊「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一個是凡九日告成,一個是七十幾歲才成定本。這就是不同。 3、 思想的核心不同 善導大師思想的核心是專稱必生。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由機深信(信知自身是煩惱具足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至法深信(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由就人立信(專稱必生是彌陀本願、世尊本懷、諸佛證誠),至就行立信(以一向專稱之正定業,立必定往生的信心),最後結論是:「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講信,講願,都是前方便:信是信專稱彌陀名號,必定往生。願就是厭離娑婆世界,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或略掉「至心信樂」,就直接解釋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那麼,信在哪裡呢?信就在——信稱念名號必定往生當中,此是以信導行、就行立信、以行攝信。 「信願持名」與「專稱佛名」,大同小異。三而一,一攝三。信願對不信願,專對雖願而雜。信願極必專,專自攝信願。順彼佛願故。其實無論是中國淨土宗的十三祖,還是日本淨土宗所傳承的三國七祖,其最後的歸結處都是稱名,都在此念佛往生。所謂心心相印,祖祖同心,又猶如春蘭秋菊,各擅其美。 善導大師如一清流,純而不染,專倡淨宗心要,明往生正定業,唯在念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則圓攝諸宗義理,突顯名號功德獨勝,別彰淨土不共宗旨。 印度龍樹菩薩《易行品》:「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蓮宗三祖承遠大師在衡山萬緣放下,精進念佛,發得念佛三昧,常感聖境現前。法照大師入定往極樂世界,見一襤褸僧人侍立在佛側,詢知是尚在人間的承遠大師。 蓮宗四祖法照大師:彌陀本願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一切眾生皆度脫,稱名即得罪消除。釋迦普勸念彌陀,意在眾生出愛河,上品華台見慈主,到者皆因念佛多。西方進道勝娑婆,緣無五欲及邪魔,成佛不勞諸善業,華台端坐念彌陀。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寶池寶岸甚寬平,寶地瑠璃千忉明,普勸眾生勤念佛,彌陀決定自來迎。蓮宗五祖少康大師念佛一聲,即隨口出一尊佛,連唱十聲,則十佛連珠而出。 蓮宗六祖彌陀化身永明延壽禪師每日必行一百八件佛事,念彌陀名號十萬聲。永明禪師的「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正冥符善導大師所言「專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之旨。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平生所務,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將「三藏十二部,讓與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旁人行」。「今但持名,即得往生。既往生已,即得不退。」臨終之際,告諸弟子言:「老實念佛,莫捏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蓮宗九祖蕅益大師,「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蓮宗十二祖徹悟禪師: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一生所倡「敦倫盡分,老實念佛」,臨終時起立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 日本源信大師言:「得其便宜,無如念佛。」「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號。」 日本法然上人:「往生之業,念佛為本」「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聞名不信如不聞,雖信不稱如不信,唯應常稱彌陀名。」「彌陀勸念佛必來迎,釋迦勸念佛必往生。唯信此一事,余事皆不知也。」「以上盡一形、念念不舍為正意。不可立無行之一念義而舍棄念佛。」「我心望彌陀,如葵花向陽,稱念彌陀佛,日日無間斷。」「念佛行者,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等,常來守護,如影隨形,不暫舍離,余行不然。又,念佛行者,捨命以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余行不定。運念於帷帳之內,決證於塵剎之外,其不如念佛。」 日本淨土真宗的核心是他力信心。「此信心既是真實心,則非凡夫之迷心,完全是佛心;此佛心授與凡夫之時,謂之信心。」此信從「聞」而生由善聽聞故,獲得往生之「信心」;而正當獲此信心之時刻,即得往生,即入必定;信後之稱名,乃為報謝阿彌陀佛救度之恩德。 真宗認為,善導大師、法然上人是在聖道門盛行期,相對其它聖道門,而宣揚淨土門念佛一行。而真宗則是在淨土門盛行期,相對淨土他流,別開淨土真宗,故在「諸行」、「念佛」相對之上,更依信心作「真」、「假」之區別、「自力」、「他力」之細判。真宗並認為,善導大師、法然上人提倡的念佛往生是權假的觀經、小經法門,而真宗提倡的信心正因,才是真實的大經法門。 真宗講信心正因、信心為本當然也沒有錯,淨土法門本來就要講信心。真宗認為信從「聞」而生,可是若重聽聞而輕稱名,忽略「稱名往生」這個信心的內涵,就是說食不飽了。也有人在信方面過分渲染,說:“我信了,我就往生了,即使不念佛,即使不來迎,也可以往生。”很懈怠,荒廢稱名,不求來迎,這樣就是以信廢行,誤入歧途了。 4、 關於三經三願的異同 善導大師思想:曇鸞祖師在《往生論注》中直接稱《阿彌陀經》為「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善導大師說:「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因此三經一致,三經唯明專念彌陀名得生。三經皆是淨土宗正依經典,皆以四十八願為根源,皆以彌陀佛名為經體,皆以專稱佛名為宗旨,皆以凡夫入報為力用,皆是頓教一乘為教相。三經有二別:一、側重別。《大經》重在四十八願,法門原理。《觀經》重在定散二善,法門攝機。《小經》重在諸佛證誠,法門勝益。二、次第別。《大經》為根源,《觀經》為展開,《小經》專明十八願,為世尊稱性無遮而說,獲六方恆河沙諸佛齊聲證誠,最極真實,是三經結歸。 四十八願一致,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願,為本願王,為本宗歸結之處,其行最易,其利最勝,攝機最廣,故善導有二說為要:一、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二、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闡本願宗旨在念佛往生,諸願悉歸於此。 第十九願是臨終接引願,以發願為本,並引導上輩、中輩和下輩諸行根機的人進入一向專念。與普賢行願對參,此義易明。印光大師的一段開示也有助於理解十九願:「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當處即是,無往無生,此理甚深,非法身大士,不能領會契證。然法身大士亦不廢事修。所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彼則唯論理體,此則理事雙融。故為上聖下凡,同修之道。平生專精一志,則臨終蒙佛接引,彈指即生。」第十八願不說來迎者,說於第十九願故,非無來迎;《彌陀經》唯說念佛而說來迎,即為證也。第十九願不說念佛者,說於第十八願故,非無念佛;成就文三輩皆言一向專念即為證也。 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此願是系念果遂願,以回向為本,不論一生,不論多生,繫念我國,至心回向,必然遂其往生心願,故稱果遂。「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此佛力不可思議之處,三願之機皆乘願得生,此正「大安」之處。第十八願直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直獲安心。第十九願臨終來迎,使其安心。第二十願果遂其願,令其安心。 日本淨土真宗:從三部經上來看,《大經》為正依,《觀》《小》二經為旁依。分《大經》是真實之教,《觀》《小》二經是權假之教;而在四十八願上來看,第十八願是真實的弘願,第十九、第二十之二願是方便的誓願。真宗以三經、三願、三機、三門、三往生相對應,因此真宗又稱為「三三法門」。《大經》彰顯第十八願的旨趣,救度他力信心者,是正定聚,是弘願門,往生真實報土。《觀經》說明第十九願的旨趣,救度自力諸行者,是邪定聚,此是要門,往生方便化土。《小經》廣說第二十願的旨趣,救度自力稱名者,是不定聚,此是真門,生於胎宮疑城。真宗立三經三願的差別,其用意並非不好,也是為了顯明往生正因在於信心。可是既然貶十九願為邪定聚、《阿彌陀經》為權假,就易致學人的懈怠稱名、輕視來迎。十八願若沒了稱名與來迎,則至心信樂,就如「買櫝還珠」,留下了華麗的空盒子,遺失了無價的真正的寶珠。 5、關於往生西方淨土的臨終來迎 千經萬論處處說來迎,無一處說不來迎。無量壽經十九願是臨終接引願,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的三輩往生者,臨壽終時,佛皆現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觀經九品,品品來迎。如下品上生者,命欲終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阿彌陀經中「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善導大師思想: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處處講來迎,略舉幾處: 「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畢命為期專念佛,須臾命斷佛迎將」 法然上人:「彌陀勸念佛必來迎,釋迦勸念佛必往生。」「唯一向念佛者,即蒙佛之來迎,是法爾之道理,無可疑也。」「念佛人,心所存者:恐懼後世,願生極樂,稱念彌陀,臨終佛必來迎。」「平時常念佛故,臨終佛必來迎;見佛現前,即住正念。然而,以為平生念佛徒然,唯無理祈求臨終正念之人,甚為謬誤之事也。」「行業唯稱名,所期在來迎。」「念佛往生人,預報佛之來迎;雜行人之往生,必化佛之來迎。念佛而或雜余行,或雜疑心者,見化佛之來迎,而隱報佛也。」「彌陀本願言:稱念名號,必定來迎。」「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乃至十念,必來迎接」(後二句是法然上人對十八願的解釋,很值得我們注意,與真宗的解釋截然不同)。 普賢菩薩:「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菩薩:「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文殊、普賢這樣的大菩薩尚且希望臨終見佛往生極樂世界,我這樣的愚痴障深的凡夫敢不依從 ? 日本淨土真宗:信心決定之時,往生亦已決定,不待來迎之儀式。(親鸞大師《末燈鈔》)凡來迎者,屬諸行往生,非阿彌陀之本願。(《本願鈔》)真實信心之行者,在一念發起時,頓蒙攝取不舍之光益,即知已無需來迎。(蓮如上人《御文》)所以真宗的觀點是:不待臨終,不賴來迎,不期來迎,無需來迎。並認為第十八願,往生真實報土,不期來迎;第十九願,往生方便化土,則有期來迎。 6、 結論: 依止善導大師的思想,就很穩健、乾脆、明了、全面,可以講毫無遺漏,不會讓你產生彷徨歧見,不論我們有體驗、沒有體驗,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會有偏差。就像蓮池大師所說的,「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若從理上講得高妙,事上廢掉,就豁達空了,得不到利益。 日本的淨土宗是從中國善導大師的法脈流傳過去的,開宗祖師法然上人相傳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偏依善導大師。楊仁山居士評論說,「一切教規,概不更動,但將捨聖道之語,隱而不言,不過少小轉移之間,便成契理契機之教。」我國蓮宗九祖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開示「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此「捨」字,隱而不言,則圓收一切法門;用此「捨」字,則圓超一切法門。阿彌陀經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正是顯示此「捨」字嗎? 我們國內一些大德法師或居士對於日本淨土真宗,是把親鸞與其師父法然上人一起反對的。其實親鸞大師雖然是法然上人的弟子,但其思想與善導大師、法然上人已經有比較大的不同了。這個真宗學人自己也承認,「此大師(親鸞)獨明之教相也。」(《教行信證大意》)真宗認為不同的原因是因時代不同,教化才不同。可是依佛本願,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事此理乃是十方不異,古今不變的究竟成佛大道呀。 親鸞大師別開的淨土真宗流傳時間越久,就分得越細,每個教團都有自己的解釋,越來越復雜,甚至走向玄妙化,觀念化。比如說,有的人就強調說:「哪有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呀?你信了,當下你就往生了。」他不認為有臨終的往生;「你信了,現在就是淨土了。」也不認為有西方淨土,這樣就完全偏離了淨土法門。甚至說:「你念再多的佛也不能往生,你要信得好,你才能往生。」這樣也就離了「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以我們來講,這些也不必詳細去分辨,只須知「稱念名號,必定往生」。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本願」這二個字不只我們這個法門在運用,在台灣有親鸞會的人運用,也有淨土真宗在運用,這兩個團體的思想也都有傳播到香港、大陸,因為他們所傳播的思想有偏差,以致於受到一些人的駁斥,甚至攻擊。譬如○○法師在演講中曾提到,本願法門是日本真宗底下的一派,這個法門的思想是邪知邪見、偏頗的,因為這個法門只談一個「信」字,不談念佛、不談修行、不談持戒行善,他們認為只要有「信」,就是往生的正因,此後就不用再念佛行善,也不用再修行,甚至其他的壞事也可以做。○○法師這種評論流傳到大陸內地,令一些佛教團體產生恐慌,佛教協會就直接行文給各寺院要他們注意這個法門,不可以學習,這就是污名化。因此有些不明瞭的人,一聽到「本願」就聯想到他們那樣的信仰內容,對我們就有批評與攻擊。我們自修化他、弘法佈教也必須知己知彼,知道這樣的現況才能就機、就緣,適當的提「本願」兩個字。……昭和三、四十年代,高森顯徹(生於昭和十四年,為西本願寺底下一間寺院住持的子嗣)創立淨土真宗親鸞會,高森顯徹對「乃至十念」和「乃至一念」的解釋,與東派、西派或其他派又完全不同,當然他也強調信心,也強調一念,可是他把一念解釋為某一種體驗的一念,而那種體驗當然是以他的體驗為標準。以我們來說,我們完全不以那些為標準,而是完全依循善導大師的著作,不依循其他。所以我們對於第十八願,乃至第十八願成就文的解釋,都緊緊的扣著善導大師的思想,依循善導大師的腳步,而不作其他的解釋,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念」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教行信證》是日本淨土真宗親鸞上人個人獨特的理解,……要普及各階層就不適合。譬如……他裏面很少引用到善導大師。……淨土真宗的教理易生各種歧見,所以淨土真宗古來就有十派,到了昭和,又衍生為十一派,後來又一個親鸞會。這親鸞會有特殊的見解,不一樣的體驗,最近又傳了一個法雷學派,又跟親鸞會不一樣。……親鸞會的那種信,偏離善導大師的解釋很遠,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 回歸善導--本書為慧淨法師就有關「親鸞會」所製作「親鸞傳」動畫影片中所提「親鸞在京都結婚」及「三大諍論」等事所述之看法。希望將親鸞的面貌還原,忠於真實;同時也希望被曲解的法然教團能回歸真相。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