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聖誕
2024/06/27 16:37:06瀏覽20|回應0|推薦0

農曆6/3-韋馱菩薩聖誕(象山慶24.6.27)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建」陀天(Skanda),誤為「違」,再簡為「韋」;又譯「持力捷」、「火淨藥王」、「持大力童子」、「無垢明藥王」。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六頭、十二臂,手執弓箭,騎孔雀。後歸化為佛教的護法天神。聖誕在農曆6月3日。

頂天立地擎金杵,願為龍華助轉輪

護法安僧,親受靈山囑咐;降魔伏怨,故現天將威風。

佛教中的神行太保(韋陀天走),善走如飛。昔為夜叉相,穿盔甲、持寶杵的天將軍。曾於靈山受佛陀囑咐,於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三洲巡遊護法,保護出家眾,故稱「三洲感應」。佛涅槃後,諸天神、眾王共收佛舍利,起塔供養,忽來「捷疾鬼」,盜走兩顆佛牙,韋馱菩薩如飛捉獲、取回。爾後擔當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重任,佛教臨危,必親往弭平,對魔子魔孫惑亂出家人,也奔赴除魔。有將其形象印在佛典末頁,以示護持正法。南方增長天王所統八大將軍之一,也是四大天王32將軍之首。浙江臨安東天目山是其道場。

為何只感應“三洲”?韋陀菩薩的故鄉—北俱蘆洲,福報大,對生死業果幾無概念,故無三寶住世,就“無感應”了。南瞻部洲的眾生,要珍惜現前佛、法、僧,感恩修行,早證實智。

宋代以來,中國佛寺安奉尊者于天王殿彌勒佛背後,面朝大雄寶殿,護持佛法、寺院、出家人:頭戴獸頭盔,腰紮革帶,面如童子(赤子之心);手持金剛杵(摧邪輔正、除魔衛道)。據云;寺院可依其持杵的姿態,判別是否接待雲遊僧人:1.扛在肩上--寺廟規模大,可掛單三日;2.雙手合十平端--寺廟中,可掛單一日;3.杵在地上--小寺廟,不接外來掛單。

道教宮廟多以神荼、鬱壘,秦叔寶、尉遲恭為門神,而佛教寺院稱為「護法」。有兩位菩薩伽藍、韋馱。伽藍為「僧院」,僧眾所居園林、寺院。伽藍關公的差別是背後雲帶。《佛祖統記》:天台智者大師來荊州,關帝顯靈,率其鬼神眷屬。大師面無懼色,為關公說法,關氏父子於是以神通力將玉泉山化為平地,供大師建寺,並求受五戒,為佛弟子,並誓願生世護衛佛法。 

        「護法韋馱」,在北宋時已成佛教界共許之事實,如法雲之《翻譯名義集》云:「今所稱之護法韋馱,…… 蓋跋闍羅波膩,此云金剛手,其手執金剛杵,因以立名。……今因狀其像於伽藍之門然今所稱之護法韋馱,聖典既記載未明,後人亦多異說,或有疑其始於唐代之韋將軍,偽妄而不足信者,因作「護法韋馱考」。立於大雄殿前之護法韋馱天將,叢林中每視之為韋琨將軍。出道宣律師之《感通錄》。道世之《法苑珠林》,已言此事,謂「有一天人」,「姓韋名琨」,「南天八大將軍之一臣」,「三洲感應」。可知宣律師之誠感天人,韋琨天將之誠護正法,確為當時流行之傳說。北涼曇無讖三藏之譯籍中,有韋馱天名,如《金光明經》云「風水諸神,韋陀天神」。《大般涅槃經》云:「梵天、大自在天、違陀天」。《大雲經》云:「見事韋馱作韋馱像」。此字雖不同,然韋陀、違陀之即為韋馱天,為學者所公認也。《大雲經》意,韋馱天本係印度人所崇拜群神之一。其在佛教中,梁時已視之為護法神矣。梁武帝之〈斷酒肉文〉,以韋馱天為善神,密跡金剛護法神同列,可為誠證。依此,吾人可作此假定:今所稱之護法韋馱,係經中之韋馱天韋琨天將之合化。依中國佛教界一般之意見,立於大雄殿前之韋馱,係佛教占有特殊地位之護法神,手執金剛杵者。此則不能不注意聖典中之佛教特殊護法神執金剛杵之護法神。在佛典中,確有一特殊之護法神而又恰巧為手執金剛杵者之密跡金剛力士,吾人當不能漠然視之。在律部《大涅槃經》,多敘有童子盜聽說戒,為密跡金剛之所擊殺。凡外道不答佛陀之詢問時,密跡金剛以金剛杵臨其頭上,「若不速答,碎汝頭為七分」,此事為《阿含經》中所常見者。《毘奈耶雜事》卷17,給孤獨長者意欲莊嚴祇園之寺門,佛許其畫兩執杖藥叉。密跡金剛,以手執金剛杵得名,本係大力夜叉,為四天王所統率。因其常隨侍佛,守護佛教,成為佛教中最切要最熱誠之護法神。《密跡金剛力士經》(編寶積經),謂釋迦會上之密跡金剛,即誓願護持千兄正法之法意太子之後身。現夜叉身,執金剛杵,而實為大菩薩,此即發小乘密跡金剛之本地者。密跡金剛力士,在小乘經律中,似為夜叉群,觀祇洹之畫像可知。吾國守護山門之哼哈(喑嗚叱吒之威聲)二將,猶其遺意。然在密跡力士會中,則又似指金剛眾中之一。《智度論》謂「五百執金剛神,是力士金剛手所現」。總之,執金剛杵之夜叉眾,不必盡為護法者。法意後身之密跡力士,則常示現為夜叉群以護正法;其護正法之夜叉,亦多加入此護法團,似為大乘佛教之共義。佛世繪兩(多數)夜叉於山門,中國塑一執金剛於佛前,固無不合理者。吉藏誤以密跡金剛為樓至佛化身,此說至宋猶存;後人謂韋馱係樓至佛者,則又因循此說而誤傳者。密跡金剛力士,1.本以護侍釋尊,守護正法為事2.一轉而為密部之金剛薩埵──秘密主,即以護持傳承密宗大法之身分而出現。中國之護法韋馱,天將身,執金剛杵,為佛教之特殊護法神,密跡金剛力士之神格,最為相合,此法雲之所以以護法韋馱為密跡也。中國之護法韋馱,其本質應為密跡金剛,《大雲經》之韋馱天本非一神。其所以被稱為護法韋馱,可作兩種解說:一、佛教本有執金剛之特殊護法神,韋馱天各別。自韋琨簡稱將軍熱誠護法傳布後,即漸名義相近之密跡金剛(意義相近:現天將身,專誠護持釋尊遺法)、韋馱天(韋馱天將與韋琨或韋將軍名稱相近)相合化。二、金剛二字,梵語跋闍羅,在華文中有音,如荼毘之譯闍維。韋陀之,則古人常譯作,如吠陀之譯毘陀、皮陀;迦毘羅之譯迦維。執金剛之跋闍羅韋陀,梵音雖各別,一部分國人早已誤為一神。迨韋將軍說廣播後,三者即合化為一,成為唐宋以來之護法韋馱。總之,韋馱之名稱,出於韋馱天。現(夜叉)天將身,執金剛杵,為佛教最熱誠之護法者,出於密跡金剛。流行於中國佛教界,早晚供養,成為無人不知之護法韋馱,不能謂韋琨將軍無關。此三者缺一,不能有吾人心目中之護法韋馱者也。吾於護法韋馱,敢作此結論:以密跡金剛為主體,韋琨將軍說之聯繫,韋馱天合化者也。(《佛教史地考論》p.245 - p.249)

中國寺院每日早晨課誦時,必定誦念〈韋馱讚〉,以稱許韋馱菩薩擁護佛法之功。其讚文如下:「韋馱天將 菩薩化身 擁護佛法誓弘深 寶杵鎮魔軍 功德難倫 祈禱副群心 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一般人容易將韋馱菩薩韋琨將軍或塞建陀(SKANDA)天混餚,韋琨是南方增長天王八大將軍之一,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雖住天中卻早離天欲,童貞修行,輔助護持南贍部洲。塞建陀(SKANDA)天,韋陀天,陰天,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後來歸化佛教的護法。是故佛子兩者應頂禮。以下是大藏經中對韋馱菩薩的描述《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供養儀軌》

(1韋馱菩薩往昔修因文《大藏經.說總聖錄》韋馱菩薩往昔修因文:韋馱菩薩,生於六月初二日,常在娑婆世界,擁護三洲,轉大法輪。18世為將軍身,54世為宰相,造亭接眾120所,開井130口,造僧袈裟碧樹缽800萬,設僧尼浴池,砌大路48條,造佛寺48所。每世造旃檀香佛1000尊:高丈六尺,每尊佛前造金寶塔一座:各高七尺。每世造大藏經100藏,17世為真童身。寶華琉璃佛會上成道,號『普眼菩薩』。釋迦佛會上名『真童身菩薩』,手執金剛寶杵,重8萬4千觔。金剛不壞身,發大誓願:佛佛出世,擁護佛法!頭戴鳳翅兜鍪盔,足穿烏雲皂履,身披黃金鎖子甲。若人願書一張,乃至百千萬張,無病延年,菩提心不退,功德無量矣!光緒七年鼓山湧泉寺僧重刊

過去為法意太子,發願為密跡金剛力士以護持千位兄長成佛,示現護法相,後蒙釋尊授記,於賢劫千佛中,最後成佛,號樓至。

(2) 《三彌勒經疏》:「故今大乘,拘留孫等四佛皆出初劫,所餘諸佛出後十九劫,又瑜伽論云,初後二劫亦增減故,故知非唯減時佛出,增時佛出亦無違義。由此義 故,前十劫出999佛,後十劫獨出樓至佛。若作此解,善順金剛力士經云:『樓至最後成佛而壽半劫,與999佛所度這等無有差別。』三說中後解勝。不爾如何,智度論云:『淨居天子見劫成時蓮華。而知賢劫有千佛。』」

 (3)《正法念經》曰:昔有國夫人,生千子,試當來成佛之次,至樓至,當第千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梵王,請千兄轉法論;次願為密迹金剛神,護千兄教法。今因狀其像於伽藍之門」。

 (4) 樓至佛成佛的授記經歷,見《大寶積經密迹金剛力士會》,先世為太子,曾發願在成佛前為密迹金剛力士:「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諸人成得佛時,當作金剛力士,常親近佛在外威儀,省諸如來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聞一切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樂受喜,不懷疑結。』」。(另本《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

 (5《悲華經. 諸菩薩本授記品力捷疾授記成佛:

汝今可取種種莊嚴淨妙世界,如心所憙,便可發願一切眾生,甘露法味,專心精勤,行菩薩道,慎莫思惟,劫數長遠…… (持力捷疾)我行菩薩道時,當作如是利益眾生,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當作如是佛事,般涅槃後,舍利復至無量世界,如是利益眾生世尊,若我所願不成,不得己利,不能諸眾生作大醫王,不能利益者,我今便為欺誑十方無量世界,在在處處現在諸佛如來,今者亦復不應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世尊,……若我所願成就,得己利者,如來今者,當稱讚我時佛即讚持力捷疾,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來世作大醫王,令諸眾生離諸苦惱,是故字汝為火淨藥王。佛告火淨藥王,汝於來世過一恒河沙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後分賢劫中一千四佛,垂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當悉得奉施飲食,乃至如上汝之所願那羅延勝葉般涅槃後,正法滅已,汝當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樓至如來。

依此經文整理為「韋馱菩薩 (持力捷疾)十大願」: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第一願:修菩薩道願:我願於爾時,修菩薩道,修諸苦行,持戒佈施多聞精進忍辱愛語福德智慧,種種助道,悉令具足。

第二願:護持正法願:賢劫諸佛垂成佛時,願我在初奉施飲食,般涅槃後收取舍利,起塔供養,護持正法。見毀戒者,勸化安止,令住持戒。遠離正見墮諸見者,勸化安止,令住正見。散亂心者,勸化安止,令住定心。無威儀者,勸化安止,住聖威儀。若有眾生欲行善根,我當為其開示善根。

第三願:末法然燈願:彼諸世尊,般涅槃後,正法垂滅,我於爾時,當護持之,令不斷絕,於世界中然正法燈。

第四願:劫難度眾願:刀兵劫時,我當教化一切眾生,持不殺戒,乃至正見。於十惡中拔出眾生,安止令住十善道中,滅諸盲冥,開示善法。我當滅此劫濁,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令無有餘。於饑饉劫,我當勸化一切眾生,安止住於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我勸眾生,住六波羅蜜時,眾生所有一切飢餓,黑闇穢濁,怨賊斗諍,諸煩惱,悉令寂靜。於疾疫劫,我當教化一切眾生,悉令住於六和法中,亦令安止住四攝法,眾生所有疾疫黑闇,當令滅盡,於半賢劫,斷滅眾生如是苦惱。

第五願:末後成佛願:一千四佛,於半劫中出世,涅槃,正法滅已,然後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六願:無別千佛願:如千四佛所得壽命聲聞弟子,我之壽命聲聞弟子,亦復如是無差別。如千四佛於半劫中調伏眾生,願我亦於半賢劫之中調伏眾生。

第七願:調伏餘眾願:是半劫中諸佛所有聲聞弟子,毀於禁戒,墮在諸見,於諸佛所,無有恭敬,生於瞋恚惱害之心,破法壞僧,誹謗賢聖,毀壞正法,作惡逆罪。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悉當拔出於生死污泥,令入無畏涅槃城中。

第八願:化佛教化願:我般涅槃後,正法賢劫,一時滅盡,若我涅槃,正法賢劫,俱滅盡已,我之齒骨,並舍利,悉當變化作佛形像,三十二相,瓔珞其身,一一相中,有八十種好,次第莊嚴,遍至十方,無量無邊無佛世界,一一化佛,以三乘法,教化無量無邊眾生,悉令不退。若彼世界,病劫起時,無有佛法,是化佛像,亦當至中,教化眾生,如前所說。

第九願:摩尼寶珠願:若諸世界,無珍寶者,願作如意摩尼寶珠,雨諸珍寶,自然發出純金之藏。

第十願:作大醫王願:若諸世界,所有眾生,離諸善根,諸苦纏身,我當於中,雨憂陀娑香,栴檀沉水,種種諸香,令諸眾生,斷煩惱病,諸邪見病,身四大病,於三福處,勤心修行,令命終時,生天人中。

     韋陀讚:韋馱天將,菩薩化身,擁護佛法誓弘深。寶杵鎮魔軍,功德難倫,祈禱副群心。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此讚看起來是將 韋馱菩薩同為普眼菩薩。文獻中最早〈韋馱讚〉的,是明蓮池師(1535~1615)《雲棲法彙》3 ,但並未提出「韋馱菩薩又名普眼菩薩」的經教依據。而莊廣還/輯.蓮池/校正《淨土資糧全集》卷 3 說:韋䭾尊天117世,世世為童真。其所作功德浩大,不能盡述。寶華琉璃光佛時成道,名普眼菩薩。釋迦如來會上成道,名童真菩薩。CBETA「普眼菩薩」常與諸妙覺菩薩出現經中(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華嚴經》),雖然韋馱菩薩有監察大眾戒行、普眼照鑑的功德,因此稱為「普眼」菩薩。

《圓覺經》普眼菩薩章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為諸菩薩末世眾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彼新學菩薩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說名者。善男子!此菩薩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清淨不動。善男子!虛空如是平不動,當知覺性平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不動,當知覺性平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善男子!此菩薩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三世悉平,畢竟無來去。初發心菩薩,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076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