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不思議-略說
2024/06/27 16:54:04瀏覽17|回應0|推薦0

五不思議-略說(象山慶24.6.26)

一、《業思想概說——業報因果地獄見聞》[1]一、業力不思議

《華嚴經》、《智度論》《往生論註》都有不思議,眾生多少不思議。  宇宙中一切眾生無量無邊,不增不減,此為不思議,業力不思議。烏不染而黑,鷺不洗而白,大凡一切眾生之善惡、美醜、幸不幸,皆是業力使然,一一皆不可為人所測量,故不思議,龍力不思議。印度人相信天界中有八部眾奇特神格存在,其中龍神擁有隨意起雲降雨力量,此為不思議,禪定力不思議。靜心入禪定三昧得神通力,可於空中自由飛行,此為不思議,佛法力不思議。佛證悟境界、佛之說法佛救度眾生之力皆是超越一切不可思議力量。

此五種不思議,佛教經論中多有提及,其中又以第五「佛法力」最上,總攝餘四。《大智度論》卷26

 五種不可思議法中,佛最不可思議。是十八不共法,是佛甚深藏,誰能思議者!以是故,佛無不定心,事必當爾。佛雖常入定,無覺觀麁心,有不可思議智慧故,亦能說法。譬如天樂,隨天所好,種種聲應,是亦無心,亦無識法,以諸天福德因緣故有是。如天樂無心無識而能應物,何況佛有心而不說法!以是故,說佛無不定心[2]

《法華經》: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大智度論》卷89

唯佛一切智,能通達諸法實相,餘人雖達,不能究盡

佛之一切種智,已究竟了知、如實通達一切法之性相,無任何神密隱覆;是故,不思議是對諸佛之外一切有情[3],從三途六道至十地等覺,各有深淺多少無明業障。又,在淨土宗所取五不思議中,佛法力之彌陀本願最不可思議,本願超世故,佛中之王故,光中極尊故,諸佛不及故。能令往生之人,頓超常倫諸地之行,不經劫不經地,直至一生補處故也。

   若相對而言,五種不思議又可總為二業力(眾生.龍神.禪定)—有漏有為法、佛(法)力---無漏無為法《往生論》曇鸞註: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

以善導師淨土思想,前是機,後是法,機法二力,可相對(自力修行),可一體(他力救度);相對性之懸殊(無力大力)異質(染濁清淨),難以理解、測度;一體性之感應融合,只能仰信、領受;一,皆不可思議。根源說,若無佛法力住持成全,前四力皆不得存續轉變;《圓覺經》: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而所謂「不思議」,是人類知能所不能測量、撼動。一切宗教皆以其不思議性而值得信仰追求。曇鸞註所謂「不虛作住持」「大願業力」之兩種不思議,對念佛眾生具體而言,是:

觀(阿彌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

    又,《無量壽經》有所謂「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甄解》卷18云:

今說「五智」者,為破眾「五惡」,拔生死五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也。雖說五智,唯是二智。初一是「根本」智,後四是「後得」智也,……此之二智,即是「名號」。故上文云:「威神功德名號」,其義即同焉。

根本智識自受用之法體,後得智是他受用之方便,五智兩種皆已究竟圓滿,非佛之外所可思議(不可稱、大乘廣、無等無倫最上勝)。然阿彌陀佛將此五智收納於六字名號中,迴施於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若聞信而稱念,即是信機信法而實得五智之無上利益,現生受用功德,命終往生極樂;雖微妙甚深,而不可思議,若能仰信,即有真實利益。

有人說,啟動你的直覺,或可無往不利--「直覺」就是你,是每個人大腦內建「自動導航」系統。一切一切,你早有答案,只須內求,以沉澱心靈,有意識地傾聽,就能在生活中得心應手。你想做事,都可以做。「不可以」是潛意識限制了你想像、願望、可能性。打開你直覺--在專注力適應力之間一個生動平衡、放鬆--讓洞察力更清晰,從真實性取得力量,「奇蹟」不再是機率,而是「必然」。邏輯思考(左腦)是為想像創造天分(右腦)而服務,兩個半腦交流互助而一體。直覺有三種形式:意象、聲音、律動;有意義巧合是「共時性」,讓你「忘了時間」。愛因斯坦:在「發現」路上,智力幾無幫助。當意識跳躍(直覺),解答就在你面前,且不知它怎麼來。身體最誠實,立即給我們答案,但大多數人沒聽到。要找出靈敏度,催生有用直覺—可藉由文字以描述各種(直接)感受[4]

有某種信仰,但不確知其原因,可歸於直覺—非理性成就認知科學這是生存演化所人類心智力,讓人類快速判斷,立即行動。信仰是對佛信任忠誠,直覺經驗,而非嚴謹理性充分證據,稱之「不可思議」。但其中或有某種深密的緣起與因果,不可妄說是偶然。

 

二、《淨土宗判教史略要》3.凡夫入報 全託佛願

報佛報土之判,會通「二乘種不生」義。《往生論》「大乘善根界,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有錯解此義,以極樂淨土二乘尚不能往生,何況凡夫!然經中多凡小之類往生,經論相違,如何會通?他宗行此土迴心不迴心義釋此,以二乘種性有二類決定性,不定性。定性聲聞,不迴心,不得往生,「二乘種不生」。反之,若能迴心向大,亦得往生,如經說凡小往生。此猶順聖道之理而釋之,未顯彌陀超世願功。執以淨土既大乘善根界,自當發大心方可得生。善導大師慧眼獨具,特彼土會「不生」義。不生,不發生也。此土小機不堪迴心向大,但聞彼土易「小果」,為成小果,願生彼國。如來願力,牽令得生,小機得生。如是小機生彼國土,得聞大乘,轉發大心,不復退轉,不再生二乘心,「二乘種不生」,如《觀經》下三品之機是。善導大師此三品人,俱在彼發心,正由聞大,大乘種生。由不聞小,所以二乘種不生。凡「種」,是其「心」也。又十方眾生,修小乘戒行,願往生,一無妨礙,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證小果,證已轉向大,一轉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名「二乘種不生」。觀此釋,知未發大心之凡小類,但迴心向佛,無不往生一得往生,自然成就大心,永不退轉誠如曇鸞大師:「聲聞以實際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鴆鳥入水,魚蚌咸死犀牛觸之,死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論》女人根缺二乘」三不生,然善導大師獨於「二乘種不生」論之甚詳,而不論「女人及根缺」義,何也?以經有,同時此亦他宗所共許,不別論,只略「女人及根缺,彼無可知《論》「不生」,彼土,顯往生淨土,一味,無有差別有但誦其文不其義,執以是因中揀別機類,凡夫二乘不能往生「大乘善根界」善導大師會通此義,證顯極樂報土異於諸佛報土,凡小之機亦得往生顯超世別願所報土本凡小之類,《觀經疏》特別設立問答,消釋此疑,以「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之答,一掃眾疑,徹顯凡夫入報,非憑己力,全託佛願《疏》云:「問曰彼佛及土既,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所謂「報法高妙」,指彌陀願力成就的報土是法性身土,全體是阿彌陀佛內證境界,小聖以自力尚且不能進入,煩惱熾盛業障深重垢障凡夫,如何得往?曇鸞大師言「本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已初顯直入報土深義善導大師詳辨此義,直探法源,由於乘託彌陀本願力(因),致使五乘聲聞緣覺菩薩之機同生報土(果)揭示垢障凡夫(乃至菩薩)能入報土之真因在「全託佛願」,凡夫往生報土之特別宗義得以暢顯龍樹菩薩「乘船」喻及曇鸞大師「從轉輪王行,遊四天下」,今藉大師開顯而朗然

關於「佛法最不思議,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可從幾個方面詳述:

       1.聲聞自利,障大慈悲縱有智慧,辨外道佛法之異而歸依佛門然入得佛門,有大小乘之別,欲登不退,直至,須行大乘菩薩,興慈運悲,拔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六度齊修,萬行總攝如此大心,豈是凡夫所能?經自未得度,欲度人,無有是處。縱有利他之心,若無利他之力利他之行,菩薩道但一空凡夫所發悲心(有漏善心),多如畫水,瞬間,終必墮入自利小行中一墮於此,障大慈悲,佛道無由得上至七地菩薩,入寂滅之境,觀一切皆空,尚難發起利他悲心,何況生死凡夫!此由行菩薩內因不具,以是

       2.七地「沉空」之難第七遠行地,以深入無相觀,無菩提可求,無眾生可度」,沈於無相空寂之理,而不能修行。菩薩故意起菩提有情實有之執(留惑潤生)入八地不動地,而證佛果也。

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

《大智度論》卷十:

如七住菩薩,觀諸法空無所有,不生不滅;如是觀已,於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捨六波羅蜜入涅槃。譬如人夢中作筏渡大河水,手足疲勞,生厭患想,在中流中夢覺,自念言:何許有河,而可渡者!是時勤心都放。菩薩亦如是,立七住中,得無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爾時十方諸佛,皆放光明,照菩薩身,以右手摩其頭,語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當念汝本願,欲度眾生。汝雖知空,眾生不解,汝當集諸功德,教化眾生,莫入涅槃。汝未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無量光明三十二業。汝今始得一無生法門,莫便大喜。是時菩薩,聞諸佛教誨,還生本心,行六波羅蜜,以度眾生。」

     3.法華會上,五千退席:佛說《法華經》,明言(聲聞、緣覺)二乘的果證只是方便說,菩薩乃「大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入涅槃。二乘終須回小向大,乃得成佛。此說於二乘人並不認同,比仍堅持「阿羅漢與佛」所證無別,不相上下。因此,彼等不樂於聽聞「會三歸一」之旨,於是當場有五千人,離座而去: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舍利弗,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佛陀未制止,默言任去「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佛深知此被人之善根、福德、因緣暫不具足,仍須多時別作熏習與調熟,故不強留。以免這類定性二乘因誤認「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罪根及增上慢」,聞說不思議大法,而驚惶、毀謗。

        4.彌勒菩薩:「猶如焦芽敗種,天雖降雨不生芽,若無賢善福德,諸佛雖臨有何益。菩薩必修十地,若有「小心」「是語弱劣」就是聲二乘人,不為「菩薩」,《十住毘婆沙論》:

問曰: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若無餘涅槃中無差別者,我等何用於恒河 沙等大劫,往來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 答曰:是語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諸菩薩効汝小心無慈悲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諸聲聞辟支佛何由得 度,亦復無有三乘差別。所以者何?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諸佛,若無諸佛亦無法僧。是故汝所說者則斷三寶種,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聽察。所以者何?世間有四種人: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共利、四者不共利。是中共利者,能行慈悲饒益於他,名為上人。」

《大智度論》:「菩薩於諸煩惱中,應當修忍,不應斷結。何以故?若斷結者,所失甚多,墮阿羅漢道中,根敗無異。」 

    5.女人、根缺乃此世之業報,若能行善止惡,發菩提心,則業力改變,來世未必如今生。二乘小種乃心志之狹劣,若久習成性(無大志、少悲心)而難改,入無餘涅槃而不回小向大。故,寧墮地獄,不落二乘,《說無垢稱經》:

(大迦葉) 我等今者心相續中,生死種子悉已燋敗,終不能發正等覺心,寧可成就五無間業,不作我等諸阿羅漢究竟解脫。所以者何?成就五種無間業者,猶能有力盡無間業,發於無上正等覺心,漸能成辦一切佛法。 我等漏盡諸阿羅漢永無此能,如缺根士於妙五欲無所能為。如是漏盡 諸阿羅漢諸結永斷,即於佛法無所能為,不復志求諸佛妙法,是故異 生能報佛恩,聲聞獨覺終不能報。所以者何?異生聞佛法僧功德為三 寶種,終無斷絕,能發無上正等覺心,漸能成辦一切佛法。聲聞獨覺 假使終身,聞說如來力無畏等,乃至所有不共佛法一切功德,終不能 發正等覺心。

《十住毘婆沙論》卷 13

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亦名一切失。雖墮於地獄,不應生怖畏;若墮於二乘,菩薩應大畏。雖墮於地獄,永不遮佛道;若墮於二乘,畢竟遮佛道。佛說愛命者,斬首則大畏;如是欲作 佛,二乘應大畏。



[1] 慧淨法師.佛可法師/編輯

[2] 《大智度論》卷30:「五事不可思議,所謂眾生多少,業果報,坐禪人力,諸龍力,諸佛力。於五不可思議中,佛力最不可思議!」

[3] 佛有十種不可思議法--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七/如來不思議品:「爾時佛告舍利子言:『信心住菩薩,於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十種不思議法中,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即:(1)最勝身相,(2)妙好音聲,(3)最上大智,(4)微妙光明,(5)圓滿戒定,(6)廣大神足,(7)十種智力,(8)四無所畏,(9)大悲之心,(10)不共佛法。(二)舊《華嚴經》卷30/佛不可思議法品:(1)諸佛剎土,(2)諸佛淨願,(3)諸佛種姓,(4)諸佛出世,(5)諸佛法身,(6)諸佛音聲,(7)諸佛智慧,(8)諸佛神力自在,(9)諸佛無礙住,(10)諸佛解脫。

[4] Penney Peirce,The Intuitive WayThe Definitive Guide to Increasing Your Awareness》,田坂廣志,死亡不存在:以量子科學,論證死後世界、輪迴轉世、前世記憶,及合一意識的真實性》,佐宗邦威,《高維度漫想:將直覺靈感,化為「有價值」的未來思維直感と論理をつなぐ思考法 VISION DRIVEN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076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