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量.四依.百法百法
2024/03/29 11:50:45瀏覽70|回應0|推薦0

理(實/智慧/真):體性-無為-證果-無方無相、非心非境-能所雙泯-唯心自性-----

    無礙一心.

事(權/方便/俗):相用-有為-修行-指方立相、住心取境-取捨熾然-稱名往生-----

    體、因、不改。《大乘義章》卷1「性」釋4種子(因本)、體義、不改、性別《智度論》卷31:「,不待因緣」。《傳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界耳。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相,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一念離真,皆為妄想」。卷下:「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禪源諸詮》卷3:「良由此宗(禪宗)所說本性,不但空寂,而自然常知,應視之為心」。 

--------------------------------------------------------------------------

  有-增益-妄想非有-常-妄取有--

迷信

  無-損減-緣起非無-斷-惡取空--

 

  離言自性:依他起、圓成實;「能證」法相所攝「如如智」、「所證」真實性事「如如理」;須遠離二種遍計所執

  1.增益:語文安立的有為法及無為法,都無自性,若執此「假說自性」為實;

  2.損減:撥無一切法,「依他(緣)起、圓成實、三性」皆無,執「無」為實。

法相所攝依他起自性如幻、染淨所依

       染:遍計執、虛妄分別

       淨:根本--轉八識為四智

           後得--無顛倒緣諸法

真實性事圓成實(法無我、法空性) 

--------------------------------------------------------------------------

    三量尺度,知識之來源、認識之形式,及判定真偽之標準。就心、心所「緣境」而立之三種量:

    (1)量。對境時無分別籌度之心,逼附自體,顯現分明,照了量知。由五官直知外界之現象;此乃知識之來源。

    (2)量,由已知之境比附,而正確的推知未現及未知。

    (3)量,非正確無訛之現、比量,或非可量知之境。

            《瑜伽師地論》卷15《顯揚聖教論》卷11:(1)現量,(2)比量,

        (3)聖教量,乃「一切智」者所說之言教,或從其聞、或隨其法:1.聖言,佛自說經教,輾轉流布,違正法、正義。2.能治雜染,善修此法,能永調伏貪癡煩惱。3.法相於一切離言法中建立言說。

 --------------------------------------------------------------------------

:簡別佛陀「正教」的判準:

不依(佛說)教法,不依(人云)俗情(以法為重,重道而尊師,不以人廢言)。

不依(真如)第一義,不依(假名)文句。

不依(世出無漏/中)真智,不依(世間有漏/邊)心識。

了義不依不了義清楚闡明其(中道實相)義,不依餘義未了(權說方便)的經句。 

--------------------------------------------------------------------------

大乘百明門論》,世親菩薩/造,玄奘/譯,窺基/

如世尊一切無我」:補特伽羅無我無我

一切五種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無為

一切最勝,與此相應,二所現影,三分位差別,四所顯示如是次第

8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心所有51

遍行5,作意

別境5,勝解

11,精進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煩惱6,無明不正見

隨煩惱20,忿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不定4,睡眠惡作

11處所攝色

心不相應行24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和合性不和合性

無為6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滅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

--------------------------------------------------------------------------

律儀-諸惡莫作-勿以惡小而為之--煩惱無盡誓願

善法-眾善奉行-勿以善小而不為--法門無量誓願

眾生-發菩提心-無明造業有情苦--眾生無邊誓願(下化)、佛道無上誓願(上求)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0448604